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中天
李尚朝诗歌作品
《月上中天》是李尚朝所作的一首诗。
作品原文
月上中天
子夜前纯金的灯盏渐渐熄灭
我在火焰烛照不到的地方
仰望中天,仰望圣洁的夜晚
月亮,静谧与安宁已越过山岗//
从前的黑暗一一退避,只有月光
像真理与神谕,扑面而来
照彻了暗处的茅屋,檐前的颂歌里
谁能觅取
些许的黯然神伤//
月光,博大的清辉里无法藏匿音乐的种子
只有我无声的歌唱
乘坐满天羽毛,四处激荡//
是的,我的歌唱是臣民对圣主的赞礼
是情人对爱情的张望
丽人的风姿源源而来,我站在岸边
细水拍击我粗糙的胸膛
是的,我的歌唱是人类最平静的呼吸
秋天的伤口里,慈祥的乳汁不住地流溢
月光,在人类的触点上
抹去了所有悲剧的屏障
现在,我和众多熟睡的人们
倾听你红尘之外的祝福
你亘古的流水
使我们忘却伤痛,虚伪的面孔一一消逝
寂静的屋顶,琴音的粉末随风飘扬//
这是午夜的河流,北风吹过
九月菊四处飘香
我看见圣人手捧笑容,满眼慈祥
站在河流的源头
将粮食赠给农人
将书籍还给智者
将箭袋赠给雏鹰和乳狼
猎人的枪口,神色苍凉
娴淑的新娘撩动帷帐
戒指的光芒摇响风钤
白色裙裾停在幸福的中央//
月光月光,满天的真诚覆盖大地
久别的马匹,已返回无尘的大道
在更远的山上
众鸟都避开了灾难和死亡
只有疲惫的歌者
恬静中双目低垂,杰出的容貌
让我心旌摇荡
仿佛美酒浸润我干渴的肺腑
仿佛雨水滋生着初生的灵长//
啊……
这该是上苍的旨意
让最柔的光明在大地疯长
我干燥的皮肤被一次次恣意地洞穿
远古的情歌,在花朵中微笑//
月光忘情地走动
早已朦胧了山川的迹象
我听着童年的儿歌
纯情的木琴婉转悠扬
月光扑打着肢膀
我才幡然彻悟:只有月光
是最高的理想
真正的人类
没有忧伤
1993.6.12
写作背景
诗歌《月上中天》,为当代诗人李尚朝的代表作品。写于1992年至1993年6月之间,首发于《鸭绿江文学月刊,后收进作者诗集《风原色》,2009年该诗被选入《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诗中所描绘的具有神秘色彩和牧歌情调的理想国的图景,乃是人类重新与大自然保持亲善、和谐,人与人之间也保持着同样的亲善、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写照。
这首诗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前前后后共费了近一年时间。那期间,头脑中常常出现有关月亮、月光的场景,凡出现一次我就在碎纸片上记一次,然后把它们集中抄在一个地方,后来,在一个夜晚,将其一气连缀成篇,才将那些散碎的意象和碎片贯到这首诗里。写这首诗的时候,我自我感觉是飘逸的,心胸处于全人类的博大之中,整个天空和大地一齐装在我的心里,同时,又感到自己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与月光一起飞翔,透入每一个角落,关注每一个人类的细节。能写这首诗,还得益于巫山大庙那块宁静的土地,我曾在大庙中学工作过一年,那是亚洲最古老的人类发祥地――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所在地,能够将我写这首诗的主题定在全人类的关注点上,我想,也与此有关,也许就象是祖先在冥冥之中的点化吧,整组《天地之间》作品,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这组诗的完成,它让我整个的灵魂都得到了一次飞升,心胸变得更加博大、广阔,不再为世俗的一些纷扰而轻易困惑,我想,这就是诗歌给人心灵的巨大作用吧。(李尚朝
2004.4.18.
作品赏析
李尚朝,生于1969年,重庆巫山县人,是90年代崛起的“三峡诗群”中最年轻的诗人。三峡壮丽的自然山水和峡江人民渴望美好的性格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的灵魂,三峡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给了他深邃的影响。诗集《风原色》以超现实的浪漫情怀和独立高远的诗歌格调获得读者广泛的赞誉和诗坛注目,被誉为 “来自天堂的圣音”,荣获2002年“全国自由体诗集一等奖”。
李尚朝从现实的重压下突围出来,以生命的“绿叶”和晶莹的“雨水”自励,充满了对和谐世界的理想。《月上中天》就是其理想主义的嘹亮的歌唱。他歌唱“午夜的河流”,明净的“月光”。诗人将“中天”的月光比喻作“午夜的河流”,那么充沛又丰盈。当北风吹过的时候,“九月菊四处飘香”,这就制造出一种圣境。然后诗人便充分调动他想象的眼目,纵情地歌唱,说他“看见圣人手捧笑容,满眼慈祥 /站在河流的源头 /将粮食赠给农人 /将书籍还给智者/将箭袋赠给雏鹰和乳狼……”这样,农民有了充足的“粮食”,智者有了自己著述的“书籍”,雏鹰和乳狼再也不必担心猎人“箭袋”的射杀了!整个宇宙世界是一片祥和、安乐、和谐的景象;只有猎人的枪口,神色苍凉——在对猎人枪口的反讽中,表现出一种胜利的微笑。
诗人歌唱河流般皎洁的天空和芬芳的大地,也就是歌唱返朴归真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这种以原始大同世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想图景,是人类和大自然实现和谐的一种象征。诗人实际想说,乃是诗的结尾几句画龙点睛的话:
“我听着童年的儿歌/纯情的木琴婉转悠扬/月光扑打着肢膀/我才幡然彻悟:只有月光/是最高的理想/真正的人类/没有忧伤。”
“童年的儿歌”无忧无虑,“纯情的牧笛”宛转悠扬,“月光扑打着翅膀”——这是多么自由、欢乐、和谐的世界,这使他“幡然彻悟”:“只有月光,/是最高的理想,/真正的人类,/没有忧伤”。这是诗人从现实中突围出来,对于“真正的人类”的最高理想。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想呢?他在《暮色苍茫》一诗中回答说:“在灾难深重的地方/苍茫的夜色将你压迫/你红马经过的地方/仍歌声嘹亮!”这就是他深处90年代异化的现实中,所以歌唱月色般和谐美好的理想世界的最好注脚。从诗人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理想图景的歌唱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深处那种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与现实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浪漫主义情怀的抒写,在20世纪90年代的诗坛中是绝无仅有、但却符合人类未来的最高理想。 (何休)
(转自《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介绍
李尚朝(1969.2— ) 当代诗人,作家,本名李尚晁,重庆巫山县人,现居重庆。先后毕业于巫山师范学校、四川三峡学院、四川省委党校法律系、人民公安大学作家班。做过教师,现为警察,一级警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共和国骄子》编委、《三峡文艺》编委。1985年开始,在《星星诗刊》、《十月》、《读者》等发表诗歌、散文、评论1000余件。作品及传略入选《中国诗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当代诗选》(俄语版)、《当代杰出文艺家大典》、《世界人物辞海》、《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学阅读版语文》及大学中文专业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等。著有诗集《风原色》、《天堂中的女孩》、《大三峡那光》三部,散文集一部。诗集《天堂中的女孩》获2000年首届“奥克杯世界华文文学邀请赛”一等奖;诗集《风原色》获 “2002中国诗歌节自由体诗集一等奖”。著名评论家蒋登科教授编著有学术专著《李尚朝诗歌品鉴》对其诗歌作品进行了系统鉴赏。
两种版本
《月上中天》这首诗存在两种版本,作者的全诗收入诗集《风原色》时共59行,选入大学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时进行了节编,为17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0 15:1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