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学院于1988年1月13日召开佛协理事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并经省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省普陀山佛学院。院址设在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大师出家地、普陀白华山麓的福泉禅林。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妙善大和尚深知:振兴佛教,重在人才。他在陆续兴复全山二十余座寺庵的同时,便着手筹建普陀山佛学院。在舟山市政府宗教部门指导下,于1987年由普陀山佛教协会组成筹委会,提出以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能够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具有中高级佛学理论基础,对天台宗有一定造诣,献身于佛教事业的年轻僧伽为办学宗旨。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起草了《普陀山佛学院组织大纲》、《教学计划》、《招生简章》和《佛学院规章制度》等四个文件。于1988年1月13日召开佛协理事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并经省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省普陀山佛学院。院址设在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大师出家地、普陀白华山麓的福泉禅林。妙善大和尚出任院长,悟道、道生、圆真和佛协秘书长王德明居士任副院长。圆真法师兼任教务长,福泉禅林监院华证法师兼任总务长。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为学院书题衔牌。同年三月二十二日第一届预科班招收学僧三十余名正式开学了。中共舟山市委统战部、宗教处、舟山市教育委员会等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舟山日报》、《浙江日报》以及香港《内明》等报刊还作了专题报道。从此,浙江省第一所培育佛教人才的“摇篮”在海天佛国诞生了。
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拂神州大地。国家在前进,
时代在召唤。一九九二年春天,《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赵朴初会长在会上精辟地分析了培养佛教人才还远不能适应佛教事业发展需要的严峻形势,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为了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学院以“上海龙华会议”精神为契机,凭藉普陀山佛协管理体制“三统一”的优势,在精力、财力上对学院方面进行倾斜。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促进学制的不断升格,至一九九六年改原来的预科两年、本科四年,为预科三年、本科三年、研究班三年的“三三制”格局。课程设置:佛学课占百分之七十、文化课占百分之三十。正科班、研究班以天台教观为主课,侧重培养天台宗的传灯专业人才。从而,使学制由初级单一向综合性发展;从欠缺不全到初步完善。班级从1个增至5个;学僧从3 0人增至200人。十年中,预、正科学僧共学完了45门课程,毕业生350人。正科班两期毕业生还撰写了82篇天台宗论文。他(她)们毕业后,有的往海外弘法,有的出国留学深造,有的应聘他校任教,有的则掩关潜修。而大多数皆留在本山充实学院师资或担任各寺庵主要执事。
随着学院教学的不断发展,师资队伍和质量也日益壮大和提高。现有教师由创建时的5人增至41人。有治学2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的白光老法师;有从事天台教观研究深有造诣,现任研究导师的沈仁岩老居士等。许多从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
福建佛学院毕业的青年法师负笈进山,次第登上了教学讲台。同时,还聘请大专院校退休的高级教师讲授文化课程,一支老中青结合,富有治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十年来;特别是“上海龙华会议”后学院坚持“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方针,配备学监和班主任,加强学与修的管理,制订上殿、过堂、修观、念佛以及僧仪,僧纪一系列管理制度,坚持分项逐日登记,按月公布,期末评比,并作为升级,毕业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全院师生的齐心协力,。每逢
观世音菩萨圣诞全体师生以虔诚的心情,肃穆的僧仪,三步一拜朝礼佛顶山;女众班学员利用寒暑假期间,齐集观音洞举行“法华七”、礼拜《法华经》四十九天;圆具的学僧,还坚持每月朔望诵戒。学僧们用自己的双手开辟一块四百平方米的耕作园地栽瓜种菜,洒下自己的汗水。他(她)们在闻思修“三慧 的熏陶下,一代传灯新人,正茁壮成长。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妙善院长高瞻远瞩绘制了一幅跨世纪的办学蓝图,即一院带五校,形成“一枝发五叶”的格局:一分校设在院部所在福泉梯林,为男众正、预科班;二分校设在隐秀庵,为男众学戒堂,作为男众班生源的基础;三分校设在临安普照寺,为男众天台宗研究班;四分校设在正法讲寺,为女众正、预科班;五分校设在伴山庵为女众研究班。这样,从学戒堂至研究班构成了从通才到专才的教育网络,使学院向全方位,高层次稳步有序地发展。
正如《管子》云: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我相信:仰观音菩萨慈光普照,仗妙善院长运筹,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普陀山佛学院将会迎难而进,登峰造极,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