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的父亲
崇伯鲧是有崇氏部落首领。鲧称“崇伯”,见于《国语·周语下》。禹称“伯禹”,不但见于《周语下》,也见于《
尚书·舜典》。“伯”,
殷墟卜辞通作“白”。伯鲧、伯禹,当与
伯夷、
伯益一例,在当时是部落首长的一个名称。也就是说,如果作为一个部落来说,鲧、禹、
启所代表的部落,应该叫崇,而不应称夏。崇代表部落,夏代表王朝,不宜混为一谈。
《
汉书·地理志》
颍川郡,阳翟下注:“夏禹国”。《水经注》:“颍水自堨东径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禹并非夏代的始君,阳翟也并非禹的“始封”,所以,处理上述两段文字,应将“夏”和“始封”二义略去不计。这样,这两条材料所说明的事实就是正确的了。即鲧、禹所代表的崇部落,其所在地原在阳翟及其附近地区。《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与“周之兴也,
鸑鷟鸣于
岐山”连类相次,证明夏的“崇山”,一如周的岐山,是鲧、禹的发祥地。
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又《
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崇山》条下引韦昭注说:“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汉书·地理志·颍川郡》下引臣瓒注曰:“《
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崇”字,《汉书·地理志》也作“崈高”,颜师古说:“
崈,古崇字。”《
后汉书·郡国志》则作“嵩高”。崇山即今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阳城应是今登封县告成镇古名,阳翟则是与登封相连的河南禹县,几地毗邻,夹颍水而连属,其为鲧、禹所在的崇部落的所在地和发祥地,确然无疑。启夺取政权后,崇当然成了夏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