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
中国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
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0年10月26日,晏阳初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世代书香门弟。在塾师兼乡医的父亲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谙习时势的父亲也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因此毅然将少年晏阳初送到几百里之外的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在这里晏阳初肄习了算术、化学、物理、历史、地理、英语等现代科学知识,还接触到基督教文化,接受了洗礼。
1916年,远涉重洋,考入美国耶鲁大学,研习政治学。
1918年初夏,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两天后,即束装赴法国战场参加基督教青年会主持的为华工服务的工作,当时参加这一工作的留学生约二百余人,还有林语堂蒋廷黻等人;六月中,晏阳初抵达法国普蓝(Bologue)的服务中心,在有5000名华工的华工营中,开始了为华工服务的工作。与华工朝夕相处中,他发现劳工们不但勤劳朴实,而且有着非凡的热忱与智慧,只是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才陷入贫困与无知,沦为被欺凌被奴役的对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没有高素质的国民,哪来的强大的祖国!于是他在华工营中试办起识字班。石板、石笔与生活中常用汉字成为他教学的工具与教材。四个月的教学使工友们能读报,会记账,能写自己的姓名,会写简单的家信。他大受鼓舞。随即这一形式在英法美各国的华工营中推广,进一步“开通华工的智慧,辅助华工的道德,联络华工的感情”;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德国战败而结束,但华工们一时尚难回国,晏阳初发现他们对识字读书有浓厚兴趣,且充满潜力,为使他们回国后能发挥作用,就着手推行另一计划:动手刻写一份供华工们阅读的石印周报。
1919年1月15日,基督教青年会《驻法华工周报》创刊,晏阳初负责编写出版。内容分论说、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况、名人传略等,并先后以《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中国衰弱的原故》《国民若要教育普及,你看应当怎样办才好》为题举行征文,很多华工应征投稿。这份报纸使华工们进一步尝到识字的甜头,也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
职业经历
1920年,晏阳初在完成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到祖国,立即策划平民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并于1923年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下称“平教会”),任总干事。晏阳初选择了长沙、烟台、嘉兴、武汉等地,进行平民识字教育实验。每到一地先组织学生游行,宣传平民识字的意义与办法。征集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作义务教员,按社区分段招收学生,利用商行、机关、寺庙空房组成平民识字班,按期开学。识字班每期4个月,教授《平民千字课》四册,学习日常用字1千余字,并教授简笔字,课文全部采用白话文。实验工作取得经验后,继续在本地与外埠推广。
1926年,晏阳初将平民教育的重点转到农村。他带领着平教会的同仁深入到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农村,开展后来闻名世界的定县实验。
1929年,平教会从北平搬迁到河北定县。与此同时,晏阳初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将自己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转化为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改造农村社会,解除农民疾苦的实际行动。在晏阳初的带领与影响下,数以百计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包括陈筑山瞿菊农冯锐孙伏园李景汉等中国海外归来博士、硕士,他们纷纷放弃了都市中优越的工作条件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举家前往偏僻艰苦的定县,加入了乡村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行列。这一称为“博士下乡”的举动,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学而优则仕”与“坐而论道”等传统观念的超越。他们希望能通过定县这个“社会实验室”为中国的广大农村与整个社会摸索出一条自强自救的建国方略。
1936年,由于日本侵华,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撤离定县,定县实验被迫中止。晏阳初说:“我们被赶出定县我们的人类社会——经济实验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平教会辗转迁至湖南长沙、衡山,最后撤至四川
1940年,虽然当时抗日战争正艰苦地进行,但晏阳初预见到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战后农村的重建定会需要大量人才,于是晏阳初于四川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为乡村改造培养专门人材的高等学校——中国乡村建设院,开设了乡村教育、农学、水利、社会四个系。一面组建培训农民抗战教育团,一面继续开展“县单位”与“省单位”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
1944年—1945年,被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947年4月,赴美国会晤时任国务卿马歇尔,力陈中国乡村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同年9月致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提出改造中国农村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主张设立一个全国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委员会,经费由中美两国共同承担,美国可以捐赠或以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该会为一独立机构,由两国政府指定中美代表组成。
1950年以后,晏阳初在中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被迫终止后,他将自己的事业转移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平教与乡建的理论为基础,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继续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奔走,指导推行田间实验与社区教育。将初期的“除文盲,作新民”的口号扩展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
1956年,在晏阳初的间接帮助下,按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思想,菲律宾历史上第一批全国选举的议员产生了。1960年,在菲律宾马尼拉附近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学院落成典礼时,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亲自赠予金心勋章,马科斯夫人亲自为学院揭幕。
晚年经历
1985年8月,在阔别祖国45年之后,晏阳初应邀回中国访问考察,邓颖超万里周谷城等接待了晏阳初,并对其一生从事中国与世界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给予了积极评价。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为晏阳初颁发“终止饥饿终身成就奖”,称“六十年来为铲除第三世界饥饿和穷困根源,你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续而综合的计划。”,并祝贺他97岁诞辰。
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走完了整整一百年的人生历程,在美国纽约逝世,终年100岁,其部分骨灰安放在巴中城东郊白塔山顶晏阳初史迹展览馆。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晏阳初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连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
一战时,晏阳初在为从中国东北、华北招募去的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华工当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脑矿”一词是晏阳初的一个大发现,也是一大创造。
1918年,晏阳初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以教育秘书的身份远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战场,为在那里的20多万华工当翻译。那时战争快结束了,华工思念祖国、家乡和亲人,但是他们不识字,要通信就由晏阳初代写。晏阳初目睹华工被美国、英国、法国的官兵瞧不起,被称为“苦力”。这些“苦力”并不“笨”,并不比外国人差,只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已。晏阳初意识到应该把知识教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像他一样写算和认识中国的文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为华工办起了“识字班”,亲自选择中国简易文字,用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培训了诸多华工。后来,晏阳初收到法国战场上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这件事对晏阳初思想震动很大,使他认识到中国人缺乏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这20万华工代表了占四亿中国人的80%以上的劳苦大众,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1985年9月,晏阳初在阔别40多年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在成都原乡村建设学院校友欢迎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发现,即三四千年来所未发现的,我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五十年前回到中国,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饭吃?便是没有发现‘苦力’的力,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所以埋没了他们。”发现这个“苦力”的“力”,决定了他一生的志向和事业,他说:“我当时发现了苦力的力,我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我找到了这个大矿,并且一生要努力开发这个脑矿”。
晏阳初发现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之后,就立志要开发这个大矿,这就是他提倡的“平民教育”,也是他的一大发明。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上回到祖国,看到各方面仍很落后,非常难受。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探索,晏阳初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计划和方案,并说服各省有关当局重视平民教育,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教育。据此,晏阳初动员了一大批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归国留学生,于1923年8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称“平教会”),由朱其惠任董事长,晏阳初任干事长,陶行知等任干事,负责具体工作。从此,中国平民教育终于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平教会”成立后,立即根据中国平民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编写教材。晏阳初、陶行知与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个小时为一课,共96小时学完四册,就能看书读报了。他们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到农民为生活而奔波,没有多少时间学习,经济情况低下,没有钱买更多的书,他们就以白话文形式编写这套《平民千字课》,以“最短的时间、最小代价,获最大限量词汇”,将四册《平民千字课》在四个月内学完。后来,晏阳初又根据实际情况编成《市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在城市和部队中推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大发明是晏阳初发明了“乡村建设理论”。它是在“平民继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和“平民教育”同步进行、整体推进的理论。
“平教会”成立后,晏阳初他们选定了河北定县为“平民教育”整体推进计划实验县。晏阳初认为,“要想普及中国平民教育,应当到农村去”,对农民进行以扫盲为目的的“识字教育”。但识字教育只是给了平民以识字的工具,有了工具不会应用也等于零,必须和乡村改造与建设结合起来。1933年7月,晏阳初在山东邹平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报告中指出:“在定县乡村办平民教育,我们觉得仅教育农民认识文字工具,而不能让他们有使用这套工具的机会,对于农民是没有直接效用的,是无补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晏阳初及其同仁从1926年冬开始,在定县进行了三项重要的工作:农村教育,送知识下乡,传播农业基础知识,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进行农民教育的研究与调查,和他们生活、劳动在一起,研究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和他们对知识渴望的心理;搞农村普查工作,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工业调查、人口调查等。经过调查研究和定县实验,晏阳初他们找到了适合中国农村特色的治国方略——以教育为工具,推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全面发展。
通过平民教育运动,使全体民众成为具有“知识力、强健力、生产力和团结力”的“新民”。晏阳初采取三种方式对民众进行教育,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学校式:就是开办“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平民大学”。初级平民学校主要针对十二岁以上已超过入学年龄的文盲,进行扫盲工作。进入高级平民学校后,这些学员已掌握了识字的工具,并且脑筋灵敏,思想活泼,可以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以培养乡村领袖。
社会式:充分发挥高级平民学校或平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作用,教授成年人和妇女识字。培养他们利用“流动图书馆”,阅读农民周刊的能力。此外还组织戏剧社和辩论俱乐部,为村民办无线电广播,传播农业知识;办墙报、板报,普及知识技能等。
家庭式:家庭式教育是中国的特殊教育方式,主要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使在家庭中的老少男女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分别有户主、主妇、少年、闺女、幼童五种组合。这种方式常与学校式、社会式结合进行,目的是帮助改良家庭的文化结构,帮助解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扩大家庭的责任感,减少对上学青年、儿童的反对和阻力,增强家庭的社会责任。
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具体可概括为:
(1)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晏阳初先生认为,要解决“愚”的问题,应“从文字及艺术教育着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以为接收一切建设事务的准备。”凡关于文字研究、开办学校、教材的编写、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乡村教育制度的确立都包括在内。其首要工作是除净青年文盲,将农村优秀青年组成同学会,使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分子。
(2)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建设的目标。晏阳初先生认为“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使农民在破产的农村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相当的补救方法;在农村工艺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它副业,以充裕其经济生产能力。”
(3)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晏阳初先生注重大众卫生和健康,及科学医药的设施,使农民在他们现有的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以保证他们最低程度的健康。具体措施是要创建农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由村到县组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个的县单位保健体系:县设保健院,区设保健所,每村设保健员,由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经过短期训练后担任,负责全村的医疗保健工作,使每个农民,都有得到科学医药治疗的机会。
(4)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晏阳初先生认为要“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我们办教育,固然要注意文艺、生计、卫生,但是我的不要忘了根本的根本,就是人与人的问题,大家要都是自私自利,国家就根本不能有办法,绝没有复兴的希望”。
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连环扣合与整体推进,以达到改造乡村实际,创造新的生活,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有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五方面的结合:
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农村办平民教育,以改造民族(或民族再造)为目标。“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晏阳初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为教育而教育”的作法。教育者不仅对农民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同时注意到使农民运用其知识技能以谋乡村的建设,使教育的结果成为乡村建设的力量。第三是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动员一大批农业科学家、教授去定县农村实地调查研究和实验,使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从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出问题,运用科学的实验,以求答案,加以推广。第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平”字,一是人格平等,二是人人均有受教育的机会,三是治国平天下。因此,平民教育不只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识字的工具,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上物质上的要求和问题,而是通过平民教育这种手段,达到改造民族,使之成为有觉悟、有道德、有公共心、有团结力的新民族的目的。第五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晏阳初在“公民教育”中创立出一套提高民族自觉心的“组织教育”的方法。
教育实践
1922年,晏阳初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3月,晏阳初转到湖南长沙组织平民教育讨论会,并在长沙推行《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晏阳初将长沙分为52个单位,发动400名小学教师以游行、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平民教育。不久晏阳初筹资组建了200所平民学校,先后招生2500余人,在长沙实验的全国识字运动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验,取得了重大的影响,青年毛泽东就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与过晏阳初在长沙的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在长沙获得成功的晏阳初来到北京,在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以及时任北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于3月26日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平教会成立后先后在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华南等地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晏阳初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平民教育重点在农民的教育,平教会设立了乡村教育部,经历了两年的实地调查,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的实验试点。1926年,晏阳初与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翟城村,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1929年,平教总会迁往定县,全力以赴地在这里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各项平民教育活动都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着眼于小处:为减少通过饮用水传染的疾病,平教会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建立各区保健所,培训合格医生;从平民学校毕业生中培训各村诊所的护士与公共卫生护士;为村民引入优良棉花和蛋鸡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改组县乡议会,改造县乡政府。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国民政府民政部次长的肯定,并决定将晏阳初的经验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期间先后成立了定县实验县、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和华西试验区等乡村教育实验区。1936年,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伐步步逼近,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1937年,晏阳初接到湖南省政府省主席何键的邀请,希望他协助动员三千万普通民众参与抗日,在任上晏阳初撤销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县级官员,招募了近五千名学者和科学家参与政府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基层政治改造试验。1940年,乡村教育育才院改名为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任院长。
主要作品
社会生活
社会活动
自20世纪50年代起,晏阳初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世界。他在考察了东南亚和中东的一些国家后,开始以菲律宾为中心推广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
1985年,晏阳初应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回国访问。受到万里、邓颖超、周谷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晏阳初对祖国建设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感动,深受鼓舞,表示要把中国的经验介绍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去。1987年,已经98岁高龄的晏阳初再次回国访问。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婚姻生活
1917年,晏阳初在当选耶鲁华人协会会长期间,结识了纽约华人牧师许芹的女儿许雅丽。1920年,许雅丽来到上海,在女子体育师范任教。1921年9月23日,晏阳初与许雅丽结为伉俪。1980年8月8日许雅丽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世。
轶事趣闻
晏阳初六岁时,某日自学塾放学回家途中,见一庙宇内正在唱戏,他伫立欣赏入将出相的情景,忽被人自后推撞,他反身见一年龄同岁同学正得意嘻笑,一时愤怒,用手掌猛扪这小孩脸面:小孩被打得大哭,右脸上五指印痕显明。晏阳初知道自己已经闯祸,急步回家躲在卧室蒙头睡觉,不料这小孩回家哭诉并随他母亲前来理论:吴夫人向对方道歉慰问后,深怪晏阳初不应逞强殴打,立即加以笞责。吴夫人刚强不苟的个性以及这件事的直接印象,对晏阳初人格的塑造大有影响。晏阳初一生生活谨守规矩,做事严肃笃实,对人守礼而不失原则的品性即从此发展形成。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他(晏阳初)一生所倡导的事业,正在使越来越多的贫苦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他一生有许多机会获得高官厚禄,他都弃如敝履;他一生经手的钱财无数,却从没将一分用于自己的私利;他一生忙碌地奔走在各国政要之间,却一直轻视唾手可得的名誉。他的心里只装着他的事业,装着全世界苦难的民众,他用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躬耕力行,至死不渝。(人民日报评)
(晏阳初)以宗教家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毛泽东评)
“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的人的心智。又是他的伟大的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全美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颁奖辞)
“60余年来,为杜绝第三世界饥饿和贫困根源,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久而综合的计划”。(罗纳德·威尔逊·里根评)
相关作品
影视
纪录片
戏剧
图书
人物纪念
晏阳初旧居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路南,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晏阳初曾赴美深造,回国后毅然决然在定县(今定州)开展乡村教育运动。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扎根定州农村多年,开展以“除尽文盲”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试验”,随晏阳初赴定州乡下效力于平民教育的学者、教授先后有数十人,时称“博士下乡”。晏阳初先生在定州工作多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作为他在定州生活工作的居所,旧居的保护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
晏阳初旧居位于北碚区歇马街道桃园村26号。建筑为木柱斗榫双夹壁土木结构,展厅面积283平方米,建筑面积322平方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1940年,晏阳初在此创办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运用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方式,致力于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推进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的乡村整体建设,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在重庆长达10年的岁月里,晏阳初及同仁为中国乡村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2011年,晏阳初旧居辟建为晏阳初纪念馆。
晏阳初博物馆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城区以东2.5公里的塔子山顶,是一座为纪念“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乡村改造运动创始人晏阳初,宣传和展示其平民教育思想,研究平民教育理论的博物馆。如今,晏阳初博物馆作为全国范围宣传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运动理论中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已成为名人文化薪火相传的宣传教育平台,每年接待海内外参观者40万余人次。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5 15:0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