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信(1903~1982),辽宁复县(今
瓦房店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家。毕业于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历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东北文物工作队队长、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东北人民大学(今
吉林大学)教授、
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考古》杂志编委。李文信是东北地区以现代科学手段开展考古工作的先驱,研究领域广泛,注重田野考古与历史文献的结合,在东北地区考古学、古代史、历史地理等方面业绩卓著。在博物馆工作中,创建馆藏文物保管与整理登记的范本,开新中国博物馆建设之先河;在古器物学方面,精于研究铜器、玉器、陶瓷、牙角木雕,以及书画、杂项等。他悉心培养人才,长期在博物馆内讲授学术专题,又曾在
吉林大学、
辽宁大学授课,门墙桃李,遍于各地。他心系祖国,在战乱环境下,多次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国有文物的安全,再三把自己早年珍藏的文物图书资料捐献给国家,是文博界德艺双馨的事业楷模。
人物经历
1903年10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
瓦房店市)土城子乡李家大屯。
1922年7月-1924年吉林县立师范讲习所学习。
1924年吉林市东团山小学教员。
1925年-1927年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科学习。
1928年吉林市第二中学美术、国文、历史教员,兼任教导主任。
1937年11月奉天国立博物馆学艺官佐。
1946年5月沈阳博物馆学术部搜集组组长。
1947年4月国立沈阳博物院编辑、考古组组长。
1949年东北博物馆研究室工作。
1950年东北博物馆研究员。
1954年东北文物队副队长、东北博物馆文物队(现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队长、研究室主任。
1955年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7年东北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室主任。
1982年10月5日晨3时40分逝世。
生平事迹
李文信先生1937年发表了《吉林龙潭山遗迹报告》,是他做考古工作的开始。1938年到沈阳博物馆以后,发掘频繁。1939年6月发掘沈阳塔湾辽金墓、7月发掘沈阳砂山子辽金墓、7月底调查巴林左旗辽永庆陵和庆州西北金界壕,1940年6月发掘叶柏寿车站辽墓、7月发掘喀喇沁右旗张家营子辽郑恪墓、9月调查抚顺新城高句丽城址、同年再次调查吉林龙潭山高句丽遗址。1941年9月发掘辽阳玉皇庙汉壁画墓。1942年7月调查珲春半拉城渤海城址、10月发掘沈阳南湖汉墓及辽墓。1943年3月调查辽阳北园汉壁画墓、4月调查和龙西古城子城址、5月发掘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7月调查林东附近辽代史迹、11月发掘林东兴隆山辽墓和调查阿鲁科尔沁旗至青羊砬子金界壕。1944年5月发掘林东辽上京窑址、6月发掘赤峰缸瓦窑辽代窑址、8月发掘白塔子北山辽墓和调查白塔子至会通河金界壕。1950年5月发掘义县清河门辽墓。1955年5月发掘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 。在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有《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吉林龙潭山遗迹报告》、《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辽阳北园画壁古墓记略》、《苏密城址踏查记》、《义县清河门辽墓发掘报告》、《金临潢路界壕边堡址》、《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辽瓷简述》等,逝世后发表的有《李氏(辽海丛书)批注》、《中国考古学通论纲要》等。皆见卓而识远,决深而旨邃,揭示了祖国文物精华,丰富了考古文献的宝库。
李文信先生在考古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汉代的研究,揭示辽阳三道壕七个农户的居住址,和每户内房址、土井、厕所、畜圈组成的遗迹群,与铺石大路和窑址相配合,展现西汉晚期辽东郡内襄平城附近的处于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分散的汉族农村的原貌。对北园、棒台子等汉壁画墓尤研究有素,结合《汉书》、《后汉书》、《魏书》、《晋书》、《宋书》、《汉官仪》、《汉官旧仪》、《东观汉记》、《诗经》、《礼记》、《释名》、《方言》、《说文》诸文献,考证了壁画中的高车、安车、金钲车、鼓车、黄钺车、帷车、白盖车、黑盖车等车制和通天冠、进贤冠、却非冠、却敌冠、黑介帻、赤平帻、襦衣、裈袴等冠服之制,对名物之学,造诣很深。
李文信先生考古方面的最大成就在辽代。他调查了很多辽城,发掘了许多
辽墓。他不仅考察了辽墓的结构和内涵,更研究了辽墓在一个城区的联系。正是他深于辽代城址和墓葬,所以对于
辽瓷的研究贡献也至大。
辽瓷在中国古陶瓷中,半个多世纪来是个新出现的学科。开始仅限于传世品,首次从墓葬中发现的,还是1939年他在叶柏寿车站辽墓发掘出土的那件茶末绿釉鸡冠壶。同时他调查了辽上京南山三彩釉窑址、发掘了林东白音戈勒辽茶绿釉窑址、发掘了临潢府皇城内窑址、赤峰缸瓦窑窑址,一个人做过这么多辽窑,在国内是少见的。又把
辽瓷分成中原窑系与辽土窑系,依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等形式的区别,确定了鸡冠壶的编年。因此,在
辽瓷的研究中,他是一位拓荒者,也是迄今很少有出其右的第一人。
(李文信)先生对东北历史地理尤有深刻的研究。他根据亲身的调查并结合文献进行考证,多年以前就提出古
燕长城、
秦长城远在今长城以北数百里之外,其中段在围场、赤峰一线。他的这一观点早为历史考古界所公认。1979年他在《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中对这一研究作了系统的记述。(李文信)将分布在我国北方战国时期的魏、赵、燕长城,与统一六国后的秦长城,以及其后的西汉、东汉、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和唐的长城等,都分别加以考证,这种将考古发现的遗址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我国历史长城的研究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1979年)被收入
《李文信考古文集》。
《李文信考古文集》汇集了他一生有关东北历史考古的代表性论著,是其在这个领域作为奠基人和一代宗师的代表作。
李文信先生学识渊博,他与一般老学者的习惯一样,就是不断读书,不断积累,不是为某一问题去查书,而是终生苦读,因而面对文物、书画、陶瓷、缂丝,均可旁征博引,指出其学术价值。由于馆藏标本多属亲自发掘,故常摩挲爱抚,不忍释手。当1945年历史动荡之际,为了保护文物,险遭不测。1948年解放前夕只身守护,愿与文物共存毁。这种视文物如生命的品格,是考古界中所罕见的,其功绩也是不可泯灭的。
(李文信)先生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东北博物馆在1949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除基本陈列外,并举办了数十个特展,接待了百万计的国内外观众;五十年代初期,创造了博物馆界文物整理的先进经验,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曾加以推广。李文信先生还为东北地区考古和文博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早在东北博物馆成立之初,他就开始举办文博干部培训班,既是组织者,又是主讲人,还亲自带领学员去考古发掘现场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东北各地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他先后被
吉林大学、
辽宁大学、
延边大学聘为教授,讲授考古专业和博物馆专业课程,并主持编写了《考古学讲义》和《陶瓷学讲义》。当年跟从李文信学习的人,都成为东北各地考古、博物馆学界的中坚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李文信先生将早年个人收藏的珍贵文物悉数捐赠给
辽宁省博物馆。这些文物总计116件,至今仍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其中包括:宋元祐五年版《藏经》一函、明天启明正言《十竹斋画谱》木刻套印精本、胡永年藏泉及其拓本《匏斋泉考》四卷本、宋景德镇影青瓷碗、宋定窑白瓷印花云鹤纹碟、辽三彩印花扁壶、白玉雕花螭耳瓶、碧玉雕花鸟巧作双环瓶、白玉雕人物山子,以及张问陶、邹一桂诸人书画扇面……
主要成就
1. 学术论文
李文信,吉林龙潭山遗迹报告,《满洲史学》第一卷第二号(1937年)、第三号(1938年)、第二卷第二号(1938年)。
李文信,苏密城址踏查记,《满洲史学》第三卷第一号(1939年)。
李文信,奉天昭陵附近出土之石棺,《满洲史学》第二卷第四号(1939年)。
李文信,满洲史前考古学之基础知识(1-22),《盛京时报》(1939年5月6-28日)。
李文信,叶柏寿行纪,《国立中央博物馆时报》第九号(1940年)。
李文信,汐子行记,《国立中央博物馆时报》第十二号(1941年1月)。
李文信,东蒙古辽代之史迹(1-4),《盛京时报》(1941年4月24-27日)。
李文信,辽开泰七年古坟出土青釉瓶(日文),《陶瓷》第十二卷第四期(1941年)。
李文信,(吉林龙潭山)汉代文化(1-5),《盛京时报》(1942年1月1-11日)。
李文信,辽阳汉代文化调查通信(1-7),《盛京时报》(1942年5月27日-6月2日)。
李文信,契丹小字故太师铭石记之研究,《国立中央博物馆论丛》第三号(1942年)。
李文信,祖州城现况,《盛京时报》(1943年7月10日)。[2]P513-514-论文目录
李文信,林东附近之古坟,《中央日报》(1946年10月14日)。
李文信,吉林市附近之史迹及遗物,《历史与考古(沈阳博物院专刊)》第一号(1946年10月)。
李文信,金临潢路界壕边堡址,《辽海引年集》(1947年7月17日)。
李文信,沈阳清故宫卤簿仪物小记,《东北文物展览会集刊》(1947年10月10日)。
李文信,辽阳北园壁画古墓纪略,《国立沈阳博物馆筹委会汇刊》第一期(1947年10月)。
李文信,阜新契丹萧氏墓调查报告,《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九期(1951年)。
李文信,北票县大乌兰区莲花山村古墓情况,《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九期(1951年)。
李文信,辽李进墓发掘报告,《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九期(1951年)。
李文信,辽西省义县清河门西山村“辽佐移离毕萧相公”族墓发掘工作报告,《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九期(1951年)。
李文信,义县奉国寺调查报告,《文物参考资料》二卷九期(1951年)。
李文信,松江省依兰县倭肯哈达史前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九期(1951年)。
李文信,日寇在东北文化侵略的罪行,《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九期(1951年)。
李文信、张拙之、胡文效,东北博物馆清理文物工作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4期)。
李文信,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
李文信,义县清河门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八册(1954年)。
李文信,古代的铁农具,《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
李文信,辽阳三道壕两座壁画墓的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期)。
李文信,东北文物队一九五四年工作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3期)。
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
李文信,辽阳市三道壕清理了一处西汉村落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
李文信,贯彻“重点发掘”方针是作好基建工程中文物清理发掘工作的关键,《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
李文信,辽宁省新发现两座石棚(署名符松子),《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
李文信,让考古科学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壮大,《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3期)。
李文信,中国考古学通论纲要,吉林大学历史系印(1956年8月)。
李文信,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李文信,记瑞典和芬兰的几所博物馆,《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2、3、4期)。
李文信,沂南画像石古墓年代的管见,《考古通讯》(1957年第6期)。
李文信,博物馆事业和考古工作应得到重视,《沈阳日报》(1957年6月3日)。
李文信,辽瓷简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2期)。
李文信,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李文信,关于辽代懿州城址的讨论,《考古通讯》(1958年8期)。
李文信,金马令史墓壁画,辽宁日报(1962年3月4日)。[2]P513-514-论文目录
李文信,孙守道,原始时代的辽宁考古新发现,《辽宁日报》(1962年5月30日)。
李文信,孙守道,周汉魏晋的辽宁史迹,《辽宁日报》(1962年7月21日、7月24日)。
李文信,孙守道,《古代辽宁境内的匈奴鲜卑和高句丽族的文化遗存》,《辽宁日报》(1962年9月11日)。
李文信、朱贵、李庆发,辽宁喀左县辽王悦墓,《考古》(1962年9期)。
李文信,关于辽尚暐墓志的意见,《文物》(1963年第2期)。
李文信,上京款大晟南吕编钟,《文物》(1963年第5期)/(香港)大公报艺林副刊。
李文信,辽阳市棒台子二号墓壁画,《艺苑掇英》(1978年第3期)。
李文信,陶瓷概说,辽宁大学历史系印(1978年6月)。
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创刊号第2期)。
李文信,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李文信,李氏《辽海丛书》批注,辽沈书社(1985年3月)。
2. 主编论著
李文信主编,
《辽宁名胜古迹》,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1961年6月。
李文信主编,《辽宁古诗选》,辽宁省博物馆1961年10月版。
李文信主编,
《辽宁史迹资料》,辽宁省博物馆印,1962年1月。
李文信、朱子方主编,
《辽瓷选集》,文物出版社,1962年5月。
李文信著,《李文信考古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李文信著,
《李文信考古文集》(增订版),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李文信著,
李仲元、辽宁省博物馆整理,
《李文信考古与文博辑稿》,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10月。
人物评价
“(李文信是)中国东北地区考古研究的奠基人。”
“(李文信是)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
“(李文信是)是陶瓷史专家、辽代陶瓷研究的拓荒者。”
“(李文信有着)精湛的博物馆学和古器物学造诣。”
“辽博原馆长、东北文博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李文信。”
“先生之于我辈,是崇拜的偶像,永远的楷模。论学术,先生自幼向学,终生苦读,书海遨游,手不释卷。先生涉猎广泛,学识渊博,由美术专业而转攻文博,于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无不精研,更以东北历史地理和中国古代陶瓷为专攻,探颐索隐,见解独到,著述弘富,开启了东北文物考古的学术之门,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物考古界的学术导师地位。论事业,先生心无旁骛,倾情投入,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田野调查、考古发掘,风餐露宿,苦中作乐,足迹遍及东北大地。资料整理、报告编写、文物鉴定、陈列设计,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为辽博的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开班办学,培养人才,为辽宁乃至东北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堪称德艺双馨的事业楷模,为后辈所景仰并铭记。”
“李文信先生身后留下丰富的著述,专著、报告、论文、札记、批注,蔚为大观。这些都是先生五十余年的治学所得,字里行间,饱含一代学人对学术的眷恋和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它已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嘉惠后学的养分,是引领学术发展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