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阳农场
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七团
普阳农场位于黑龙江垦区宝泉岭管理局区域东部,松花江下游北岸。总占地面积5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7万亩,航运陆运交通便利。全场人口12601人(2010年),下设有18个生产连和柳北、柳西两个开发区,以及22个企事业单位。场直地区辖9个居民委员会。是一个集农、工、贸、产、加、销于一体的大型机械化国有农场。航运交通便利,距佳木斯、鹤岗两市较近,靠近名山、同江等对俄口岸。通信发达,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缆传输设备。农场形成了微机网络化管理,率先迈入信息时代。这里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位居垦区先进行列。
农场概况
普阳农场始建于1971年,位于松花江下游北岸,绥滨县与萝北县交界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型机械化国有农场。地理坐标北纬47°10′~47°23′,东经130°58′~131°33′。土地总面积516平方公里,耕地30 467公顷,林地4 324公顷,草原5 533公顷,水面2 408公顷,总人口12601人(2010年)。
普阳农场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毗邻名山、同江等对俄贸易口岸。农场农业基础设施齐备,农业产业化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建设优美,社会和谐富庶。农场先后被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文明单位”、 黑龙江省“平安建设平安农场”、“十佳宜居农垦城”、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标兵单位,总局六大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总局农机标准化标兵农场等荣誉称号。
普阳农场人文荟萃,文化名人丁玲、魏巍、姚雪垠华君武,以及经济学家厉以宁等社会名流先后来农场生活、采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普阳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建场40多年来,经过复转官兵、支边青年、城市知青、知识分子和三代北大荒人的开发建设,普阳农场已成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经济多元快速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国有企业,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14年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亿元,人均纯收入2.8万元,粮食总产28万吨,农业纯效益2.5亿元。取得了粮食总产、平均单产、农业产值、增加值、亩效益、职工收入六超历史的喜人成绩。
普阳农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富硒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06年跻身全国首批“百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行列。2015年,普阳农场倾力打造六项产业,逐步建立具有本地特色、适合农场发展的综合产业群,努力形成创新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站在新起点上的普阳农场,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全会精神为指针,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打有机牌,走富硒路,站排头、扛红旗、创先进、争第一。全力推进依法治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农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普阳农场竭诚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普阳农场实地考察、洽谈贸易、共同发展
获奖情况
2010年评为垦区经济综合第一名,黑龙江农垦总局奖励普阳农场50万元人民币。
历史沿革
普阳农场,以蒲鸭河的“蒲鸭”谐音命名“普阳农场”。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七团,是1971年在汤原农场的基础上组建的。因当时汤原农场仅有耕地10万亩,且与公社土地“插花”,没有发展前途。故确定第十七团从1971年开始,全团人马迁到蒲鸭河地区开荒建立新场,并按照“边搬迁、边建设、边开荒、边发展”的方针,到1973年完成搬迁。
建设规模
同时开荒11.5万亩。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普阳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普阳农场场区地处松花江北岸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建场后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1973年春汛遭受洪水灾害,使全场60%以上耕地受淹,部分房屋倒塌。为了防御自然灾害,专门建立了机械化水利队伍,奋战十年,修筑了一条长54公里的沿江大堤,一条长70公里的回水堤,全部堤坝总长120公里,号称“普阳长城”,终于建成稳产高产、连年盈利的机械化农场。全场土地面积7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4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4.8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场办工业有机械修理厂、粮油加工厂、禽类加工厂等,特二级小麦面粉获部优称号。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9507人。场部“普阳”,有人口4947人,已发展成为农垦小镇。
参考资料
松花江畔璀璨明珠——普阳农场.普阳农场信息港.2015-06-2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3:09
目录
概述
农场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