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野史《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朝鲜半岛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
原始宗教信仰。
成文作品
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野史《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
原始宗教信仰。现存最古老的四言诗《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后记录的口头歌谣。《箜篌引》出自中国汉乐府,据西晋人崔豹《古今注》的记述,被认为是古朝鲜人所作。朝鲜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檀君神话》为代表,叙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鲜国的故事。朝鲜传入汉文后,始有书写文学。近两千年来,他们借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著书立说,进行文学创作。1444年,李朝世宗时创制了朝鲜文字,国语文学日渐普及,至李朝末期,汉文文学始趋衰微,终于为国语文学所代替。朝鲜文学分以下4个时期。
三国时期文学
1世纪前后,朝鲜形成百济、新罗2个国家。
朝鲜史学界认为此时已进入封建社会。两国之间,战争频仍。后来高句丽南下侵略朝鲜半岛,战争继续。至 7世纪由新罗统一了百济。10世纪初,高丽王国兴起,建立了稳固的
中央集权制国家。儒、释、道三教都传入朝鲜半岛南部。佛教在新罗最盛,并创造出灿烂的
佛教文化。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中国儒家思想。百济的文化很发达。285 年,学者
王仁东渡日本讲授《论语》,第一次把儒学和汉文传到日本。4世纪, 学者高兴著国史《书记》。百济除成忠的《狱中上书》和兴首的《上义慈王文》个别文章外,没有多少文学作品留给后世,连古老的《书记》一书也早已泯灭不存了。新罗在统一半岛之后(百济新罗统一),出现强首、金仁问、金大问、良图、薛聪、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远、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诗人。他们的著作多数只存其名,书已失传。7世纪中叶, 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送给中国太宗皇帝的五言排律《
太平颂》,在中国有一定影响,被收入《全唐诗》。《唐诗品汇》评为“高古雄浑,可与初唐诸作相颉颃”。薛聪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
往五天竺国传》残本和金后稷的《谏猎文》,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新罗散文。崔致远是这个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家。他在中国留学,回国时值新罗末季,因不满现实,隐居伽山,不知所终。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和散见于其他选集与史书中的诗作流传至今。朝鲜历代文人都奉他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借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新罗乡歌,是用本国语言进行创作的最初尝试,也可以说是朝鲜国语文学的发端。它和纯粹的汉文作品相比,是个进步,然而仍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懂汉文的人依然无法理解它。现存的新罗乡歌只有14首。这个时期汉文还不普及。
高丽时期文学
繁荣的起始
高丽于 918年建国,1392年灭亡,历474年。朝鲜文学的繁荣,始于这个时期。继新罗乡歌之后,产生了高丽歌谣、景几何体和时调等多种样式的国语诗歌。高丽歌谣长期流传民间,又称俗谣和长歌,内容无贵族士大夫气,敢于大胆地表现爱情。景几何体诗歌因段末附有朝鲜语气词“景几何如”而得名;由于第一篇作品题名《翰林别曲》,又称翰林别曲体。最早创作于13世纪,内容充满贵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乡札”和汉文的混用。它上承乡歌,下启时调和歌辞,在国语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时调在高丽末期出现,是只有三行的短诗。出现后经久不衰,后来行于李朝一世。忠于高句丽的几个大儒多采用这一形式表白忠节,为高丽王朝唱着挽歌。高丽历代国王都重视文教,奖励学问。935年太建祖王兴设学校;975年采用留居朝鲜的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以科举取士;990年在平壤设修书院;992年设国子监,并选拔优秀生徒送中国留学;又在文臣中行月课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诗三篇,赋一篇。穆宗时,有“海东孔子”之称的崔冲第一个创立私学;随后又有不少儒学者效法。朝鲜的汉文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普及。
12世纪
13世纪僧一然的私家野史《三国遗事》问世。两部书中运用文学笔法杜撰了的人物传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显示了高丽散文的成就。这时期文学的主流是汉文诗歌。11世纪出现了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金黄元、高兆基、郑袭明、郭舆等一批有才华的诗人。他们以清新的风格、浓厚的抒情色彩,开一代诗风。12世纪末,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以郑仲夫为首的武臣之乱,形成长期的武臣专政。文人遭到残酷镇压,有的被杀,有的遭流放,有的
遁迹山林。他们和当权者处于对立地位,组织一些文人小团体,通过创作发泄心中的愤怨。同时,由于有了广泛接触现实生活的机会,看到了民间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时期相比,不仅作品的题材范围扩大,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批判现实的倾向。另一方面,遁世的隐逸思想开始抬头,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田园诗歌。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贤派”诗人,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文学潮流。著名诗人李奎报对贫苦无告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对残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贪官给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贫富的不均、外敌的入侵,都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他写京城权势之家,财宝山积,在农民“饥仆不自救”的时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饲马喂狗,指出这是“假人手上劳,妄谓能自富”(《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而一些咏史、咏物和抒怀之作,也无不有所指而发。李奎报的创作为朝鲜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传入
高丽末期,中国程朱理学传入朝鲜。文坛的中心人物李齐贤、李谷、李穑等对程朱理学均有很深的造诣。李齐贤是和李奎报齐名的诗人,二人被认为是高丽文学的双璧。他在中国住了26年,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并创作了一些在朝鲜绝少有人措手的词和乐府诗。他同情善良,指斥不义,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怀的作品里,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李谷也是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他的长诗《橡栗歌》描绘了农村一幅悲惨景象,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活跃在这个时期的诗人,还有崔瀣、郑枢、李崇仁、元天锡等。郑枢原是谏官,因直言犯上被贬。他的诗大胆抨击时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诗《蛙夜鸣》和五言诗《污吏》,是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高丽末叶社会的真实写照。
稗说文学
在朝鲜古典文学中,稗说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它始于高丽,盛于李朝。从12世纪起,先后有李仁老的《破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崔滋的《补闲集》和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出现。这一体裁,有类于中国的笔记文学,史话、诗文评论、人物轶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莫不包罗其中。带头创作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作家,他们打破风靡一时的骈体文的束缚,在散文领域开拓出一个新的境地。至李朝,这一体裁得到发展,促进了小说的产生。
李氏朝鲜文学
14世纪
14世纪李朝开国,实行“斥佛尊儒”政策,确立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这不能不对李朝一代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统的道学家们睥睨词章之学,对新兴的小说尤为深恶痛绝。18世纪的一次所谓“正祖文体反正”运动,便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手段,禁止小说的创作和流传。李朝文学可以说是在和道学家的激烈斗争中向前发展的。1444年朝鲜文字的创制,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为朝鲜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阶级长期对文化的垄断。首先是国语诗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丽末期出现的时调,至此已成为普遍的诗歌形式之一。有以孟思诚、周世鹏、李为代表的粉饰太平、宣扬人伦世教的“道学诗歌”和“江湖诗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为代表的爱国时调和黄真伊等平民、妇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爱情的作品。18世纪时调开始普及到庶民阶层。金天泽、金寿长领导的“敬亭山歌坛”在这方面起了推动作用。歌辞体诗歌是李朝时代的首创,在音律、格式上都更为自由,没有长短、行数的限制;抒情。郑澈、朴仁老两人的创作成就,为这一体裁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澈的歌辞以描写山河的壮丽和感情的真切取胜,朴仁老则用来歌颂
反侵略战争,扩大了它的表现领域。后来的“纪行歌辞”和“闺房歌辞”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李朝的汉诗已不能独步诗坛。但是,文人中写汉诗的仍属多数,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随着李朝政权的巩固和新贵族集团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又烈,从而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两次大规模外敌入侵,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动荡中,连续不断的“士祸、党争”几乎把他们都卷了进去。政治的黑暗,战争的破坏,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决定了李朝汉诗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第一批有成就的诗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时习、南孝温以及被称为“海东江西派”的朴、李荇、申光汉等为代表。他们一反前期的郑道传、权近、卞季良歌功颂德派的诗风,把权贵势力的骄奢淫逸、富人的贪得无厌、下层人民惨遭迫害的痛苦,摄入作品之中,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徐居正的《老牛叹》、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记事》和成侃的一些诗,描绘出李朝社会民生凋敝的一幅幅凄惨的画面。成侃的爱情诗,姜希孟的田园诗,也很有特色。
16世纪中叶
16世纪中叶以后,兴起学唐诗风,白光勋、崔庆昌、李达倡导最力,时号“三唐诗人”。由于身世际遇的不佳,他们的作品都流露着明显的不满现实的倾向。被称为“四大家”的申钦、李廷龟、张维、李植,基本上也是推重唐诗的,都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诗歌的醇正之风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们主要以文章出名。诗歌创作成就突出的还有崔、车天辂、柳梦寅、鱼无迹、权等人。权是李朝的重要诗人,一生不与统治者妥协,终因写诗讥讽当权者而遭杀害。在这个时期,爱国主义诗歌放射出了异彩。李舜臣的 《闲山岛》、 西山大师的《过王将军墓》、李安纳的《从军行》,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壮志凌云的气概。女诗人李玉峰以及郑澈、赵宪、林悌、朴仁老、金德龄、郭再、金尚宪等都写出了一些爱国的汉诗。
实学派思想
18世纪实学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一次接近于近代思想的启蒙运动。实学派代表作家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利用厚生”的学问,主张实行强国富民的社会改革。在文学上,反对模仿和形式主义,鄙薄“拟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创新。朴趾源和丁若镛是
实学派文学的两个高峰。朴趾源以辛辣讽刺的笔法揭露种种腐败现象和弊端的汉文小说,丁若镛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农民苦难的汉诗,不论是揭露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批判的尖锐性,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继承实学派文学传统的有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李家焕、李学逵、申纬、金正喜等一批名重一时的作家。洪良浩的诗《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灾、官租和统治阶级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无衣无食、流离失所的惨状,很有代表性。
小说
小说这一体裁,至15世纪才出现,是从以成的
《慵斋丛话》为代表的大量涌现的稗说文学的基础发展而来的,也有中国小说的影响。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和爱国精神的高涨,是促使小说繁荣的的社会原因。金时习用汉文创作的《金鳌新话》是小说体裁的嚆矢。几十年以后,有林悌的寓言小说《鼠狱说》、《花史》等问世。不久,又出现了许筠的国语小说《洪吉童传》。后三部小说都取材社会生活。《洪吉童传》不但更具备小说的特点,而且是一部直接描写人民反抗的作品。据说许筠在写作之前熟读过中国小说《水浒》。爱国主义的小说也已出现。反映壬辰战争的《壬辰录》和反映丙子战争的《朴氏夫人传》、《林庆业传》,塑造了一系列抗击外敌的、爱国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流传着《天君衍义》、《忠孝录》和《彰善感义录》之类的炫耀荣华富贵、进行封建伦理说教的作品。金万重是朝鲜最著名的小说家,写了两部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前者写贵族家庭的冲突,影射宫廷内部的黑暗和倾轧,有一定的暴露意义;后者的爱情描写,虽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倾向,但是也表现了作者对
一夫多妻制的欣赏态度,作品还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虚无思想。金万重的杰出贡献,主要在于他坚持用国语写作,并将中世纪的长篇小说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繁盛期
18世纪是朝鲜小说文学的繁盛期,而属于个人的创作却少了起来。著名的三大传《兴夫传》、《沈清传》、《
春香传》以及《
兔子传》、《孔菊与潘菊》、《蔷花红莲传》等作品,都是经过民间长期流传而逐渐加工、润色成书的。描写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爱憎和理想,成为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春香传》是朝鲜文学史上的名著,书中所歌颂的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是通过反对封建门第、身份观念和残暴势力的淫虐表现出来的,也就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春香这一艺术形象,已成为美丽、贞节的象征,为朝鲜家喻户晓。李朝末期,小说继续繁荣不衰,多数是写爱情的所谓“艳情小说”。佚名作品《彩凤感别曲》通过一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揭露了李朝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官吏卖官鬻爵的丑恶行为。这部小说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摆脱了中世纪小说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说。
朝鲜现代文学
文化启蒙运动
以1876年和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为起点,朝鲜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渐为外来资本主义所破坏,开始了半殖民地化过程。1894年“
甲午农民战争”前后,民族自主精神空前高涨。到处爆发内反压迫、外抗侵略的义兵斗争,包括教育运动、国文运动在内的以“内修外学”为口号的文化启蒙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在文学方面,新剧运动、歌咏运动和新小说的兴起,拉开了现代文学的序幕。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鲜,实行野蛮的殖民地统治和民族同化政策。1919年爆发了全民性的“3.1”反日运动。马列主义开始传播,工农运动和青年运动广泛兴起。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变换统治手法,由“武断统治”改为“文化统治”。在此之前不久,已有崔南善创办的《少年》、《青春》杂志,发表他本人和李光洙的新体诗和现代小说。
三大流派
1919年以后,出现了“创造”、“废墟”、“白潮”三大流派,把西方的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和自然主义文艺思潮引进朝鲜,提倡“纯文学”。“文学不是说教,文学永远是艺术,这里没有伦理,没有道德,只有对美之追求。”这段话可以代表三派的共同文学观。充满在他们作品中的是颓废、感伤和幻灭情绪。金东仁、廉想涉、朱耀翰、吴相淳是这批作家的代表。20年代中期,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他们以李光洙、金东仁为首,形成激烈的反对派。
无产阶级文学
1923年,以“焰群社”为代表的
新倾向派文学首先举起革命文学旗帜,震动了文坛,赢得了广大读者。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工人、农民、人力车夫和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不仅写他们呻吟在日本统治下的苦难,而且反映他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崔曙海的《出走记》、《饥饿与杀戮》最能代表新倾向派文学的特点。从新倾向派到1925年“卡普”(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朝鲜
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
卡普文学
1927年,“卡普”进行了一次整顿,制定了新纲领,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宣布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翼开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赵明熙的小说《洛东江》,李箕永的小说《元甫》、《造纸厂村》和《故乡》,宋影的剧本《拒绝一切会面》以及李北鸣、严兴燮、尹基鼎的小说和李相和、朴世永、金昌述、柳完熙等的诗歌,已经与前期新倾向派文学单纯表现个人反抗的作品不同,开始描写工人、农民的有组织的斗争和他们联合起来的力量,出现了深入到群众中去的革命者的形象。日本统治当局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实行严厉镇压,1931年和1934年对“卡普”作家进行两次大逮捕,并于1935年强迫加以解散。但“卡普”文学活动遍及全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连极端反对革命文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卡普文学”支配了从1925至1935年的文坛。在革命文学阵营里,还有一批进步作家,如著名小说家罗稻香、姜敬爱和诗人金素月,都在他们的创作里留下时代的足迹。从30年代后期起,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朝鲜的统治,革命作家已不能公开活动。李光洙、金东焕、金亿、朱耀翰等人,组织“文人报国会”,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并和崔载瑞等一起提倡“国民文学”。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种族灭绝政策的“内鲜一体”(即日鲜一体)、“皇民化”口号在文学上的反映。
解放运动
30年代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是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朝鲜革命从此走上胜利的道路。革命文艺活动在武装斗争中非常活跃,最为普及的是革命歌谣。《思乡歌》、 《反日歌》、《决战歌》、《勇进歌》、《列宁诞生歌》、《饿民斗争歌》、《妇女解放歌》、《不平等歌》等,歌颂武装革命,宣传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起了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金日成参加和指导创作的《血海》、《卖花姑娘》、《一个自卫队员的遭遇》、《城隍庙》、《庆祝大会》等剧本,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革命觉醒,表现了他们在革命者的启发下走上武装斗争道路的过程。这样的内容和塑造的革命者的形象,在朝鲜文学中是崭新的。
建设新文学
1945年8月15日朝鲜北半部获得解放,朝鲜文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46年 3月成立了北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提出建设新文学的任务。同年,金日成指出了“文学艺术应当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以后的各个时期,朝鲜劳动党都为文艺工作制订了方针和政策,并领导了解放初期对散布忧伤厌世情绪、 歪曲现实的诗集 《凝香》、《艺术社团》的批判和以后对林和、金南天、李泰俊等人的批判。李箕永、宋影、朴世永、尹基鼎、严兴燮、李北鸣等“卡普”时期的老作家,作为文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继续从事创作,同时涌现出更多的中、青年作家。革命志士、工人、农民、人民军战士和先进知识分子,成为作家主要描写和歌颂的对象。在反对美国侵略的祖国解放战争中,文艺工作者走上前线,一面战斗一面写作。赵基天、金史良、李东奎等著名诗人和小说家为保卫国家献出了生命。
新作品频出
战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家队伍更加扩大,作品的数量更多,描写的题材范围更广,古典作品的出版和研究工作也系统地开展起来。解放后30多年来,朝鲜文学不断繁荣、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描写抗日武装斗争的赵基天的长诗《白头山》,朴世永的长诗《密林的历史》,石润基的长篇小说《茂盛的向日葵》;描写土地改革的李箕永的长篇小说《土地》,千世峰的《大河奔流》;描写祖国解放战争的黄健的短篇小说《燃烧的岛》,千世峰的中篇小说《战斗的村民》,石润基的长篇小说《时代的诞生》,赵基天的诗《朝鲜在战斗》;描写社会主义建设、
千里马运动的李北鸣的短篇小说《劳动一家》,金炳勋的短篇小说《旅伴》,权正雄的短篇小说《百日红》,尹世重的长篇小说《在考验中》,李根荣的长篇小说《第一次收获》,河正喜的长篇小说《白杨树》,边熙根的长篇小说《地下的星星》,赵白岭的剧本《红色宣传员》;描写南朝鲜人民斗争的赵基天的组诗《战斗的丽水》,李贞淑的长篇小说《斗争之歌》,金玄九的长篇小说《燃烧的港口》;描写近代历史题材的宋影的剧本《江华岛》,李箕永的长篇小说《图们江》,朴泰远的长篇小说《甲午农民战争》等。此外,小说家尹时哲、李尚铉、金北乡、金在奎、俞恒林、金英锡、严端雄,诗人赵碧岩、金朝奎、李灿、韩鸣泉、郑曙村、金雨哲、金学渊、赵灵出、安龙湾、郑文乡、崔荣化、白仁俊、吴永载、金舜石,剧作家韩泰泉、韩成、朴灵宝、李钟淳、李东春,儿童文学家李园友、姜孝淳等,都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
4.15创作团
近几年来,朝鲜作家同盟组成“4.15创作团”,创作反映金日成革命斗争历史的作品,出版了丛书《不朽的历史》中的《1932年》、《艰苦的行军》、《白头山麓》、《图们江畔》等长篇小说;属于这类题材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万景台》、《千里迢迢去学习》、《黎明的鸭绿江》。创作团还组织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作曲家等从事在抗日武装斗争时期创作的一些著名作品的改编工作。《血海》、《卖花姑娘》、《一个自卫队员的遭遇》已经改编成电影、 歌剧、 长篇小说,话剧《城隍庙》又重新编排上演。在创作思想方面,朝鲜劳动党提出“共产主义人学”和“种子”理论,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导原则。
朝鲜全国性的作家组织,是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属下的朝鲜作家同盟,负责组织作家学习、体验生活和创作作品的出版和发表,除有专业性的朝鲜文艺出版社外,还有金星青年出版社和文艺刊物 《朝鲜文学》、 《青年文学》、《诗文学》、《剧文学》、《电影文学》、《朝鲜艺术》和《文学研究》等。
相关书籍
朝鲜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室编:《朝鲜文学通史》,平壤,1959。
《汉诗选》,朝鲜国立文学艺术书籍出版社,1960。
朝鲜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朝鲜文学史》,平壤,1977。
徐居正撰:《东人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