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剑吻鲸
鲸目中最神秘的物种
太平洋剑吻鲸(学名Translate Whole Sentence )可说是鲸目中最神秘的物种,现有标本只有2个风化了的头骨,没有已证实的活体观察记录,甚至连完整尸体都不曾见过。
基本资料
最初由H. A. Longman以Mesoplodon pacificus之名发表,仅根据1882年在澳洲昆士兰(Queensland)海滩发现的一个头骨与下颚。当时科学界怀疑这个头骨可能是初氏中喙鲸(True's Beaked Whale)的亚种,或是成年的雌南瓶鼻鲸。1955年在索马里海滩发现了第二个太平洋剑吻鲸的头骨标本,于是到了1968年,芝加哥田野博物馆的喙鲸专家Joseph Curtis Moore确立朗氏中喙鲸为一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并创立一新属为Indopacetus,此属名表示该鲸种生存于印度洋与太平洋。部分学者不认同上述分类法,仍将其置于中喙鲸属(Genus Mesoplodon)中。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热带海域曾有不知名的鲸类目击记录,通常称之为“热带瓶鼻鲸”(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可能就是朗氏中喙鲸。
其他俗名:Baleine à bec de Longman(法国)、Zifio de Longman(西班牙)
身长由头骨推断约7.0-7.6m,体重、寿命皆未知。
外型特征
没有已证实的活体目击记录。现有的2个头骨长度分别为1.2m(澳洲发现)与1.1m(非洲发现),推测它们应是中大型的喙鲸类。2个头骨皆没有发现牙齿,由下颚尖端的牙槽凹孔判断,应有2颗小型的牙齿,横切面大致呈椭圆形,略朝前方倾斜。
现有的“热带瓶鼻鲸”目击记录中曾清楚观察到1对喙鲸母子,幼鲸体色略暗,额隆颜色接近苍白,该白色区域延伸至后方的喷气孔附近;侧腹处有白色的补丁状斑块,头部有小型白色“耳斑(ear spot)”。母鲸身长约7至8米,额隆与嘴喙间有明显的折痕界线。
分布
由头骨发现处的地理位置推断,太平洋剑吻鲸大致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可能栖息于远洋。“热带瓶鼻鲸”主要在水温摄氏26度以上的海域观察到。曾有1次疑似目击记录位于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显示其可能会在大西洋热带海域出现,但尚未证实。
习性
根据一些目击记录,“热带瓶鼻鲸”的族群大小似乎比其他位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喙鲸要来得大,由数十头至100头不等,平均约为15至20头,其群体似乎会靠得很近且连结紧密。潜水时间约18至25分钟。有时会与短肢领航鲸(Short-finned Pilot Whale)结群,偶尔和瓶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结群。曾有目击跃身击浪的记录,喷气低而多分支,可在海面看见。关于太平洋剑吻鲸的生殖与食性一无所知。
现状
虽然关于太平洋剑吻鲸的资料少到接近没有,但其数量似乎不算稀少。2000-2001年左右,在太平洋东部至印度洋西部的热带海域陆续传出45起大型喙鲸目击记录,外型上不符合已知所有的喙鲸类,或许就是神秘的太平洋剑吻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16
目录
概述
基本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