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塔
江苏省淮安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月塔,又名石橛塔、法济塔、姑嫂塔,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唐集月塔村,建于唐朝初年。民国后期,人们审视塔顶少了半层,因年久失修,底层又缺部分,但神助似的不倒,远望酷似月牙,故称为“月塔”。
历史沿革
月塔建于唐朝初年。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月塔。
1974年,江苏省文物部门拨款修补塔底层残缺部分。
1996年与2010年,又分别进行修缮工作,维修顶层、底层及塔刹,恢复了历史原状。
建筑格局
月塔为砖砌仿楼阁式木塔式样,平面八角形,高七级。塔高16米,底层边宽1.83米,塔身瘦小、纤细。其结构为塔身整体实砌,而于砌体内置踏级作顺时针折旋而上,达各层交会处一侧塔壁开门,形成外观各层贯通里外的圭门不在同一方向,由二层至五层依次为南、北、东、西向,六层以上不设门。塔的外观,地面以上砌有六皮砖高约0.44米基座。底层东、西、南三面辟门,内设小方室,北面人口置砖踏级直上第二层而后折上,四隅面下皆砌成素壁,各壁上端则复砌出圆形倚柱以及额枋、斗拱、橼、檐。二层以上塔壁均砌出有扁平倚柱、额枋、斗拱、腰檐,以及圭门,隐出逑文和直棂窗。斗拱一至五层施补间两朵,六层施补间一朵,作单拱单抄,即“法式”称单口跳,令拱隐出鸳鸯交手拱,跳头上置撩檐橼及飞橼,腰檐仰面作反叠涩收进。二至四层除四正面辟门外,四隅面均隐出逑文和直棂窗,有两种式样,第二层和第四层上下转换,第三层东西隅转换,外观东南、东北相一致,西南、西北相一致,略有变化。
文物遗存
据《雍正安东县志》记载:“法济塔在法济寺山门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级, 有门可登。万历三十四年重修。寺东有通济桥,石刻‘神智大师’四字。”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姑嫂塔
涟水县西南和东北方各有一塔,西南一座叫妙通塔,东北一座叫月塔。民间传说月塔为姑嫂二人所造,亦称姑嫂塔。
法济塔
据《安东县志》记载,这是涟水地区著名寺庙——法济寺门外的三塔中最大者,“藏舍利,高七级,有门可登”。因此称为法济塔。
月塔
民国后期,人们审视塔顶少了半层,因年久失修,底层又缺部分,但神助似的不倒,远望酷似月牙,故又称为“月塔”,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轶事
月塔建于何时无确言,甚至连哪个朝代也不得而知。当地传说:“唐初李世民八叔东征时,曾率部驻屯法济寺。 后来在战斗中负伤,又死于法济寺中。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在寺中建塔,表示纪念。”据此,则先有寺而后有塔,且寺在唐朝初年已存在,塔则建于唐朝初年。考唐太宗李世民诸叔父(包括支出)中,唯长平王李叔良是在作战时负伤后死去,且又是在唐武德四年(621年) 与突厥人交战中,中流矢后死于道途中的,故此传说殊未可信。
文物价值
月塔的仿木艺术形式独特,砖砌实体塔身并采用塔体内折上旋式构造是江苏省内仅有的一例,是长江流域保存较好的宋塔。
月塔的建造艺术,打破了多年沿用的砖木混合制作形式,全部用砖叠砌,而且在倚柱、额枋、斗拱、椽、檐建造形式上采用木结构式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具有历史意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82年3月25日,月塔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月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月塔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唐集月塔村。
交通指引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距离月塔74.5千米,驾车约1小时23分钟可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20: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