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玉,山东肥城人,山东省水利厅纪检组组长。1927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一直负责黄河治理工作,离休后仍然关注黄河事业,受到水利部表彰。2010年3月11日因病去世。
个人履历
曲子玉,1927年生,山东省
肥城市桃园人。1943年进入
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学习,1945年3月参加革命,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肥城县二区抗日联合会小组长、冀鲁豫黄河工程支队指导员、山东省河务局科长、山东省农委政治处长、中共山东省级机关农林系统党委副书记、山东省水利灌溉公司主任、山东省水利厅纪检组长。
2010年3月11日1时,曲子玉突发性脑溢血,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3岁。
人物生平
曲子玉的一生,心系
黄河,他是中国古老黄河的忠诚儿子,对黄河的事,一往情深。青年时期,献身治黄事业,几十年来,风风火火。他的工作岗位,无论在黄河上,还是离开黄河,他都关心它、保卫它。曲子玉是1945年3月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忠心耿耿,勤奋努力,积极为党工作。1946年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到
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第四修防处工程大队从事“反蒋治黄”斗争。先后在
河西、齐禹、齐河修防段任工程队长、指导员等职,组织带领工程队抢修黄河工程,为战胜黄河回归故道的洪水昼夜奋战。
自1946年3月参加中共黄河谈判代表团、踏进黄河,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和人民治黄事业联系起来。在战争年代,他带领黄河工程支队,冒着国民党军的空中和地上炮火,长时间地进行黄河修堤、抢险、迎送大军过黄河,支援解放战争,和国民党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7年2月,他和他的工程支队,在平阴城北黄河渡口搭浮桥,送华野十纵队骑兵、炮兵、步兵3万多人,担架队1.5万多人,顺利通过黄河,参加有名的莱芜战役。同年3月,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汹涌的黄河波涛中,打捞抢救16只黄河大船,为人民的军队横渡黄河留下良好工具。同年5月,他领导工程支队横渡黄河,偷袭伪顽军事据点,为
河西县修堤,抢险扫除障碍,保卫了黄河安全。同年6月下旬,他带领工程支队,在
东阿县位山渡口,打码头、搭桥、修路,自6月29日至7月7日,送刘、邓大军一纵队3.5万多人,大小运粮、运军火车辆1500多辆,担架队1.5万多人,南下干部团1500多人渡过黄河,参加有名的
鲁西南会战,挺进大别山。同年9月,在国民党新五军逼迫下,他和他的工程支队在
东阿县位山横渡黄河,迎接华野十纵队北撤。在最危险的时候,他把自己过河用的船让给纵队领导,安全过河。而他们自己,在没有渡船的情况下,他和他的工程支队,冒着敌人炮火,帮助担架队1000多人和一部分女战士,抱着一些门板、树干,以大无畏的精神,奋勇泅渡。他号召他的战士和民工,誓死渡河,不当敌人俘虏。为此,曲子玉和他领导的黄河工程支队,1947年在黄河前线,荣立特等功。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1948年1月,他脱掉军装,混进齐河城国统区国民党政府治黄组织,团结国民党治黄组织上层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以合法的名义组织修堤、抢险、保证敌占区这段黄河安全。同时他领导工程大队,帮助地下党向
解放区转移武器、弹药、医药、仪器和解放区极缺物资。1952年到1973年,在省黄河防务局期间,不论任何种职务和工作,因为他熟悉黄河上修堤、抢险、防凌、灌溉各种治黄技术和基层工作情况,一年四季出发,在黄河两岸奔跑,哪里有治黄大的工程,哪里便有他带领的工作组检查工作或总结经验;哪个县黄河抢大险,哪里就有他工作的影子。每到黄河洪水季节,不管刮风下雨,只要黄河出现险情,便立即出发,每年凌汛开河时,他就冒着-10℃以下的严寒,随凌指挥爆破队、炮兵,炸阻水的冰山,直到把凌送到海里。黄河上春修、防汛、防凌,年年如此,黄河两岸,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曲子玉具有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他对引黄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有独特感情。从1956年开始,他着手调查研究,骑自行车几次跑遍沿黄两岸大小灌区,由于大水漫灌,土地碱化发展到“停灌”,到1965年“复灌”,他总结了上百个引黄灌溉成功和失败的典型,对引黄灌溉80年代大发展的成功道路,他付出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做出显著贡献。引黄灌溉调查“笔记本”,他还编号保存70多本。1968年冬,指挥兴建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工程——“1030”电力扬水灌溉工程(此名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 1952年10月30日发出“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而定的,现已更名为“济南市平阴田山电灌管理处”)。该工程被誉为山东的“红旗渠”和“人工黄河”。1971年11月14日,平阴县田山“1030”引黄工程总指挥部举行试车上水典礼,随着曲子玉总指挥一声:“放水剪彩!”湍急的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被吸出河床,流进调淤渠,扬上青龙山头,然后穿明渠、过隧道、绕群山、越峡谷,喷珠吐玉,流进平阴、肥城两县的粮田里。沿渠岸边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 引黄灌溉工程投入使用后,老百姓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1978 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李先念、余秋里、纪登奎、杨得志、钱正英等同志先后莅临工程视察,给予高度评价。
进入老年,他关心、了解、研究黄河的痴心不改。近几年他为黄河史志撰写20多万字的文章,已发表17篇,15万多字。近几年,他发现
黄河下游长期断流,破坏黄河流域生态平衡,他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写成论文建议,印刷发往中央、黄委、省有关领导,供决策时参考。长江出现大水后,他又收集资料,研究黄河上的问题,他已写出《当前黄河最危险的地方在哪里?》一文印发。
曲子玉有句格言:只要活着,就要想着黄河;只要身体能活动,就要为黄河办点事!
曲子玉长时间从事山东黄河区工会工作,不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许多有深度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使黄河工会的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山东黄河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山东和黄河系统最好的专业工会之一。2009年9月,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曲子玉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颁发的“长期奉献水利优秀人员荣誉证书”和奖章的光荣称号。
社会评价
曲子玉同志虽离开黄河工作岗位20多年,但关心黄河,热爱黄河的痴情不改。离休之后,经常骑脚踏车到
泺口、历城区
黄河大堤、险工处走走看看,对黄河堤防、险工发生巨大变化,十分高兴。在与工程人员交谈中,得知工程管理中的表面化、形式化的个别现象,提出意见与建议。节假日叫孩子开车到齐河黄河工程看看,并与管理人员亲切交谈。曲子玉是《黄河报》、《黄河史志资料》、《山东黄河》等刊物的热心读者与积极供稿人。仅2009年11月与12月份,即分别写了“亲历那年黄河口地震”与“回忆袁隆主任二三事”,刊登在《黄河报》上。同时,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对黄河入海流路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分别刊登在《黄河报》及《山东黄河》刊物上。作为一个离休老同志身体欠佳,但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过去曾从事过的事业,并不断思考,提出意见与建议。
相关作品
王克煜著《
九曲黄河未了情》(大型传记文学《中华泰山儿女》 )。另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等四级党史资料都有记载。王克煜在文章开头深情地写道:“2010年3月11日,黄河的优秀儿女曲子玉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3岁。
曲子玉老人走了,他走得那样急促与突然。我们失去了一位关心黄河、热爱黄河的好儿女。
回想和老人的每次接触,每次谈话,好像就是昨天的事。老人和蔼的面容,慈祥的目光,娓娓动听的声音……
‘孩子……’老人高大魁梧,与人交谈,不论长幼,总是习惯弯腰。曲子玉不仅是一个强者:革命者、老干部、首长,还是一位仁者:慈祥的老人、可亲的长辈、忘年的朋友。
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总是萦回在脑际,是我抹之不去的记忆。回想起来,令人难以释怀,心中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