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浙江秋
元代姚燧散曲作品
《普天乐·浙江秋》是元代散曲作家姚燧创作的散曲。此曲写离愁别恨,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前八句极写离恨,“浙江秋,吴山夜”,点出时间、地点,“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写恨、愁如奔腾江潮,无有终期,如山峰重叠,尤为沉重。“塞雁来,芙蓉谢”,信物候之变迁,抒离别之痛苦,凄怆、哀怨之感,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冷雨”“青灯”,以冷感、冷色,衬秋夜书斋之凄凉。“待离别怎忍离别”,反问句式,倍增离别之痛苦。末尾三句,笔锋陡转,从离愁别恨之中荡出,既是安慰行者,又是宽解自己,旷语作结,显出放逸本色。此曲写得愁肠百转,催人泪下。文笔细腻。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写景为抒情铺垫了特有的情境,然后再写难舍难分的场面,其情为景所烘托,收到了强烈的感人效果。全曲用比喻和对仗手法,以景写情,婉丽清新。
作品原文
【中吕】普天乐⑴
浙江秋⑵,吴山夜⑶。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寒雁来⑷,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⑸,待离别怎忍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普天乐:曲牌名。又名“黄梅雨”。北曲属中吕宫。
⑵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⑶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⑷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⑸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⑹宁奈:忍耐。些(xiē)些(sā):前一个“些”,一些,一点儿;后一个“些”,语尾助词。
白话译文
在秋夜里送别友人,离愁如钱塘江潮滚滚奔涌,别恨如吴山峰峦重重叠叠。更何况北雁南飞,荷花凋谢,潇潇秋雨,一盏青灯,书房孤寂。真是怕离别又要离别。今宵一醉方休吧,反正明天终当离去,暂且把离愁按捺在心底。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小令。见《阳春白雪》前集卷五、《中原音韵》、《词林摘艳》卷一。《阳春白雪》录此曲,误为“满庭芳”,只有曲牌而无题目。《中原音韵》录此曲,曲牌为“普天乐”,并题为“别友”。作者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曾与弟子刘致来杭州,旋又离去。此曲或写于此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送行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浙江秋,吴山夜。”新安江流经杭州入海一段,叫浙江,也叫钱塘江,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吴山在杭州西湖东南,左瞰钱塘江,右瞰西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吴山、钱塘江一带,更是天堂中的胜地。胜地美好,又适值清秋之夜,这光景,被作者剪裁入曲,却是别有一番滋味。“愁随潮去,恨与山叠。”愁,正如钱塘江潮,无有已时。恨,恰似吴山山峰,重重叠叠。潮去,极具汹涌之感;山叠,极写沉重之感。这一动一静,便状出了心头汹涌澎湃却无法排遣的愁恨,极为警策。人已愁成此状,更那堪:“塞雁来,芙蓉谢。”北雁南飞,荷花凋谢,感触物候之变迁,倍伤韶光之消逝也。“冷雨青灯读书舍”一句,写出眼前之冷斋孤寂。冷雨之冷,青灯之青,冷感、冷色,愈增添秋夜书斋之凄凉。作者愁恨之情,凄凉之感,究为何来?曲情至此熔情入景,蓄势已足,始一笔点明主意:“怕离别又早离别!”《中原音韵》评云:“第八句是务头”,故应“施俊语于其上”,即全篇精采警辟之处。《阳春白雪》本此句作“待离别怎忍离别”,此从《中原音韵》本,细加玩味更好。原来,全曲所写之愁恨、凄凉,皆因离别而滋生,以至不可遏止。曰“怕离别”,则双方交情之好可知;曰“又早离别”,则相聚苦短、别易会难、重见无期亦可知。一句直朴情语,道尽此时况味,直凑单微,不愧俊语。“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宁奈即忍耐,些些即一些儿,皆元人口语。纵然是怕离别,也要离别了,无可奈何,还是珍惜今宵,相与一醉吧。既然明朝终当一去,还是忍耐一些吧。宁耐些些,宛然口语,是安慰行者,也是宽解自已,亲切而又得体。全篇大半幅极写愁恨,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曲之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不同于前代词人之处。
名家点评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造语、音律、对偶、平仄皆好。”“看他用‘叠’字与‘别’字,俱是入声字作平声字,下得妥贴,可敬。”“‘也’字上声,妙。”
作者简介
姚燧(1238—1313),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少孤,为伯父姚枢所抚养,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散曲抒个人情怀之作较多,曲词清新、开阔;摹写爱情之曲作,文辞流畅浅显,风格雅致缠绵。与卢挚并称“姚卢”。原有集,已散佚,清人辑有《牧庵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