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阳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洛阳
邙山陵墓群考古获重大发现,在汉魏国都洛阳的
北邙山上,又一座大型
曹魏贵族墓葬经考古发掘后,在2010年5月16日河南省文物局主持召开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认定这座墓的主人就是
曹操族子三国名将
曹休。
墓室构成
2010年5月17日,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在
洛阳发布,
曹操族子曹休墓在河南洛阳
孟津县宋庄乡三十里铺村现。该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的东侧,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
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部分组成。
墓葬东西长50.6米,南北21.1米,深10.5米,墓内发现散乱人骨,经鉴定为1男1女,男性50岁左右,女性40岁左右,墓内还发现1枚铜印和一枚古
岫岩玉蝉扇坠,铜印2厘米见方,瓦钮,
篆书白文“曹休”二字。这方铜印和玉蝉的发现,为探寻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据河南省洛阳市文物部门透露,三国名将曹休墓博物馆于2011年7月26日在洛阳开工建设。博物馆建设工程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地下部分“大地之痕”,由入口序厅、主展厅、曹休墓室本体、尾厅、纪念品商店等五部分组成。这一部分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打桩、做圈梁等方法在曹休墓周围打下一个框架,将墓本体与高速路扩建工程隔开,使在双方互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第二阶段为地上部分“历史之门”,游客可通过高约20米的标志性建筑,远眺整个邙山陵墓群。
发现经过
2009年4月
连霍高速扩建工程考古钻探时,考古人员发现一座大型墓葬。2009年5月21日即开始考古发掘。该墓葬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孟津县送庄镇卅里铺村东南,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的东侧,
朱仓东汉帝陵陵园的西侧,连霍高速公路南侧。截止今年4月,田野工作基本结束。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组成。墓葬土圹东西全长50.6米,南北宽21.1米,深10.5米。其中墓道长达35米,最宽处达9米。有迹象表明墓道多次被挖开,实施了合葬。
该所用墓砖可分为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种。最大的墓砖长度达46 厘米长、厚10厘米,重达50公斤,可见墓葬规格之高。在楔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应为预制。有些砖上还发现有戳记,可以释读出来有王、梁等各种各样的姓氏,应该是工匠的名字。
墓室及甬道上方共发现六个盗洞,从唐宋时期到近代,各不相同。墓葬被盗情况严重,但是墓葬的整体结构保存相对完整。出土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其中前室出土1件鎏金铜带钩异常精美。
前室及各侧室内均有发现散乱的人骨,经鉴定属于二个个体,男性、女性各一个。男性个体50多岁,身高约171厘米,女性个体40岁左右。北侧室见棺椁痕迹,亦见骨痕。初步判断,整个墓葬合葬三个个体。
异常重要的是,墓葬后室出土铜印1枚,为边长约2.0cm、
篆书白文“曹休”二字的私印,成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切证据。另外还有玉蝉扇坠一只,长约三四厘米,很是别致(考古队未提供照片)。根据文献记载,曹休,字文烈,曹操的族子(同族兄弟之子),被曹操待若亲子。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征伐,官至
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
生年不详,公元228年病逝洛阳,时年正值
魏文帝曹丕
驾崩(226年)2年后,魏武帝曹操驾崩(220年)8年后。墓葬出土遗物的考古学年代以及墓葬的规格也与曹休身份相符,由此确定墓主人即是三国时期的赫赫有名的大将曹休。
相关证据
一是“曹休”铜印作为“铁证”。
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丁小四表示,墓志、印章是确定墓主人身份最有力的证据。中国考古历史上挖掘的墓葬非常多,但能够确定墓主的还不到1%,而这1%,主要的依据就是墓志、印章等有文字的东西,而后再根据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发掘的东西进行证明。因此,从这座墓葬出土的这枚极具个人色彩的铜印基本上可以判定,此墓就是曹休墓。这一说法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二是在“曹休”铜印这一基础证据的支撑下,该墓葬出土的人骨、器物等对墓主人的身份认证也起到了支撑作用。
三是墓葬结构属曹魏时期特点。根据发掘情况,该墓葬出土的特点是没有封土,墓下有槽沟,这些都是曹魏时期墓葬的特点。同时,该墓葬出土了四系罐、陶器等具有东汉、曹魏时代特征的器物。此外,该墓葬出土了蒜瓣状的铜权,这也是有时代性质的,根据其250克的重量也可以判断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吻合的。
国内从事
体质人类学的顶级专家屈指可数,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王明辉是其中之一。他的“独门功夫”在于,通过墓葬内的残骸获取墓主生前的一系列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生活年代、食性、体质特征、疾病、创伤等。去年年底,他和同事完成了对
曹操墓的人骨鉴定;此次曹休墓的人骨鉴定,由他独力“操刀”。
王明辉说,2010年4月底,他应邀来洛,用了两天时间对这些附带着泥土的人骨进行室内鉴定。从整体上讲,这些人骨资料比较零落,骨质保存比较差,不完整,碎块比较多,经鉴定至少包含一男一女两个个体,但同时也有小的碎骨片,无法判断其具体的归属,所以不能排除还有一个甚至更多个体存在的可能性。
其中,男性个体的骨骼,主要包括前面的额骨、上下颌骨、两个左右对称的大腿骨、一个小腿骨、一个胳膊骨,从年龄上判断应为50岁~60岁,身高大概在171厘米左右。当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骨骼呈年轻化,头骨比较粗壮,颅壁比较厚,肢骨粗壮度是一级,骨密度是一级,相当于普通个体三四十岁时的状态,显示其生前肌肉比较发达。
牙齿磨耗比较低,仅相当于普通个体30多岁时的牙齿磨耗,说明其生前食物精细,口腔卫生习惯良好;此外,没有发现普通个体中易见的大面积龋齿、牙结石等,进一步说明其生前生活条件优越,营养状况良好;牙齿齿缝比较大,通过放大镜看到剔牙的痕迹。
膝盖骨没有发现一般老年人
骨质增生的现象,说明其生前在肢骨的劳作方面没有过度繁重,身体状况比较好,平常也经常锻炼身体。
额骨内侧发现不规则的凹坑,这是非正常的现象,应该是某种炎症对骨骼表面骨板的侵蚀,可能是某种肿瘤变异导致的,至少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内遭受过剧烈的头疼。
凡此种种,与曹休生前肌肉发达、孔武有力的战将形象相符,也与史书记载“休因此痈发背薨”相符,为该男性个体被认定为曹休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与曹操墓比较,曹休墓的男性个体骨骼完整度更高,达到20%~30%,而曹操墓的男性个体骨骼只有少量的颅骨片、带两枚牙齿的右侧残上颌骨、碎小的肢骨片等,其完整度只有10%~15%,所以很难找到与曹操生前对应的信息,对曹操身份的确认帮助作用不大。
有人建议,对曹休、曹操的骨骼进行DNA鉴定和对比,进一步确认二者之间有无亲属关系。王明辉认为,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一是因为曹操的骨头保存不好,以目前的技术从中提取DNA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因为目前成熟的骨DNA鉴定技术只能体现母系遗传特征,对曹休、曹操所属的父系遗传特征进行骨DNA鉴定技术还不成熟,三是历史学界认为,曹操的祖父
曹腾是一名
宦官,所以曹操本人不一定是“老曹家人”,而对曹休、曹操之间的遗传基因进行对比,也就不见得能反映二者的真实遗传关系。但无论如何,这都不影响曹休墓和曹操墓的定性。
王明辉说,目前,曹休、曹操的骨骼有机质几乎都已经不存在,只要放进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可以长期保存,所以未来技术条件成熟时,不会影响对二者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对比。
结构特征
曹休墓墓葬形制为东西向、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部分组成。墓葬东西长50.6米,南北宽21.1米,深10.5米,构筑方法为明券。墓砖可分为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种,在楔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应为预制,有些砖上还发现有戳记。据墓道、墓室填土分析,该墓葬系采用多次挖开墓道的方式,实施合葬。墓室内壁涂有白灰,边沿用红色彩带装饰,不过已大部脱落。前室和侧室内均发现散乱的人骨,经鉴定为一男一女两个个体,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71厘米;女性40岁左右。北侧室见棺椁痕迹,亦见骨痕。初步判断,整个墓葬合葬三个个体。
与高陵差别
就在安阳西高穴曹操墓成为国内外舆论焦点的时候,曹操族子曹休之墓也在洛阳“横空出世”。关于二者的异同,安阳曹魏墓的发掘主持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最有发言权,而且他真的“有话要说”。
潘文斌说,通过实地考察,他认为曹休墓和曹操墓在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相同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两个墓葬方向一致,均为东西走向,至于原因目前还不好判断。
此外,两个墓葬的模型构造也基本一致,两者均为多墓室砖石大墓,都是斜坡墓道,均为七层台阶,随葬器物都有四系罐等显示时代特征的物品。还有一点不得不说,
曹操墓和曹休墓都没有特别的防盗设施。
尽管曹操墓和曹休墓在大的层面存在着许多相同点,但仔细观察两个墓葬的内部构造,还是可以发现不少差别:
曹休墓比曹操墓的规格要小一个等级。曹操墓的规模相当宏大,墓葬东西全长有60多米,而曹休墓的东西全长为50.6米;曹操墓的墓顶高达6.5米,曹休墓的墓顶为4.5米。
此外,曹操墓与曹休墓的内部结构也存在许多不同,具体来讲,曹操墓有前后两个墓室,前室近似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两个侧室。墓室地板非常大,长是95米,宽是90米,非常的规整。而曹休墓的墓室由前室、后室、
耳室和北侧室以及南双侧室组成,两侧不对称。
不仅如此,在曹休墓中还发现,在墓室和墓道之间,垒砌有一道砖墙作为分割,这是中国早期墓葬中的照壁,而
曹操墓中没有照壁。
此外,曹操墓的墓道两侧从上到下有九对对称的坑,而曹休墓的墓道不存在这一现象。同时,在曹休墓的墓砖上出现了一些数字和戳记,但由于曹操墓保存比较完好,被发掘时仍有白灰覆墙,因此对其墓砖无法进行鉴定。
综合这些异同点,潘伟斌认为,曹休墓的出现对了解曹魏时期的墓葬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魏晋时期丧葬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薄葬,这一制度起始于曹操,完善于曹丕。但在曹休墓未出现前,由于没有充足的证据,魏晋时期的薄葬制度历来困扰着考古学界,而此次挖掘的曹休墓,从出土的器物看,也恰好印证了这一制度。
潘伟斌认为,由于目前考古界发现的曹魏墓葬非常有限,曹操墓只能作为东汉墓葬的代表,而曹休墓的出现恰好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尺。此外,两座墓葬从墓制结构和出土器物上都存在着很多相同点,这些对判断两座墓葬墓主人的身份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印证作用。
保护方式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称,“曹休墓非常重要,能够保存下来就尽量保存下来,就在原地供人们观看”。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考古处处长闫亚林表示,关于曹休墓的保护工作:第一,地方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要根据专家的意见拿出曹休墓的保护意见,并协调工程部门调整和优化方案,确保文物安全。不管是采取架桥还是其他方案,首先要考虑到原址保存,整体保护,也要考虑到未来的保护、展示问题。第二,要做好临时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发掘的墓葬将来肯定是要保存下来的,要有相关的临时性加固方案。第三,在做好考古规划纲要的前提下,对一些重点的墓葬区开展一些试点性的保护展示。
重要意义
曹魏时期墓葬在全国范围内很少发现,而曹休墓是有明确纪年或有墓主人姓名记载的曹魏时期贵族大墓的首次发现,成为首个曹魏时期的标志性墓葬。此前发掘的安阳西高穴
曹操墓为东汉末期的墓葬规制,而曹休墓则是曹魏早期墓葬规制,但这两个墓葬都没有封土且均是罕见的东向墓道,有别于常见的南向墓道。所以此次曹休墓的发掘异常重要,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随葬器物与曹操墓互相印证,更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尺。同时,对《
三国志》等文献具有印证意义。
2009年年底,一代枭雄曹操的陵墓在安阳出土而举世瞩目。2010年5月17日,
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阳召开新闻发布会,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获重大发现,在汉魏国都洛阳的北邙山上,又一座大型曹魏贵族墓葬经考古发掘后,在5月16日河南省文物局主持召开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认定这座墓的主人就是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
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刘庆柱表示,曹休死于228年,此时离曹丕称帝定都洛阳不过8年,曹休墓也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三国时期的曹氏
宗族墓,这对于了解魏晋墓葬的形制特点,了解东汉墓与魏晋墓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三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发掘了不少,但时间能卡到点,定“死”的只有这一座。时间对考古科学研究作用非常重要,时间概念越细化,考古研究的科学程度就越高。曹休墓恰恰知道了一个界定的具体时间,没有争议就是228年。以此为基点,可以来衡量过去发掘过的墓,与它规制、陪葬物品一样的,应为时间相近的;带早期特点的,就是比它年代早的;带晚期特点的,就是比它年代晚的。它起一个标尺作用。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研究员徐光冀认为,发掘这个墓,对洛阳地区的墓葬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另外,以前我们对曹魏墓和东汉墓分不清,现在曹休墓出现了,对魏晋墓葬的形态就多了一些认识,能区分得更清楚。
李凭认为,曹休墓的发现对于现有文献记载有一个重要印证作用,还可以体现出文献本身的价值。《
三国志》里面,作者
陈寿给曹休写的传非常详细,无论从文字到内容都非常好,评价都是很客观的,但是裴松之的注只有几条,并不多,这就反映了陈寿和裴松之对于曹休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后来这又反映在《三国演义》里面,曹休的重要性更被降低了。现在,这个墓的规格和陈寿的《曹休传》的规格是一样的,这使得我们对于《
三国志》的史学评价更加巩固。
博物馆
构成
由地上“历史之门”和地下“大地之痕”两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不包括墓室部分),功能主要分为入口序厅、主展厅、曹休墓室本体、尾厅、纪念品商店和地面历史建筑等组成。
2010年5月,三国名将曹休之墓在洛阳重见天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0年6月,市文物局表示,曹休墓未来将以一座小型博物馆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半年多来,市文物局广泛邀请我市文物、文化、经济、规划设计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曹休墓博物馆的规划设计进行座谈。今日,曹休墓博物馆建设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正式获得通过。
思路
文物保护与高速路扩建并重
在综合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及网民投票结果的基础上,我市最终决定由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进行
曹休墓博物馆的规划设计。这一设计方案最突出的理念就是:文物保护与高速路扩建并重。
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曹休墓本体70%位于扩建高速公路的路基下面,博物馆的可建设用地是夹在
连霍高速公路主体和上匝道之间的狭长用地,长约300米,宽约45米,西侧还有连霍高速公路洛阳东服务区加油站大棚阻隔。此外,桥梁下面空间净高度只有1.8米,如果采用地面布置大型建筑,势必影响高速公路正常通行。因此,设计方案最终为一个地下博物馆,通过下沉广场组织游客步行参观流线。
由于博物馆位于高速公路下面,对此,设计方将在博物馆顶部采用隔音防震材料,尽量减少过往车辆带来的震动和噪音对博物馆环境产生影响;此外,博物馆内还将安装空气流通系统,在保证自然通风的同时,避免汽车尾气进入博物馆内部。
地上
“历史之门”塑造博物馆标志形象
博物馆地上部分设计为“历史之门”,为博物馆标志性建筑,高约20米。这一建筑既可增强博物馆的整体可视效果,同时也可在此远眺整个邙山陵墓群。
通过效果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建筑将顺应长条形的基地特征,用水平与垂直的墙体承托一条观光走廊,观众可以在此远眺邙山陵墓群的壮观景色;同时,通过这条观光走廊构建出宏伟壮观的“历史之门”,形成对游客的欢迎和引导态势,并限定了入口过渡空间,塑造出庄重并具有标志性的博物馆形象。
此外,曹休墓地得以证实,最主要的证据便是出土的那枚“曹休”铜印。因此,这枚印章将被装点在博物馆入口的醒目位置,与建筑形体有机结合起来。
地下
“大地之痕”书写曹休人生轨迹 整个设计方案将以曹休墓的遗址本体保护为优先,将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放在地下,充分突出曹休墓遗址本体在场地内的主导地位,重现曹魏时期“不封不树”的历史场景。
地下部分设计为“大地之痕”,整体形象将凝练为大地中的一道裂痕:场地内满铺的鹅卵石垫层为墓地衬托出一个纯净的背景,塑造出光阴流逝和岁月沧桑的旷远意境,寓意着一代名将曹休在历史中留下的轨迹。
“大地之痕”平面布局由入口序厅、主展厅、曹休墓室本体、尾厅、纪念品商店等5部分组成。入口序厅处主要展示洛阳邙山陵墓群的整体布局及沙盘模型。主展厅主要展示曹休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同时通过平面模拟现有发掘墓葬格局。
曹休墓室本体是博物馆的展示核心。为最大限度保护墓室文物,墓室本体将采用覆罩保护方式,将游客与墓室进行隔离。据介绍,墓室主体上方将采用钢屋架覆盖现有墓坑,钢屋架上层做隔音、防水、铜质
装饰面板;钢屋架下面根据墓室装饰要求进行吊顶处理。游客可以通过悬挂在屋顶钢结构下的全封闭空中玻璃观光廊,对墓室进行全方位的参观,较好地解决了公路桥下净空间不足带来的问题,同时也避免游客直接接触墓室。
尾厅主要以高科技手法展示墓室复原模型及三国时期文化故事,其中的多媒体影视厅可循环放映有关影像资料。纪念品商店将综合考虑游客需求,完善博物馆的游客服务和商业运营功能。
目标
邙山陵墓群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点
曹休墓博物馆将对我市产生哪些影响?市文物局局长郭引强表示,曹休墓博物馆将成为邙山陵墓群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点,建成后将成为我市古都文明的窗口和旅游宣传的一幅活广告。
郭引强说,曹休墓是继
曹操墓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经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后,拥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利用博物馆周围便利的交通,并进行适当的改造,就可以与周边景区形成线的开发,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
此外,邙山陵墓群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首批公布的重要陵墓保护类遗址,而曹休墓博物馆恰好是邙山陵墓群考古发掘的一项重要成果。将博物馆作为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的科研基地,不仅能很好地对向外界宣传我市大遗址保护的成果,同时对邙山陵墓群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将产生很大的便利和推动作用。
关于曹休
简介
据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凭先生介绍,曹休,字文烈,生长年代为东汉晚期至三国早期。
沛国谯(今安徽
亳州)人,曹操的从子曹休是曹魏著名武将,长期镇守东南,负责对吴作战。后被封为长平侯,官至
大司马,卒于公元228年。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中有如下描写:操欲观武官比试弓箭,乃使近侍将西川红锦战袍一领,挂于垂杨枝上,下设一箭垛,以百步为界。分武官为两队:曹氏
宗族俱穿红,其余将士俱穿绿:各带雕弓长箭,跨鞍勒马,听候指挥。操传令曰:“有能射中箭垛红心者,即以锦袍赐之;如射不中,罚水一杯。”号令方下,红袍队中,一个少年将军骤马而出,众视之,乃曹休也。休飞马往来,奔驰三次,扣上箭,拽满弓,一箭射去,正中红心。金鼓齐鸣,众皆喝彩。曹操于台上望见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另外,《
三国志·魏书·曹休传》也记载:“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
应该说,曹休在曹魏时期,地位极其重要,这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他身份很高,官职最后做到了
大司马、扬州牧。
其二,曹休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地位很高。当时曹魏主要战线是西对蜀、东对吴,而对于曹魏而言,其中对吴战事更为重要,而曹休主要镇守扬州,负责对吴作战。
曹魏时期,尤其是魏明帝当政之后,曹休的政治地位更加重要。此时
司马懿的势力开始扩张,其主要力量集中在
宛城(今河南南阳),而两个曹氏
宗族曹真、曹休则分处一西一东,曹真负责伐蜀,曹休负责伐吴,两者钳制司马懿。
其三,史家对曹休的评价非常之高。曹休本传位于《
三国志·魏书》第9卷,此卷一共记载7人,三夏侯,四曹。在四曹中,曹休晚于他父辈的曹仁、
曹洪,但先于同辈的曹真。看得出,
陈寿在《
三国志》里面给曹休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其四,曹休个人的政治生命、军事生命是和曹魏政权的政治生命、军事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曹休早年和曹操、曹洪一起征战,为曹氏政权建立了功劳。到了魏明帝的时候,他又当到
大司马,当到最高的军事长官。曹休一生打了不少胜仗,但最后对东吴的一战打败了,差点全军覆灭,他可能因此心理压力过大,加之背上生了大疮,最终忧愤而死。随着曹休的死去,司马氏势力开始上升,最终取代曹氏建立了晋朝。
与曹操关系
李凭认为,曹休是曹操的族子,这是没有太大疑问的。在
宗族关系上,从子比族子近。其实“从”字不应读cóng,而应该读作zòng,就是“纵”,表示的是非常近的血缘关系。
再者,史书上的记载是有一定规定的,不是随便写的。像曹仁、
曹洪,
陈寿都写的是“太祖从弟也”,而同卷的曹休、
曹真则是“太祖族子也”,这种区别肯定是有意为之。曹真本姓秦,是因为他父亲曾经替曹操死了,曹操便让他随姓曹。这就说明,所谓“族子”,并没有什么事实上的血缘关系。
最后,曹操是曹休父亲的同辈,曹操的父亲
曹嵩和曹休的祖父
曹鼎同辈。但这里有一个疑问,曹操父亲本姓夏侯,是
宦官曹腾的义子。也就是说,曹腾和曹嵩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因为宦官不可能生育。
那以曹嵩为界,其他的曹氏,如果是曹嵩同辈或是长辈,那一定是和曹腾有血缘关系,而与曹嵩没有血缘关系。曹鼎和曹嵩同辈,应该和曹滕有血缘关系,而跟曹嵩、曹操没有血缘关系。曹休的祖父与曹操没有血缘关系,那曹休也必然跟曹操没有血缘关系了。
所以,可以确定曹休是曹操的族子而非“从子”。
虽然曹休与曹操没有血缘关系,但并不妨碍曹操对曹休的信任和器重。《
三国志》记载,曹操派
曹洪出征蜀将吴兰时,也令曹休出征,给曹洪做参谋,但又对曹休说“汝为
参军,其实帅也”,将战场指挥权授予了曹休。曹操视曹休为重臣,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