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堤是
春秋中期形成,位于河南省和山东省内河交界,是河南省、山东省境内河道两岸修筑的束范河水的堤防。黄河下游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已初步形成,到了战国时期已具有相当规模。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4类,按照各堤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修建。现行黄河大堤河南兰考县东坝头和封丘县鹅湾以上是在明清时代的老堤基础上加修起来的,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下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以后,在民埝基础上陆续修筑的,也有130多年的历史。
建设历程
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就已经逐步形成。当时诸侯各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到战国黄河下游堤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管子·度地篇》中曾指出:修堤的时间以春天的三月最好,因为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而其它季节,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堤防逐渐完备。北宋五代时期则已经有了双重堤防,并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修建。明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曾提出筑堤必须选择能坚实的好土,不能用混有泥沙的土,土的干湿应该恰到好处,如果土太干则筑堤时应该在每层都洒适量的水;关于取土的地点则必须在离堤身数十步外平取,不能挖出深坑,否则会影响耕种,更不能在堤附近形成沟。到清代,修堤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别强调“五宜二忌”。五宜分别之:一审势时,宜选择高地修堤,以节省土方,且堤线要顺直;二取土宜远,要在临河距堤二十丈以外取土,土塘之间要留土格,以防止汛期堤根行溜;三“坯头宜薄”,坯头薄了易于硪实;四“硪工宜密”,五验水宜严,硪实以后以铁锥穿孔,依据灌水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合格。两忌是:一隆冬施工和盛夏施工。
从明代隆庆到清代乾隆前期的二百年间,是黄河下游堤防建设的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传统的河工理论日益完备,传统河工技术高度成熟和普及。潘季驯和靳辅,就是这一时期黄河治理的典型代表。其中
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方略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他试图利用水沙关系的自然规律,利用水流本身的力量来刷深河槽,减少淤积,增大河床的容蓄能力,从而达到防洪保运的目的。基本办法是“束水攻沙”,同时还有“蓄清刷浑”和“淤滩固堤”。而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实践措施就是坚筑堤防,固定河槽。
建国后60年来,黄河大堤经过不断改造,加高加固,巨石砌成的堤坝普遍加高到8~9米。除加固了两岸的临黄堤外,还新修缮加固了南北全堤、展宽区围堤、东平湖围堤、沁河堤和河口地区防洪堤等。加上干支流防洪水库的配合,大大提高了黄河防洪的能力。1982年,洪水持续九昼夜,在黄河堤防的控制下,没有一处发生决口。
技术应用
堤坝防渗是加固黄河下游堤防的关键。遵照国家防总的意见和黄委的安排,由黄委副总工胡一三主持,河南河务局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组,于3月1日开始由福建省水科所在郑州南月堤14+500~15+800堤段开展射水法防渗墙施工。预计4月30日前完成造墙350延长m,并结合此工程进行试验研究工作。 射水法防渗墙由福建省水科所1982年开始研制并获实用新型专利。该项技术已在福建的闽江、九龙江、湖北长江黄石段等16项工程中得到了应用,累计建造混凝土防渗墙34万m“,取得了较好效果。造墙机由造孔机、水下混凝土浇筑机、混凝土拌合机及轨道设备组成,利用成孔器射出的高压水流(泵压力6kg/cmZ),冲击破坏土层结构,采用常规水下混凝土直管浇筑法,建成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单槽板。施工最大深度可达30m,成墙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重要意义
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就已经逐步形成。当时
诸侯各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到战国黄河下游堤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管子·度地篇》中曾指出:修堤的时间以春天的三月最好,因为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而其它季节,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堤防逐渐完备。北宋五代时期则已经有了双重堤防,并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
遥堤、
缕堤、格堤、月堤四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修建。明刘天和在
《问水集》中曾提出筑堤必须选择能坚实的好土,不能用混有泥沙的土,土的干湿应该恰到好处,如果土太干则筑堤时应该在每层都洒适量的水;关于取土的地点则必须在离堤身数十步外平取,不能挖出深坑,否则会影响耕种,更不能在堤附近形成沟。到清代,修堤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别强调“五宜二忌”。五宜分别之:一审势时,宜选择高地修堤,以节省土方,且堤线要顺直;二取土宜远,要在临河距堤二十丈以外取土,土塘之间要留土格,以防止汛期堤根行溜;三“坯头宜薄”,坯头薄了易于硪实;四“硪工宜密”,五验水宜严,硪实以后以铁锥穿孔,依据灌水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合格。两忌是:一隆冬施工和盛夏施工。
束水攻沙
首先对束水攻沙的思想进行明确阐述并主张运用于治河实践的,是隆庆万历年间的河臣
万恭。万恭是束水攻沙的代表人物之一,
隆庆六年(1572年、)至
万历二年(1574年)间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万恭上任后,河南虞城一位秀才向他提出治河建议,着重分析了怎样利用水沙规律,通过修建适当的水工建筑来处理黄河中的泥沙问题。这位秀才说:“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则浅可深,治在吾掌耳。”办法是:“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堤两束之,冲中间焉,而中自深。借其性而役其力,功当万之于人。又其始也,假堤以使河之深;其终也,河深而任堤之毁。”这是深河之法。这位秀才接着分析说,如果要淤滩,则将前述办法“反用之耳。其法为之固堤,令涨可得而逾也。涨冲之不去,而又逾其顶。涨落,则堤复障急流,使之别出,而堤外水皆缓,固(故)堤之外悉淤为洲。”①[注:明万恭《
治水筌蹄》卷下]这位无名氏秀才不仅提出了利用水沙内在规律来治理河道的杰出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措施;不仅可以冲深河槽,而且还可以淤高滩地。这就是“束水攻沙”论的雏形。万恭采纳了这一意见,作为治理黄河的基本方案向朝廷提出。同时,还进一步阐述说:“欲河不为暴,莫若令河专而深。欲河专而深,莫若束水急而骤,使由地中,舍堤别无策。”又说:“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②[注: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上]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实现束水攻沙思想的基本措施就是修堤。从此,堤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仅是防洪的手段,而且是治河的工具。
万恭根据这一思想,在潘季驯二任总河所做工程的基础上,主持修筑了徐州至宿迁小河口两岸缕堤共三百七十里,整治修理了丰县、沛县一带的大堤。万恭主持治河时间很短,没能把“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进一步完善、系统和实践。这一任务由潘季驯来完成了。他在治河实践中紧紧把握住黄河“白兰州而下水少沙多”、洪水暴涨暴落的水文泥沙特征,推动了治黄方略从单纯治水到注重治沙、沙水并治的转变,系统总结、完善了一整套堤防建设的经验,使黄河下游两岸完全堤防化,堤制系统化,堤防修守制度化。
蓄清刷浑
潘季驯解决泥沙问题的又一措施,便是逼淮入黄,蓄清刷浑。明代后期,治河方略一变,“筑堤束水”的结果使河槽相对稳定,全黄之水固定由淮入海,清口成了黄河、淮河、运河必然交会之所。黄河泥沙不断淤积在淮河入海旧道,抬高淮河下游水位,洪泽湖区水面不断扩大。由于黄河水位的顶托,清口淮河出水日渐不畅,汛期常决开洪泽湖东西堤防,夺路东去;运河与黄河交会处不断被泥沙淤塞,黄水倒灌。因此,为了解决清口及入海段河槽梗阻溃决的矛盾,潘季驯大修高家堰大堤,拦蓄淮水,使其尽出清口,冲刷黄河淤沙。
淤滩固堤
束水攻沙与蓄清刷黄的目的是要把河床中的泥沙冲走。潘季驯后来又总结了一个利用泥沙的措施,这就是淤滩固堤。这个想法,是从总结格堤经验开始的。格堤最初是用来保护遥堤堤根不受洪水冲刷。后来发现,“水退,本格之水仍复归槽,淤留地高,最为便宜”①[注:潘季驯《河防一览·河防险要》卷3]。因此,潘季驯主持在徐州房付至宿迁峰山的遥、缕二堤之间修了7道格堤,作为淤滩固堤的措施,并计划在南岸继续增筑,在北岸也要照此办理。
后来,这一认识在实践中又有发展。他指出,在宿迁以南只有遥堤、没有缕堤和格堤同样可以达到淤留岸高的目的。他说,“宿迁以南,有遥无缕,水上沙淤,地势平满。民有可耕之田,官无岁修之费,此其明效也”②[注:潘季驯《总理河漕奏疏·条议河防未尽事宜书四仕卷5》]。因此,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向朝廷正式建议:“放水淤平内地(遥缕二堤之间滩地),以图坚久,”把淤滩固堤作为利用泥沙、治理黄河的一条重要措施。具体办法是,先检查遥堤是否坚固,做到万无一失,然后根据地形地势选择缕堤的适当位置开口,放水内灌。水进则沙随而入,沙淤则滩随之增高。他设想,“二、三年间,地高于河,即有涨漫之水,岂能乘高攻实乎?缕堤有无,不足较矣。”据此,潘季驯得出结论:“与其以人培堤,孰若用河自培之为易哉!至于人夫桩料,岁省尤为不赀,诚为上策”①[注:《总理河漕奏疏·条议河防未尽事宜疏》四任卷五]。这一措施,符合黄河“大水挟大沙”、“大水淤滩”的客观规律,对减少主槽淤积,巩固堤防,作用显著。清代人进一步实践,一度形成放淤固堤高潮。
堤线长度
黄河下游计有各类,其中临黄堤1371.227km。
右岸临黄堤。
右岸临黄堤计长624.248km,自上而下为:①孟津堤,自孟津牛庄至和家庙,长7.600km。②自河南郑州市的邙山脚下,经中牟、开封、兰考及山东
东明、菏泽、鄄城、郓城至梁山国那里,长340.183km。③东平湖河段梁山国那里至东平青龙山的10段河湖两用堤及山口隔堤,计长19.325km。④从济南市郊区宋家庄经历城、章丘、邹平、高青、博兴至垦利县二十一户,长257.140km。
左岸临黄堤。
左岸临黄堤计长746.979km,自上而下为:①自河南
孟州中曹坡,经温县、武陟、原阳至封丘鹅湾,长171.051km。②贯孟堤,自封丘鹅湾至吴堂,长9.320km。③太行堤,自长垣大车集至苏东庄,长22.000km。④自河南
长垣县大车集经
濮阳、范县至台前张庄,长194.485km。⑤自山东阳谷陶城铺经东阿、齐河、济阳、惠民、滨州至利津四段,长350.123km。
堤防标准
防洪标准。
临黄大堤的防洪标准为防御
花园口站22000m3/s的洪水。艾山以下大堤为防御11000m3/s洪水。
堤防超高。
由风浪爬高加安全加高决定。黄河大堤为1级堤防,安全加高采用1m,风浪爬高根据各河段河道宽度、风速等进行计算,采用的堤防超高见表。
大堤断面。
堤防断面采用典型断面稳定分析与经验相结合的办法拟定。堤顶宽度除满足稳定要求外,还考虑防汛抢险交通需要。现行的断面标准是:艾山以上顶宽平工段9m~10m;险工段,11m~12m。临、背河堤坡1:3。艾山以下顶宽平工段7m~8m;险工段9m~10m。背河堤坡1:3,临河坡1:2.5~1:3.0。堤高一般7m~10m,高的达14m。为了满足渗透稳定要求,平工段浸润线一般按1:8,险工段按1:10,不足时加修后戗。戗顶高出背河堤坡浸润线出逸点1.0m,戗顶宽4m~6m,边坡1:5,有的地方修多级后戗。
黄河大堤花园口事件
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关于这一事件,至今于史学界仍存在广泛争议。
花园口决堤的任务由守卫黄河的国军
商震的部队执行,地点首先选在了
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担心手下执行消极,一再通过口谕、电令催促手下扒堤,不要有“妇人之仁”。 1938年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时,花园口也终于挖开了。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第二天,黄河中上游普降了一场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 日军被黄水阻隔后,就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他们退守到徐州后,南下到
蚌埠,过
淮河,再到
合肥与日军其他部队会合,又开始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 黄河改道,虽然为国民政府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