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儿峪组
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的景儿峪灰岩
景儿峪组,以组为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源于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的景儿峪灰岩,命名剖面位于天津蓟县西景儿峪村。为一套紫红、紫灰、灰绿和蛋青色中层含泥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局部夹硅质条带,最底部常有一层含海绿石粗粒长石砂岩细砾岩。主要分布于京、津、冀、辽等地。
沿革
现称景儿峪组只相当于高氏“景儿峪灰岩”的上部层位, 原“景儿峪灰岩”下部的碎屑岩已单独建立骆驼岭组(邢裕盛、刘桂芝1982);它们之间为类型II层序界面(SB2);原景儿峪组上部的豹皮状灰岩砾状灰岩与中部的泥质灰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沉积间断,1957年孙云铸称“蓟县运动”,并把上部的豹皮状或砾状灰岩归属下寒武统(即府君山组)。其间的层序界面为类型I界面(SB1)。
特征
层型
正层型天津市蓟县景儿峪村景儿峪组剖面(重测),华北地研所、河北区测大队,1965,河北省蓟县震旦系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研究(提纲)。蓟县震旦系现场学术讨论会议资料汇编。
构成
本组底部以30—50cm含海绿石砂岩与下伏骆驼岭组整合接触。其顶部以白云岩寒武系府君山组角砾灰岩不整合接触。该组岩性主要由一套红色、灰绿色、蛋青色、灰褐色薄层含泥的白云质泥晶灰岩组成。最底部常有一层含海绿石粗粒长石砂岩细砾岩。在白云质泥晶灰岩中常见纹层状和大型波状层理纹层一般比较平直。岩性在区域上分布稳定,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59—202m。本组海绿石K-Ar法年龄为853Ma和862Ma。分布于燕山地区。正层型剖面厚112米。
参考资料
景儿峪组.中国地质科学院数据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01 23:49
目录
概述
沿革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