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玄
唐朝宰相
李敬玄(615—682年),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唐朝宰相,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诗人李绅的曾祖父。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李敬玄,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礼制,后在中书令马周的推荐下,进入崇贤馆,成为皇太子李治(唐高宗)的侍读。生性冷峻,研究学问非常勤勉,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担任宰相
669年(总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成为宰相。他将司列(即吏部)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主持选官多年,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
672年(咸亨三年),李敬玄担任吏部侍郎,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仍兼任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又监修国史
675年(上元二年),李敬玄升任吏部尚书。他主掌吏部多年,又和赵郡李氏联宗,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
征蕃兵败
676年(仪凤元年),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当时,刘仁轨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因此交恶。
678年(仪凤三年),吐蕃入寇。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故意奏请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极力推辞。此时,唐高宗已经厌恶李敬玄,便道:“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任命他为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
同年九月,李敬玄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并命刘审礼为先锋,自己逗挠不前,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兵败被俘。刘审礼败后,李敬玄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挖壕沟防御。这时,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导致吐蕃退军,李敬玄这才得以返回鄯州,后来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
贬官而死
680年(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他回京后,也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将他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扬州长史
682年(永淳元年),李敬玄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轶事典故
永徽年间,候补官员逐渐增多,主持选官的人很少有称职的。李敬玄主持选官后,却得到天下人的称赞。他记忆过人,每年参选官员一万多人,只要在街上遇到,都能叫出名字。官员未被选用前来投诉的,他也能当场口述他们书判中的错误,毫无差错。
杭州参军徐太玄曾因同僚张惠母亲年迈,到府衙自首,称自己与张惠一同贪赃。张惠得以免去死罪,徐太玄也因此被免去官职,十几年不得升迁。李敬玄得知后,非常赞赏,擢为郑州司功参军。后来。徐太玄官至秘书少监、申王师,因德行高尚受到时人推崇。
人物评价
刘昫:崔、卢数公,皆以忠清文行,致位枢要。恪恭匪懈,以保名位,诚所谓持盈守成,太平之君子。然敬玄之擢徐太玄,可谓能举善者矣。
个人作品
李敬玄著有文集三十卷、《礼论》六十卷、《正论》三卷。
亲属成员
李敬玄联宗于赵郡李氏南祖。南祖李氏为唐代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赵郡李氏作为中原郡姓“五姓七族”之一,西晋以来家世非常显赫。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李楷四子被列入禁婚家“七姓十家”范畴,博文约礼,门第清华,冠于卿族。
祖父:李迁,州别驾,赠德州刺史。
父亲:李孝卿,谷州长史,赠邓州刺史。
兄弟:李元素,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儿子:李思冲,左羽林将军,随李重俊诛杀武三思,失败被杀。李守一,郫县县令。
孙子:李晤。
曾孙:李绅,唐武宗朝宰相、赵国公、淮南节度使、检校右仆射,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三十一》。
新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4: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