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道奎
中国科学院教授
曲道奎,博士,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中国机器人创新联盟主席、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首任轮值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金评审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GM中国科技成就奖,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5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10余项。2019年8月29日,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人物经历
1983年6月长春科技大学(今吉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师从时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奠基人和先行者蒋新松,正式打开了进入机器人世界的大门。
1986年6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6年8月至1992年6月,在中科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从事机器人研究。
1992年7月至1993年12月,在德国萨尔大学(Universitaet des Saarlandes)电子技术系系统理论实验室作访问学者, 从事神经元网络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
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任机器人研究开发部部长, 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
研究方向
机器人学
智能控制
主要成就
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863”计划、中科院重大项目和特别支持项目及省、市科技计划等近20项科研课题研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版权的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器,攻克了机器人控制器开放式体系结构、作业快速示教、高精度插补算法、多轴协调控制机器人语言、基于传感器的实时控制、机器人机构分析优化设计、激光导航、多机器人协作控制和管理等关键技术,掌握了大型机器人生产线的控制和管理技术, 利用自主技术首次在国内研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版权的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高速上下料机器人、浇铸机器人、高压水切割机器人、激光加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磁导航和激光导航AGV移动机器人、全方位移动机器人、堆垛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等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产品,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多篇。
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863项目“数字伺服驱动系统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持并参与的中科院重大项目“集成化智能激光加工机器人系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荣誉奖励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019年8月29日,被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工商联授予“第五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2020年11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表彰。
2021年11月,被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列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拟表彰公示名单。
担任职务
学术任职
兼任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机器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焊接委员会常委,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机器人工程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产、学、研联合高技术产业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协会《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刊物编委。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委会委员、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机器人技术创新联盟主席
社会任职
2006年12月-2022年3月,任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2006年12月-2024年3月,任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
人物评价
他是科学家,是企业家。他坚信,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从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到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人;从埋首浩卷的科研者,到意气风发的企业家……纵然岁月更迭、身份转变,心中坚守的信条却始终如一。(新华社——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社会任职
人物事迹
曲道奎:无创新不成长
在全球中转枢纽港——新加坡港,一位“灵活的巨人”顶着烈日在港口往来穿梭,各类集装箱被它搬运到指定点位,灵敏的感应系统让它的“身段”更加灵活。
经历了世界第二大港口运营商、PSA新加坡港务集团根据全球顶级管理标准的严苛考核,它的“主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得PSA新加坡港务集团港口AGV批量采购订单的投标资格,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室外重载移动机器人正式步入国际市场
“灵活的巨人”、新松移动重载机器人远在海外承载重任,国内也有个担重任的“家长”——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他不但挑起我国机器人技术创新的重担,更担起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任。
“19年前,公司刚刚成立之时,新松还是一个典型的‘三无’企业,无固定产品、无客户资源、无办公生产场所,仅有的资产就是我们20多个人的大脑。”从事机器人研究30多年的曲道奎回首新松机器人发展之路时,毫不讳言创业时的尴尬。
起步时异常艰难,但“产业报国、科技报国”的信念却很坚定。2000年4月,曲道奎从我国机器人摇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大院走出来,与所里20多名科研人员发起成立新松公司,一脚踏进机器人产业这片“无人区”,书写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史。
19年间,从孕育孵化到脱胎换骨,新松机器人历经市场摔打磨炼,在与国外老牌企业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在机器人世界烙下“中国印”,我国机器人行业迈向高端,成为全球品类最多的机器人企业。
1982年,我国首台工业机器人样机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诞生。这是一台用计算机实现点位控制和速度轨迹控制的示教再现机器人。
如何把“胚胎”孕育为真正的“人”,让它到装备制造业无人工厂、有毒有害行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曲道奎从老师蒋新松院士手里接过这个“接力棒”。
1992年,曲道奎前往德国萨尔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机器人仿真研究。“德国机器人产业起步晚但发展很快,以库卡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被广泛装配在传统产业中,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那时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尚在摸索阶段。”
德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他从中找到我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方向和路径。
创新是基因,技术是根本。“初创人员都是从中科院走出来的,创新无疑是新松骨子里一脉相承的基因。”谈及新松缘何能够持续创新时,曲道奎提到了它的“基因”和“血脉”:从它出生之日起,走的一定是创新的路子。
短短十几年,新松机器人顺势崛起,从“三无”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等五大系列百余类产品和多家控股子公司的上市企业,创造出机器人行业的百余项第一。
“活着干,死了算!这是蒋新松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我国工业尽快进入机器人时代,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机器人研发中,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也把敢为天下先和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留给我们。”
蒋新松院士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曲道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企业注册时用了老师的名字,就是为了激励自已要创新前行。”
千里归来仍少年。“历经奋斗与成功,新松更应居安思危、迎面挑战,而未来才真正是新松人面临的大考。”面对新松的发展,他坦言自己的“不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稍一松劲就可能全军覆没。
无创新不成长。在新松40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达75%以上,并在全球设有8个研发中心,呈现出技术研发市场开发“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格局。曲道奎仍坚持带着博士生一起做研发。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9-06-20 03版)
参考资料
曲道奎简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曲道奎博士.弗戈工业在线.
曲道奎.世界机器人大会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7:4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