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山之战
汉末三国时期的战役
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因此,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背景
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当时喀左右北平郡(今凌源),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城(今朝阳袁台子),为政治中心占据今辽西地区,史称“三郡乌桓”。蹋顿最为强大,为三郡首领。此时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时,称雄北方的的袁绍联合乌桓灭了公孙瓒。199年(建安四年),袁绍占领幽州后,为了酬答乌桓,曾假借汉献帝的的名义封乌桓众首领为单于,还与乌桓联姻,袁绍将宗人的女儿嫁给乌桓首领为妻,巩固了联盟。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后不久死去,乌桓继续支持袁氏。后袁绍长子袁谭和少子袁尚为争夺继承权而互斗,曹操从中取利。不久袁谭在与曹操作战时被杀,袁尚投奔幽州的二哥袁熙。袁氏兄弟在幽州又遭变兵攻打,北逃乌桓求援,希望借助乌桓的实力,“复图中国”。此时乌桓在蹋顿领导下联合,蹋顿的强大势力使人传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檀石槐在北方游牧部落中建立霸权。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随者到来后,蹋顿得以指挥乌桓和汉族人口多达30余万,史称蹋顿“以雄百蛮”。
乌桓以为袁尚收回故地为由,数次袭击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因此曹操决心远征蹋顿,为统一北方除掉后患。
战役前奏
早在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一是“平虏渠”,由今河北省饶阳县沧州市。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宝坻、武清二县境。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粮北上。在北上之前,曹军很多将领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袁尚已成流寇,夷狄贪婪无亲,岂能为袁尚所用!一旦我们深入征伐之,刘备必定说服刘表袭击许都。若此事发生,后悔都没用了。”领军史涣以为道远深入,非完计也,欲与韩浩共谏,被韩浩劝阻。
针对这种言论,曹操的谋臣郭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乌桓恃其边远,肯定不会做准备,我们应该出其不意,这样即使孤军深入也一定能击败他们。况且袁氏与乌桓关系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对袁家还有一些感情,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乌桓会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将丢失。荆州牧刘表不会被刘备说服袭击许都的,他除了坐谈以外无所作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并不信任,若予以重任则担心不能制住刘备,如仅予以轻任,则刘备不愿为之所用。”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北征乌桓。
207年(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从曹操此次北上带到无终的将领来看,除了本地人,就是一些骁勇的“骑将”,可见曹操是做好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准备,他们分别是: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鲜于辅、阎柔、曹纯;另外有牵招、郭嘉等人。可眼看大军就要启程进军辽西,天公却不做美,夏秋季节大雨连绵,“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傍海道不通”,进军时间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此时的乌桓也已经有了准备,“遮守蹊要,军不得进”。这样看来似乎只有退军这一条路了。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任由二袁养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那时曹操的背后就永无宁日。曹操当然不会轻易的离去,他在徐无山(今河北玉田东北二十里)请出了当地的向导----田畴
战役经过
行军
乌桓军的大本营在柳城,由无终发起的攻击线穿过渤海沿岸的平原地带。但七月,雨季降临,大雨在低地泛滥,道路泥泞,使得这片地区不能通过了。乌桓也料到了这条进攻线路,扼住河口,曹操军一时不能前进。
曹操就战况求助于熟悉当地且早先和乌桓有过争执的田畴。田畴告诉曹操一条通往西汉废弃的前沿领地的废弃道路。从那里军队可以行经无防守的地带,在乌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击,若如此做,“一仗也不用打就能得到蹋顿的首级”。曹操大喜过望,采纳计划,回师无终,命部下在水边的路上树立标志,写上:“中夏时节,道路不通。我们等秋冬了再进军。”敌军哨兵看到标志,相信曹操真的撤军了。如田畴所料,乌桓人大为失算,以为任何不能穿越平原地带的军队都会撤回。
七月,郭嘉建议“兵贵神速”,要曹操丢下辎重,迫使军队轻装前进,以免拖后腿和警醒敌军,曹操谨记在心。临走前,曹操又命人在滨海道旁立个牌子,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表面是通令全军的路标,其实是为了麻痹敌人。乌桓人看到,信以为真,“诚以为大军去也”,不做准备。可他们无论如何没想到曹操会出卢龙塞。在田畴带路下,曹操率军轻装创造了被认为其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军事冒险之一。他们攀越徐无山,经卢龙塞退出中国边境进入滦河上谷,在这片艰难的地区进军五百余里,在平冈转而东向,穿越鲜卑的牧地,再次进入东汉边境的山脉。这时曹操军已经包抄了蹋顿的防守营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线前进,即将把敌军的领地一分为二。但即使是到了平冈,离柳城还是有百余公里的距离。
决战
八月,曹军一直急行军到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袁尚袁熙与蹋顿单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才仓皇集结“数万骑”向西迎敌。两军在白狼山遭遇。这是场遭遇战,其实也是场决战。如果曹操战败,那么全部曹军势必全军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如果乌桓战败,那么他们的柳城势必失守。当时乌桓的优势是以逸待劳,兵马“盛众”,但他们面对曹军的到来却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单兵能力强,但整体作战弱。曹操的优势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和精锐骑兵(包括一些“虎豹骑”),不过他们经过十几天的山路和急行军,体力已经大打折扣,更何况他们的重装主力步兵还在后面,难以及时赶到,面对多于自己的乌桓军,很多曹军将士们也都感到恐惧和发怵,希望等待后续部队。虽然,曹军“左右皆惧”,众人请求缓战,但是,张辽力劝曹操要趁着敌阵不整而急速出战。敌阵不整的战机会稍纵即逝,张辽劝战的语气也就非常奋发。曹操在白狼山上观敌阵时,看到乌桓军军阵不整,又看到张辽的劝战急攻,壮之。终于,曹操采纳了张辽的建议,下定决心,选择急战,于是,“自以所持麾授辽”。根据《淮南子·主术训》的“军之持麾者,妄指则乱矣”,说明,“持麾”的作用在于“指”,张辽负责临阵指挥。根据《魏武军令》的“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因此,曹军各部的进攻方向、进攻时机皆由张辽决定。
张辽临时获得了曹操用来指挥部众的麾旗,于是,离开了陡峭的山坡,来到了山谷之中,指挥先锋部队冲向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徐晃、张郃、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乌桓原本“众甚盛”,但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一说为曹纯部虎豹骑俘获后斩首。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此战中,曹操大获全胜,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
此后,曹操收乌桓精锐,之后率其征讨四方,号称“天下名骑”,边民也因此得以安居生息。
战役结果
白狼山之战后,曹操“屠柳城”。他没有进一步追击逃亡到辽东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首级。果然,没多久公孙康就把二袁的首级送来了。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是郭嘉的计谋,名为“遗计定辽东”。
此战后,郭嘉病逝,当时环境恶劣,“寒且旱”,连曹操自己也说:“这次赢得困难,赢得侥幸!”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这也成为曹操志满意得之际美中不足的原因。紧接着,曹操收编三郡乌桓骑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大大发展了曹军的骑兵部队。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滨海道可行,曹操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回想自己功盖寰宇,意气风发,于是留下名篇《观沧海》。
战役评价
帝王本纪通常收录国家级重大影响的大事,不收录将领们担任前锋的小事。但鉴于白马之战、白狼山之战的前锋军队直接破敌的重要性,不属于将领们担任前锋的小事,而属于国家级重大影响的大事,所以,这2次战役的前锋皆被收录在了曹操时期国家大事的帝王本纪——《三国志·武帝纪》。
白狼山之战中,曹操用兵神速,出敌不意,以少胜多,最终讨平乌桓,并彻底铲除袁氏残余,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作《神武赋》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克灭乌桓的功业,辞曰:“旆既轶乎白狼,殿未出乎卢龙。威凌天地,势括十冲,单鼓未伐,虏已溃崩。克俊馘首,枭其魁雄。”
在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进爵魏公时,汉献帝在诏书里褒奖曹操平乌桓的功绩时说“乌丸三种,崇乱二世,袁尚因之,逼据塞北,束马县车,一征而灭,此又君之功也。”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三郡乌桓于柳城也。曰:“屠柳城,功诚难。越度陇塞,路漫漫。北逾冈平,但闻悲风正酸。蹋顿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执海外,永无北顾患。”
晋朝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中评价到:“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
唐朝的昭文馆大学士徐彦伯在巡视长城时,曾作《登长城赋》,将此战的临阵指挥者张辽与漠北之战的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遂写道:“卫青开幕,张辽辟土,校尉嫖姚,将军捕虏。”
南宋思想家叶适在《习学记言》中称赞说:“以汉高灭秦、项之威,而匈奴项领,受围平城。光武百战百克,遂定海内,而卢芳连胡扰边,终其身不能屈。乌丸蹋顿之暴,不减前世。曹操亲伐,一战斩之,徙其部落,遂为名骑,所向有功,何其壮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3 14:37
目录
概述
战役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