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界,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
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这称之为杂交优势。(通常杂交优势只保持一代)
杂交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杂交后代的营养体大小、生长速度和有机物质积累强度均显著超过双亲。这类优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但对生物自身的适应性和进化来说并不一定有利。二是杂交后代的繁殖器官优于双亲,例如农作物结籽多,产量高;家畜产仔多,成活率高等。三是表现为进化上的优越性,如杂交种的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有较强的
抗逆力和竞争力。上述三种优良性状。杂交优势在
杂交第一代表现明显,从第二代起由于分离规律的作用杂交优势明显下降。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利用杂交第一代的增产优势。
他们认为多数
显性基因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和发育,相对的
隐性基因不利于生长和发育。杂合个体进行自交或近交就会增加子代
纯合体出现的机会,暴露出隐性基因所代表的有害性状,因而造成自交衰退。如果选用这些不同的自交后代
纯系(
自交系),来进行杂交,那么由一个亲本带入子代杂合体中的某些隐性基因会被另一亲本的
显性等位基因所遮盖,从而增进了杂合子代的生长势。由于杂种优势涉及许多基因,而有害的隐性基因和有利的显性基因难免相连锁,所以要把为数较多的有利基因全部以纯合状态集中到一个自交后代个体中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因而不可能获得一个同杂种生长势一样强的自交系。在杂交
子一代中则几乎全部的有害基因的作用都为其有利基因所遮盖,因而出现杂种优势。
显性假说所解释的这种有害隐性突变基因被显性基因遮盖所表现的杂种优势叫
突变性杂种优势,这是异体交配生物群体赖以抵消有害突变压力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野生型基因一般是显性的,显性基因多编码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突变基因一般是隐性的,隐性基因多编码失去或降低活性的蛋白质。因此杂合体AaBb的生活力高于纯合体AAbb或aaBB。这便是显性假说所说的杂种优势的生化基础。
首先由G.H.沙尔于1911年提出,认为杂种优势是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刺激发育的效应。后来E.M.伊斯特于1918年认为某些座位上的不同的
等位基因(比如 A1和A2)在杂合体(A1A2)中发生的互作有刺激生长的功能,因此杂合体比两种亲本纯合体(A1A1及A2A2)显示出更大的生长优势,优势增长的程度与等位基因间的杂合程度有密切关系。依照
超显性假说,杂合体A1A2、A1A3、A2A3等始终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因此A1、A2、A3、…等基因可以一定的频率保存于这个群体之中,成为一种平衡的多型性而使群体蕴藏着最大的适应能力。这样的杂种优势可以叫做平衡性杂种优势。
①两个等位基因各自编码一种蛋白质,这两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各自独立存在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例如人类的镰刀形
血红蛋白杂合体(HbA/HbS)的红细胞中同时存在着两种血红蛋白:成人血红蛋白(HbA)和镰刀形细胞血红蛋白(HbS)。杂合体既不是贫血症患者,又较不易为
疟原虫感染,因而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更有利于生存。
②两个杂合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结合成为活力高于相同亚基所形成的蛋白质。等位基因的这一相互作用形式至少曾经在粗糙脉孢菌的
谷氨酸脱氢酶基因中发现。
根据杂种优势的原理,通过
育种手段的改进和创新,可以使农(畜)产品获得显著增长。这方面以杂种玉米的应用为最早,成绩也最显著,一般可增产20%以上。随后在
家蚕、家禽、猪、
牛、
甜菜、
牧草、
高粱、
洋葱、
茄子、番茄、青椒、
棉花、向日葵、油菜、花卉、林木中相继发展了
杂种一代的生产利用。取得杂种优势的方法因不同物种的繁殖特点和可用的遗传特性而异。由于雄花不育及其恢复基因的发现和利用,使上述许多作物、蔬菜以及小麦等都能实行杂种种子的大量生产和种植。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育种工作者首创杂种水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的推广利用,收到很大增产效益,为杂种优势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杂种优势从杂种二代起就大为减退。所以曾经设想利用
无融合生殖的原理把种子植物的
杂种一代优势固定下来,就能节省每年配制杂交种子的麻烦,但迄今未获成功。现在只有象甘薯、马铃薯等兼能
无性繁殖的种子植物才能先通过
有性杂交,再靠无性繁殖体来保持某种程度的杂种优势。随着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展,利用体细胞无性增殖、分化成苗,可望在简化杂种制种程序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