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青
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李子青,男,江西省吉安市人,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高级荣誉会士。早年任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记者、编辑,是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照片剪贴》这一报刊宣传新品种首创人之一。
人物简介
李子青是背着新闻相机多次冒险闯入青藏高原、昆仑山、长江和黄河源头以及荒原大漠,最早揭开这块神秘面纱的记者之一。也是我国拍摄大型野生动态和生态环境最多和最早的动物摄影家之一。他有30多幅摄影精品入选“国展”和“国际展”,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唱花儿》荣获1963年“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荣誉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摄影评论100多篇,共30多万字。
生平经历
1959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学会(后改为“协会”),为美国纽约摄影学会荣誉高级会士。
作品:黄山雪
1949年入伍,14岁在军中对摄影开始发烧,结果烧出了一个喜爱的职业;烧出了一个谋生的饭碗;烧出了一个表达方式;烧出了一个毕生的追求。
1956年调任北京新华总社,新疆和青海等分社记者、编辑。
1996年在江西画报社离休。
成长
他师从我国老一辈摄影家张印泉郑景康陈正青袁苓,博采众长。他在新华社总社作记者和编辑时,长期兼任报刊研究和对新华社摄影评论与评比工作,这是新华社开创并由他首任负责的一项全新的旨在推动和指导摄影报道的一大举措。他的摄影言论观点鲜明、精辟入理,很有见地。他的论文朴实无华,天马行空,高瞻远见。
他在那个“左风”盛行的时代,利用工作之便,旗帜鲜明地著书立说,为张扬风光照片的审美功能;为在国内创立摄影门类的新品种——风光小品的合法地位,诠释并开拓摄影艺术的朦胧美的系统理论,这在当时是需要有点勇气和骨气的。
他在上世纪60年代由献身精神所驱使,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孤身深入到青藏高原的长江和黄河源头、荒原大漠、昆仑山、祁连山以及雪线一带,这些人迹罕至的地域,为中央有关部门拍摄收集了大量的野生动物照片,是我国拍摄高原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最早最多的动物摄影家之一。同时,他又是背着新闻相机,长年投身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全面系统开拓报道这些与世隔绝处女地面貌的最早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家之一。
1968年他倡议全国各省市创立新闻图片社的意见书受到中央有关领导部门重视与批复。随即在青海省率先创立了“青海省新闻图片社”这一全新的地方新闻摄影宣传机构。
1973年他在江西又创立了《江西省新闻照片》的定期正式出版刊物。
1980年和1983年两次负责主编出版《江西画报》的试刊号。
1987年和1997年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为他举办两次摄影艺术作品联展和个展,均获成功。特别是以一个单调的树品种——《松》为专题的摄影艺术展览,开创了摄影一片新天地,填补了我国摄影史的空白。他撰写了一百多篇摄影评论文章,80多万字,全部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出版个人摄影艺术作品画册和专著多部,备受世人关注。
主要摄影作品
作品:人像与人物—哺
他的摄影作品颇多,难以数计,主要代表作品《天安门的早晨》、《套马》、《唱花儿》、《牧羊人》、《高原放牧》、《胆大艺高》、《庐山松》、《候鸟王国》、《山舞银蛇》、《王维俭转体跳马》、《接力赛》等30多幅精品。
先后在《中国摄影》杂志刊用;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全国新闻摄影展览》、《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中国风光摄影展览》;收入《中国摄影年鉴》画册;编入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国摄影艺术》保留作品出国巡展。在国内外获奖牌、奖杯、奖状、奖证近500件次。
其中摄影作品《唱花儿》获1963年“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荣誉奖,有关资料显示,这可能才是我国新闻照片真正打入“荷赛”最早的作品之一,寥若晨星。古人曾有句名言:“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意指艺术作品若能超越形、事,而直取神意,则是上乘之作。
李子青善于将细小、单纯、简略的事物与社会性、人性乃至更深的哲理思考联系一起,使表面简朴的作品,另有一种人文深蕴。
参与活动
他参加过《北京》、《中国》、《中国风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亚运会》、《大河上下》、《黄河》、《中国自然景观》、《锦绣中华》、《江山如此多娇》、《黄山》、《锦绣神州》、《庐山》等近百部大型画册的选片、编辑和拍摄工作。有300多单张照片以独幅形式发表在挂历、画报和杂志的封面封底。
主要论著
出版专论有《新闻报道中的风光摄影》、《评塔斯社人物摄影》、《评新华社的农业摄影》、《谈摄影对比的作用》、《论风光小品之特色》、《摄影艺术的朦胧美》等。出版个人摄影艺术作品画册和专著多部。
人物评价
上世纪50代年前的青海摄影行业几乎是一片荒芜,偶有一两个内地摄影人的足迹。1950年后,随着内地支边队伍的涌入,一批随部队、石油、地质、水电等系统开拓青海的基层摄影人如高基、石振波、王者庆、梁泽祥陈宜强邹本东等,以及新华社、《青海画报》、青海日报等媒体的摄影记者吴宝基、李子青、张瑛华、李景瑞王精业等,心怀开拓与奉献的精神慢慢填补了青海摄影的空白,构建了青海摄影长期的审美标准与发展轨迹,具有广泛的主题倾向性。——《中国摄影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4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