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拼音:gēng,gè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更”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更改。又引申指轮换、交替。又引申指重新。引申指再、又。古代宫中值夜,分为五个班次,按时更换,故又引申指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
五更。以上读gēng。“更”又读gèng。由更替、更换虚化作副词,指再、又。又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愈加”。
文字溯源
“更”通常被认为是形声字。甲骨文(图1、2)上部为“
丙”(像鱼尾、器物底座、几形等,无定说),于此作声符,丙与更并阳部;下部为“
攴”,其字形像手持器械治事状,表示更字本义与治事有关。至西周金文(图3-5)“丙”上又重出一“丙”为声,声符重叠,多用为“更续”之义;有的“丙”上加一横为饰笔,形旁攴亦或加饰笔,或易攴为辵(如图5,换为辵不影响所表更改意)。战国时从攴丙声为主流结构,从又丙声的也不少。郭店楚简“更”字异体则改作左右结构,有的在“丙”字增加了构件“口”(图9)。小篆也继承了下攴上丙的结构。隶书(图11-16)为了书写方便,将部分笔画合并,使其形声结构被破坏,变成一个记号字“更”。
于省吾先生《甲骨文字释林·释更》认为更即古文鞭字,其语云:“甲骨文㪅字屡见……按㪅即古文鞭字。《说文》鞭字作𩌻,并谓:‘𩌻,驱也,从革𠊳(便)声。𠓥,古文𩌻’就古音言之,鞭从𠊳声,𠊳从更声,更从丙声,丙鞭双声。㪅字隶变作更,丙更叠韵。《周礼·考工记·轮人》的‘眂其绠’,郑司农谓‘绠读为关东言饼之饼’。按绠从更声,更本作㪅,从丙声。是丙更古通之证。西周金文驭字作𩣓,其从𠓥,乃甲骨文㪅字的省变。《说文》谓‘驭从又马’,又乃㪅形的讹省。西周金文驭字均作𩣓,右从𠓥,用鞭以驱马。石鼓文驭字作𩤳,右从鞭作㪅,犹存初形。”
然而,张世超等编撰的《全文形义通解》的意见稍有不同,认为金文的“更”字构形从二丙相续,是古代一种前后相续之车制,“更”字的本义为连续、相继,其语云:“金文从二丙相续,为古代一种前后相续之车制:二马居前,二马在后。与并列之‘两’制相对。从‘攴’示其鞭扑,《盠方彝》字作〔图A〕,省‘攴’而从‘辵’者,示车马之行也。‘更’之本义为续,金文中多用本义,典籍亦有其例。《国语·晋语》四:‘姓利相更。’韦注:‘更,续也。’《左传》文公元年:‘更伐之。’《史记·平准书》:‘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
无论是释为“鞭”之古文,还是释为“车制”,“更”都与“驱马”相关,所以,不管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文字构形都从攴,以示其鞭扑。或改“攴”为“辵”,亦示车马之行,依然相涉。
古文献中,“更”字亦用作“连续”“相继”之义,与金文中的“更”字用法相同,应当承袭了金文的用法。如,《国语·晋语四》“姓利相更,成而不迁,乃能摄固,保其土房”韦昭注:“更,续也。”《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更死”即相继死去之意。
东汉许慎《说文》以“改也”释“更”,应当是“更”字的引申义。在传世文献中,“更”字的这一意义更为常见。如,《论语·子张》“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晏注:“更,改也。”又引申有“更换”“变易”之义。如,宋人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茫然冬更秋,一笑非愿始后来,“更”与“改”、“更”与“易”还联合构词作“更改”、“更易”,意思相同,均为改变、改换、改动。
“更”字作量词,用作夜间计时的单位,这一意义或许应当是由其本义“连续”“相继”直接引申而来。继白日之后就是夜晚,所以有“夜以继日”之说。也许如颜之推所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因为,“更”由连续、相继之义又引申出了经历、经过之义。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更日久则干而椽燥。”《史记·大宛列传》:“道必更匈奴中。”“更”字的经历、经过之义,由动词到名词再虚化到量词,就成夜间计时的单位。《正字通·支部》就说:“又因时变易,漏刻日更。”
详细释义
近义辨析
更—更加
“更加”和“更”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相同,但“更加”多用在双音节
形容词和
动词前。一般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如果用了单音节形容词,后面得有个助词“了”,如:这更加好了。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攴部】古孟切(gèng),又古行切(gēng)
改也。从攴丙声。
说文解字注
“改也”注:更训改,亦训继。不改为继,改之亦为继,故《小雅》毛传曰:庚,续也。《用部》庸下曰:庚,更事也。列子云: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皆假庚为更。今人分别平、去二音。非古也。
“从攴,丙声”注:古孟切。又古行切。古音在十部。
广韵
古行切,平庚见 ‖丙声阳部(gēng)
更,代也。偿也。改也。又古孟切。
古孟切,去映见 ‖丙声阳部(gèng)
更,易也。改也。《说文》作㪅。古孟切。又古衡切。一。
康熙字典
【辰集上】【曰部】 更
《玉篇》:㪅今作更。《集韵》隶作更。○按更字,诸韵书并作㪅字重文。
《正字通》云俗字,非。
【卯集下】【攴部】 㪅
《广韵》古行切。《集韵》居行切,并音庚。《说文》:𢻰也。《九经字样》:隶省作更。《礼·曲礼》:君子问更端。
又《礼·月令》:更皮币。注:更,犹易也。
又《史记·曹相国世家》:举事无所变更。
又《礼·儒行》:乃留,更仆未可终也。《释文》:更,代也。
又《史记·平准书》: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注:韦昭曰:更,续也。或曰更,偿也。
又《玉篇》:更,历也,复也。《类篇》:迭也。
又《礼·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注: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后汉·礼仪志注》:五更老人,知五行更代之事者。
又《前汉·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注: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是为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诸不行者,出钱三百人官,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也。
又因时变易刻漏曰更。班固《西都赋》:卫以严更之署。注:督夜行鼓也。又《豹隐纪谈》:杨萬里诗:天上归来有六更。注:内楼五更后,梆鼓徧作,名虾蟇更。禁门初开,百官随入,所谓六更也。
又官名。《前汉·百官公卿表》:太子率更家令。注:师古曰:掌知刻漏,故曰率更。
又《广韵》《集韵》并古孟切,音亘。《增韵》:再也。
又《
韵补》叶居良切。司马相如《
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其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首笔短横居上居中。❷“曰”居田字格中心部位,宽于上横,框内短横在横中线上侧。❸竖撇起笔于首笔横中间,沿竖中线下行。❹长捺起笔于“曰”下左侧,在竖中线左侧与竖撇相交,捺脚略低于撇尖并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汇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