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李廷栋,1930年10月7日出生于河北栾城县,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河北地质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九、十、十一届常委、副主任。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司长。
人物经历
1930年10月7日,李廷栋出生于河北栾城县郄马镇宋北村。
1949年,加入了青年团。解放后,当选为全校学生会副主席,参加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于1949年冬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53年,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地质部机关,从事矿产资源勘查的技术管理,并担任刘景范副部长的业务秘书。
1954年上半年,被派赴冶金部成矿理论学习班系统学习了成矿理论和矿床分布规律的知识。
1965年,被调任地质部川西地质综合研究队队长,赴川西进行地质调查。
1980年10月,受命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同年,中法青藏高原地学合作正式启动,李廷栋担任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合作研究项目中方联系人。
1986年10月,调任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后,长期从事地质科技管理工作。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
2016年12月13日,被国家海洋局授予“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
2019年,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22年10月,当选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和学部主席团成员,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以及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大洋协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
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地质图书馆名誉馆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廷栋在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中,在大兴安岭北部首次发现前震旦系、热河动物群与得尔布士大断裂,建立了该区地层系统和构造格架,提出本区地质构造继续性,新生性和迁移性的时空发育特点和多旋回发展过程,为尔后该区的地质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廷栋在从事区域调查和研究中,在川西首次发现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单笔石,重新厘定了地层系统及侵入岩分期,第一次测得宝“兴杂岩”7亿年的年龄数据,为确定扬子地台西缘“变质杂岩”时代起到先导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廷栋通过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合作研究,提出青藏高原“陆内俯冲—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查”的高原隆升模式,证实高原大幅度快速隆升始于第四纪。致力于中国地质综合研究,主持编制了中国地质图集、矿产图集等系列图件,系统总结和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及亚洲地质的时空发育规律。
截至2020年9月,李廷栋先后发表论著130余篇(部)。代表性论著有:《大兴安岭北部地质》《亚洲地质》《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均为合著),《青藏高原隆升作用和机制》《南极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大兴安岭北部大地构造及多旋回发展过程》《跨越世纪的地质科学前沿》等。
截至2020年9月,李廷栋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及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等。
人才培养
李廷栋就加强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他认为:一、 加强地质理论研究,争取地质科学重大突破;二、 鼓励创新,提高地质科学水平;三、 发挥优势,走跨越式发展地质科技的道路;四、 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地质科学协调发展;五、 建立科研基地,加强地质立典研究;六、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廷栋为中国制定南极政策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
职业生涯早期,他热衷于野外找矿,致力于地质编图,随着一幅幅精准、可靠的图件问世,我国地质编图的成果和技术逐渐步入国际先进之列。然而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而是在深部探测领域开辟了新战场。又是30年光阴,他在深部地质探测和岩石圈研究领域深耕不辍,其成果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相关研究上的差距。(河北地质大学评)
李廷栋是著名区域地质及地质编图专家,为中国地质编图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做出杰出贡献。(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评)
人物影响
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奖是由李廷栋院士发起设立,旨在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对河北地质大学青年学生、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奖金由“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提供。
2020年9月8日,李廷栋把自己数十年来收藏的文献资料捐赠给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
参考资料
第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2017-11-1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19:0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