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巷
位于福建武夷山市的巷子
朱子巷,位于福建武夷山市的巷子。
名字来源
朱子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巷,民间俗称朱始巷。它是五夫里(现为五夫镇)五夫街一条叉巷,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代(约930-950年),距今1000多年。
这一条小巷原来没有巷名,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遵亡父朱松遗命,从建安(今建瓯)迁居崇安五夫里府前村,受业于武夷山籍的著名学者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的门下。这几位长者都倾力培植朱熹,特别是死后被谥为文靖公的刘子翚更是竭其平生所学,教诲朱熹矢志攻读。朱熹功成名就之后,还长期居住在五夫里屏山下的紫阳楼,潜心著述和倾力执教。他寓居五夫里40余年,曾写下了感情充沛的诗句:“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纵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的确,从府前村前往五夫古街的村墟,不过里许,近在一箭之间,但朱熹却很少涉趣其间。喧嚣的市尘,巍峨的建筑,都未能使他惬意忘情,但他也不是足不离户。刚定居于五夫里之时,他经常负箧前去咫尺之地的鹅子峰麓,向岳父兼师长的刘勉之求教,或去相距不远的籍溪之畔,在文定书堂向一代名儒胡安国之子胡宪受道(朱熹后来曾说过:“从三君游,而事籍溪先生为久。”)
他还经常携徒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时都要经过这小巷,竟达数万次之多。后人为怀念这位理学集大成的大儒,遂将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借以表达朱熹始经此处得使陋巷生辉的殊荣。
地理位置
这条巷子,起自现在武夷山市五夫影剧院的门右,经大坪过农贸市场后侧,直至五夫里老街中和坊(古名)。它是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场,全长共300余米。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仅留138米的一段。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形三曲,两侧为古屋高墙所夹持,颇具古巷韵味。游人行进其中,兴趣盎然。
五夫镇的居民,对朱子怀有特殊的敬仰之情。他们尽力保护此条大巷,让它保持其完整原貌,不改当年旧观。美籍华裔著名学者陈荣捷瞻仰朱子故居时,特业此巷考察,亲自丈量古巷宽度,并热心向海外学者介绍了这样一个奇特的史实:宏博如海洋的朱子学竟诞生于狭小的陋巷中,这也许是“泰山不弃细石,江河不拒涓流”的朴素辩证法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8 01:23
目录
概述
名字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