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齿蟾
锄足蟾科齿蟾属动物
景东齿蟾(学名:Oreolalax jingdongensis)为锄足蟾科齿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常绿阔叶林下的山溪中、水流平缓以及溪中多石块。
生存环境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景东徐家坝。
简介
学名:Megophrys
英文名:JingDongHornedToad
拉丁学名:Oreolalax jingdongensis
命名:Ma,Yang,and Li,1983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无尾目 Salientia → 始蛙亚目 Archaeobatrachia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齿蟾属 Oreolalax → 景东齿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
形态特征
后肢长,前伸时胫跗关节达吻端,左、右跟部重叠颇多;趾间一般具1/3蹼;背部疣粒粗大;雄蟾第一、第二指背面及胸部刺粒大而稀疏。
雄蟾体长49~60 mm,雌蟾体长49~57 mm。头体较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 吻端圆,瞳孔纵置; 无鼓膜和鼓环,耳柱骨为短突起; 无犁骨齿,上颌齿发达。背面皮肤甚粗糙,满布大疣粒,体侧和前肢疣少而小; 腹面皮肤光滑,腋腺小而圆,有股后腺。四肢较长,前臂及手长略大于体长之半,内、外掌突几相等; 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趾间约1 /3蹼,内跖突呈豆形,无外跖突。体色有变异,背面多为棕褐色或棕黄色,背疣部位黑褐色; 上唇缘具深色斑,两眼间有褐黑色斑; 后肢各部有褐黑色横纹4~5条; 体腹面浅棕色有灰色斑点或不明显。雄蟾下颌前缘有黑刺,胸部黑刺团一对,刺大而稀疏,左右间距宽; 第一、二指婚刺粗大。卵径3.4~3.8 mm,动植物极均为乳黄色。蝌蚪体形较大,全长80 mm左右,头体长30 mm左右; 体略扁,尾末端钝圆; 唇齿式多为Ⅰ:4+4/ 4+4:Ⅰ,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微缺,角质颌强。
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于2 300~2 450 m的山区。成蟾营陆地生活,分散于林间。多栖于常绿阔叶林下流溪附近,所在流溪较宽,水流平缓。繁殖期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此期成蟾常群集于溪内石下; 雌蟾产卵167粒左右,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多为团状或圆环状,一块石下常有多个卵群连成一片。蝌蚪多栖于水流平缓、石块多的溪段内,白天多隐匿于石块或水内腐叶下; 夜间外出,游动缓慢。
种群状态
中国特有种。该蟾分布区较窄,其种群数量较少。受胁等级:易危VU。
分布
景东齿蟾分布在中国云南景东、杀柏、新平。云南省的两栖动物中不少种类只孤立地分布于某一地区,如滇蝾螈(Cynops wolterstorffi)、景东齿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贡山齿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大花角蟾(Megophrys gigantica)、疣棘溪蟾(Torrentophryne tuberospinia)、无棘溪蟾(Torrentophryne aspinia)、哀牢蟾蜍(Bufo ailaoanus)、花棘蛙(Rana maculosa)等,这些种类的分布表现出残留特征,其生存状态大多处于濒危。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云南楚雄],保护区内,还有爬行动物39种,隶属9科、27属;两栖动物26种,隶属8 科、16属,其中的哀牢髭蜍、哀牢蟾蜍、景东齿蟾为哀牢山的特有种。
资料
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 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进入发布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景东齿蟾.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57
目录
概述
生存环境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