李景虹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
李景虹,1967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所所长。
人物经历
1967年12月,李景虹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86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双学士学位。
1991年9月—1996年12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师从董绍俊教授,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1月—2001年5月,先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化学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化学和生物化学系,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和Evonyx Inc.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科学家。
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1年5月—2004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计划,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8月,受聘为细胞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07年以来,李景虹在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制备、石墨烯量子电容基础研究、电化学器件构筑及石墨烯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及电化学能源等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以石墨烯电化学规律的研究为基础,针对生物传感对灵敏度、选择性的需求,围绕石墨烯电化学、生物传感及细胞成像新方法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性研究。
根据2021年4月清华大学化学系网站显示,李景虹先后以通讯作者在《自然·纳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实验手册(Nature Protocol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应邀在《化学研究报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化学学会评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期刊发表综述,论文被他引>46000次,H-index为109。2015年—2019年连续五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根据2021年4月清华大学化学系网站显示,李景虹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人才培养
李景虹带领学科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
李景虹认为:“目前高校院所的很多专利实用性不强,不接地气,企业‘用不上’。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也导致其往往‘接不着’真正高质量的专利。”为了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他建议:“首先要支持和鼓励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评估、筛选和专利布局工作。选择部分高校院所开展试点,设立专项资金,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试点单位搭建科技成果评估、筛选平台,引入科技评估、知识产权、法律、商务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服务资源,共同开展评估、筛选工作,并加强专利布局。”“还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由政府牵头制定导向明确的鼓励政策,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高产业承接配套功能,做大做深承接创新外溢效应的“池子”,加强政府与高校院所的联系、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落地。”
李景虹长期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师、礼来(Eli Lilly)亚洲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等。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景虹学风端正,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始终坚持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为中国化学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国的科技、教育、生态文明、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等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清华大学评)
李景虹为国事建言,为民生呼吁,不尚空谈、不务虚名、不求回报,履行着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正直务实,情感细腻,李景虹就是这样一个刚柔相济的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3:0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