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辉(1910-1980) , 河南
兰考人, 原国民党陆军第8军709团团长, 1950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后, 李国辉带领两千人逃亡到泰国北部
金三角地区, 与谭忠率领的708团700多人, 成立“中华民国复兴部队”, 李国辉任总指挥, 这只孤军打败了缅甸政府军, 蒋介石为实现“反攻大陆”, 任命原第8兵团司令李弥为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 接管这支部队, 责令李国辉交出兵权撤回台湾, 李国辉撤出金三角回台湾后于1980年病逝。
人物生平
1949 年年底,解放军向盘踞云南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
1950年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和第四野战军一部由广西入云南,在滇桂黔边纵队协助下,一举歼敌2.7万余人。国民党残留在大陆上的最后一支重兵——国民党第八军及第二十六军在滇越边境元江地区大都被歼。兵团副司令
汤尧和军长
曹天戈被俘。
驻滇蒋介石嫡系残余部队在解放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国民党军队溃败滇南后,第 26 军 93 师278 团副团长
谭忠率其第二营(营长申鸣钟)和九十三师警卫营(营长李任远)经西双版纳南峤于2月24日逃抵缅北邦桑以南。以及第 8 军 237 师 709 团团长李国辉(营长是吴金铭、陈昌盛、董衡恒)统官兵800余人,经红河上游元江,于1950年2月下旬逃窜到缅甸猛瓦。1950年3月初,李谭两部率领的两支残部约 1400 余人,流窜到缅泰边境
大其力(Tachileik)附近的猛捧(Mong Pong)地区。该地处
缅甸、
泰国、
寮国(即老挝)三国交界处。集议坚持反共游击,组建“中华民国反共抗俄复兴部队”,初由第 93 师的参谋长何述传担任指挥官,后由李国辉接任为总指挥,谭忠任副总指挥。
此时有滇边地主恶霸、土匪、反动土司武装头子蒙保叶、罗成几伙和佛海、车里、南峤、江宁、澜沧“五县联合剿匪指挥部”副指挥张伟成(五县联指若干官兵是国民党抗日远征军九十三师留滇边)一部逃亡来缅甸景栋三岛地区。上述诸股共500余人枪愿听奉李谭号令。这伙云南土著熟悉滇缅两边人地社会情形,对逃缅国军立足生存作用甚巨。
上述三支武装共两千人,是后来引发国际注视的缅泰寮三角国民党军(由于立场及时代的不同,有称之孤军、残军、匪军、都可)的“种子”。
此后国军残部在缅甸的活动进入“小李将军时代”。
李谭(及蒙罗张辈)部入异国初,幸好谭忠部九十三师通讯连连长保有一部电台,乃和台湾及海南岛(有二十六军留守处)有电讯联络,方使台湾知晓云南国军残部在缅,急待救援。台湾回电多作吹誉嘉勉,也明白表示目前支援极难,盼自求生存,仅汇来泰铢五万元。入缅残军与驻地各族缅胞相处尚洽,侨界零星捐助,勉力维持。
看过电报, 李国辉制定相应措施, 首先鼓励将士与当地通婚, 规定:凡与当地人结婚者给予二十大洋的奖励, 同时, 组织带领部队执行三大任务:一是开荒种地解决部队吃饭问题;二是为毒贩当保镖, 向老挝泰国边境送鸦片, 收取巨额保护费, 解决军费来源;三是招兵搞训练, 扩军备战。
1950年3月,李、谭(及蒙、罗、张)军窜缅,缅甸国防军即开进大其力周边监视。5月,缅甸政府增兵6000人控制要点,又炮兵三个连战车一个连,其空军连日空运弹械至景栋,责令限时缴械,派员劝降。6月13日起,缅空军连续侦察并炸射,于6月16日起多次发动地面进攻,先后由左苏上校、宇钦上校指挥,但均被击败。缅空军司令更亲率军机三架低飞扫射,其座机被国民党军机枪击落。7月9日缅陆军总司令奈温将军自仰光飞景栋,亲任指挥,仍未奏效。缅军伤亡遭俘者颇多,枪炮汽车也损失惨重;国民党军也有伤亡。
其间,缅军指挥官与李国辉曾多次互致照会及派员谈判。由景栋王和当地侨领中介联络,但谈判均不欢而散。1950年8月9日,缅军奈温将军照会“驻景栋之反共军指挥官李少将”称,如贵方对谈和有诚意,希于缅军再次进攻时向后撤退,以便对上对外有所交代。8月17日李国辉致奈温,再次强调从无领土野心只暂栖,希望停止战争和平相处。8月22日达成协议,国民党军撤出大其力地区进入山区;缅方通知该地地方政府协助供粮。8月25日,国民党军诸部退出大其力,进屯缅泰边的猛撒;该处有四十余村寨,粮产丰盛。
优势缅军却未能歼灭这支国民党军,由于缅甸1948年才独立,建军未久,而缅军多为新兵,没有战斗经验。加上缅北峰峦险峻,缅军官兵多下缅甸人,水土气候不服,所以士气不高。而国民党残军为百战余生的部队,富有战斗经验。这次又处于“退后一步便是死路”的险境,被迫做背水一战,所以斗志极高。再就是当地土司向来自治,与缅甸中央关系疏远,其民众不帮助缅军。而泰国方面则暗中相助国民党军,曾提供部分粮弹援助,更接容孤军的眷属妇孩安顿于泰境,使他们作战无后顾拖累。
残军大败缅甸国防军的消息, 不胫而走, 震动了缅甸、泰国、老挝。各国记者纷纷前往泰国的夜柿, 要求进入大其力采访残军, 有的干脆扮演成边民乔装打扮后找到残军了解战事, 有的以华侨寻找中国亲人的身份挖空心思打听消息。倾刻间《国民党残军大败缅甸国防军》《李国辉将军是个战神》《残军的敢死队全歼缅军炮团》等等报道, 在《曼谷日报》《新加坡早报》等各大媒体刊登出来, 将全世界的眼球都吸引到了金三角。亚洲及欧美多国传媒介绍报道大其力之战,有的夸张宣扬两千孤军击败两万缅军云云。引起世界关注,更引起蒋介石对在缅武装的重视。
时在台北的
李弥上书蒋介石,愿赴滇边“收率残部,负弩前驱,为国效命”。即赴香港,以“龙惠农”的化名弄到葡属澳门的护照,于1950年4月11日抵达泰国曼谷,在台驻泰武官的协助下,与李、谭书信联络。李、谭派丁作韶(丁系留学法国博士)为代表到曼谷与李弥会见。带回李弥反攻云南谋划及李弥亲笔信,略云:“前进是为圣为贤,后退则作俘作虏……现今在这里(指缅甸——作者注)做俘虏,那是做洋俘虏啊!除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外,是永无翻身之日……”李谭将此信油印发所部官兵。稍后,李弥乔扮马帮到泰缅边和李国辉、谭忠会见。李弥帮助孤军争得台湾每月发8万至14万泰铢作补给,还以私款10万美金(当年,这是一笔巨款)急供这支孤军。
蒋介石委任原第8兵团司令
李弥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 派他前往缅北领导指挥这支部队。李弥在湄公河西岸峡谷中修了一个简易机场———江腊机场。
蒋介石专门成立一支700多人的“支持大队”, 由
段希文少将任大队长, 负责支持、保障“反共救国军”。期间
蒋经国还飞到江腊机场视察过李弥的“反共救国军”。在李弥的经营下, “反共救国军”的地盘达台湾的4倍。并在猛撒开办了一所“反共抗俄军政大学”, 轮训下级军官, 在东南亚招收学员, 学员最多时达2000人。毒枭
坤沙成为第一批学员中的一名。
1950 年 6 月 25 日,正当国军残部与缅甸政府军在大其力鏖战之际,朝鲜战争爆发了。10 月 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并很快将战线重新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在朝鲜战争日益白热化之际,原先很少为人所知又很少为人重视的这支国军残部,成了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支奇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方面积极筹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力图使战争国际化。1950 年 9 月,美国海军少将厄斯金(Graves B. Erskine)率领“东南亚军援顾问团”访问泰国,其使命是努力争取泰国参加联合国军。滞留曼谷的李弥获悉厄斯金来泰后,通过台湾当局驻泰武官陈振熙与厄斯金取得联系,两人先后三次进行会谈。李弥主动提出率所部国军反攻云南,牵制共军军力,减缓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压力,同时希望美国方面给予援助。厄斯金认为利用这支国军残部牵制中国兵力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表示愿意提供武器装备和经济援助,但前提是在国军残部进入中国境内后,方可对其进行空投补给。
1951 年 4 月,李弥所部从缅北分南北两路向云南推进,5 月发起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5月15日,北路蒋军3000余人,在李国辉指挥下,攻占滇西边城沧源。尔后经沧源县境南渡挡帕河,继续向耿马、双江、澜沧进犯。此后两个月间,蒋军一度占领云南边境的
镇康、
双江、耿马、
孟定、
沧源、澜沧、宁江、
南峤等 8 个县治。
在此期间,美国也先后 5 次向沧源境内空投了武器装备。
对于国军残部在云南的反攻活动,中国政府和国内外舆论都曾给予高度警惕和强烈谴责。自 1951 年5 月下旬起,《人民日报》不断对国军残部进犯耿马、双江、沧源、孟马、
孟连、孟董等地的情况加以报道,并将谴责的矛头直接指向他们背后的美国和蒋介石政权。直到 1951 年 12 月 26 日,《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美国竟由台湾运送国民党匪军到泰国和缅甸北部,阴谋向我国边境乘机进行大规模扰乱活动》的文章,对“美帝国主义”和“泰国反动政府”相勾结,增援缅北的“国民党残匪”,“阴谋向我国边境乘机进行大规模的扰乱活动”加以揭露和谴责。1952 年 1 月 3 日,苏联代表
维辛斯基(Andrey Vyshinsky)在联合国政治委员会也作了题为《关于美国的所谓“集体措施”计划——准备战争的计划》的发言,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行为,支持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
这支国军残部孤军深入,实力有限,又缺少补给,在解放军发动反击后,很快便全线溃退。根据昆明军区史料记载,从1952年春至1966年夏,在云南西南边界线中国一侧,打击小股入窜之敌80余次,歼灭敌人830余名。加上在我军政策感召下,前来投诚的残军官兵2400余人,共歼灭敌军3230余人。
1951年 7 月 22 日, 这支国军残部不得不再度退回缅甸境内。对于国军残部在云南的失败,李弥归咎于美国的援助不力。
国军残部在缅甸的非法存在和非法活动,给缅甸政府造成极大麻烦和极大威胁,缅甸政府视之为腹心大患。出于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又迫于反对党的压力,缅甸政府下定决心将国军残部驱逐出境。由于军事力量薄弱,武力围剿收效甚微,缅甸政府不得不再次求助于美国和联合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国军残部的实际力量和使用价值越来越怀疑和否定,并且随着朝鲜战局进入停战谈判阶段,美国也越来越不需要借助他们了。这时的美国政府主要得从其对缅政策以及东亚战略全局出发考虑如何处置国军残部,他们对缅甸的基本诉求是稳定国内局势,确保缅甸政府不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样,抛弃利用国军残部牵制中国军队的政策,迫使台湾当局从缅北撤退国军残部,就成了美国的必然选择。
面对李弥日益增强的实力, 缅甸政府于1953年3月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围剿———“旱季风暴”。这是金三角史上最大的战争。缅政府出动1万多兵力, 在空军的支援下向李弥发动进攻, 但最终还是以李弥的胜利告终。战争之后, 李弥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 一句话引起轩然大波, 并结束他在金三角的统治。记者问他:“李弥先生, 您是云南省主席, 您这个云南王, 什么时候能回昆明啊!”李弥大笑:“我要做云南王不大容易, 要做缅甸王易如反掌, 就看我想不想做了!”此语一出, 仰光舆论哗然, 学生上街游行, 要求总理
吴努和国防部长
吴奈温下台。面对国内压力, 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控诉“孤军”侵略, 并要求台撤军, 为此第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 “一切外国军队必须撤出金三角”的决议。
与此同时, 蒋介石得知美国中央情报局正在秘密策动李弥脱离台湾, 以便出兵配合西藏上层分子的“独立运动”。当即下令李弥把全部人员撤回台湾。
1953年11月7日到1954年6月30日, 国军残部从缅甸的撤军行动得以分三阶段进行。据台湾方面统计,先后有 6572 人撤到台湾,其中官兵 5699 人、家属 873 人。在撤军实施过程中,台湾当局仍设法将部分国军残部留在了缅甸境内,并且在日后成为活跃在金三角地区的一支从事毒品活动的特殊的武装力量。
李弥撤回台湾后被蒋闲置, 直到1973年病死。但蒋并不愿真正消除这个“反共基地”, 原“反共救国军”的副总指挥柳元麟被任命为总指挥, 把留下的部队整编5个军, 吴运缓、吴祖佰、李文焕、张文、段希文分别任1至5军军长, 实有兵力2万多人。以段希文为首的6000云南籍官兵转移到老缅边界湄公河西岸的江口镇, 打出“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的旗号。
1961年2月, 缅甸政府根据台湾当局仍在给缅残军空投物资, 向联合国提出控诉, 联合国再次做出决议, 要求蒋撤回缅甸部队。从1961年3月17日到4月30日, 蒋撤回4406人。柳元麟也被召回台湾, 蒋给柳元麟安了一份闲差———“国防部作战督察研究委员会委员”。
第二次撤军后残留在缅泰丛林的国民党还有5000余人, 由段希文为统领, 这5000多人中大部分为云南人, 不愿去台湾, 没撤走的国军余部没有得到台湾的继续援助, 加之当地的瘴气和瘟疫不断削弱部队, 段希文与李文焕率国军余部越过缅泰边境, 来到海拔较高, 气候相对宜人的美斯乐地区, 根据形势, 成立“东南亚反共志愿军”。刚驻进美斯乐, 段希文和李文焕就接到泰国陆军参谋长江萨的邀请, 段、李于1962年3月抵达曼谷。江萨的目的是收编这2人手下部队, 令其充当“反共桥头堡”, 抗击由越共支持的泰共游击队 (泰国共产党成立于1942年, 国军余部进入泰国之际, 也是泰共发展壮大之时, 他们于1964年提出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经验,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还强烈反对美军在泰国境内驻扎, 因此得到国内及国际社会的支持, 1969年, 泰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成立, 此后泰北部多地沦为战场, 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交界地方, 泰共游击队与马共游击队一起将当地搅得天翻地覆) 。
从1970年开始, 在本国境内不断取得胜利的越共向泰共提供了大量的后勤支持。作为回报, 泰共开始袭击美军在泰国的空军基地, 因为美空军基地是作为轰炸越共基地使用。于是, 泰政府军决定对泰共动手, 铲除泰共, 国军余部就被选中作为先遣部队, 1977年, 泰共进入鼎盛时期, 拥有6000—8000名士兵, 100万同情者。1978年, 越南发动侵柬战争, 泰共宣布中立, 得罪越南同时也得罪中国。1980年6月18日, 段希文因心脏病突发身亡, 时年69岁。段希文去世的同年, 泰政府为了清除考牙山最后一支反政府泰共武装, 许诺国军余部, 只要攻下考牙山, 就让国军余部及后代全部成为泰国人。国军余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泰政府打下考牙山, 清除了泰王朝最后的心腹大患。泰王普密蓬大为高兴, 亲自到前线看望伤员, 到医院才知为他清除大患的是国军余部, 颇为感动, 决定授予国军余部及家属泰国公民身份, 并成立13个自治村供其居住。
史料记载
关于建国初期国民党军队(以下简称国军)残部在滇缅边境的活动,台湾柏杨的《金三角、边区、荒城》和《异域》,大陆邓贤的《流浪金三角》,张伯金的《亡命金三角》,以及徐军的《流亡异国的蒋军残部》等,都有过介绍,但多采用纪实文学的笔法,且多聚焦金三角的毒品问题。近年来,随着外交档案的不断解密,学术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的史实也日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