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西陵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
昭西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陵区南面,风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昭西陵完工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
历史沿革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崩逝。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由于孝庄文皇后遗嘱在东陵安厝的缘故,康熙皇帝于是将孝庄文皇后生前喜爱的寝宫拆运到河北遵化,建了一座临时殡宫,称“暂安奉殿”,并将孝庄皇后梓宫停放在内。终康熙一朝,都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陵寝的修建问题。
清世宗胤禛继统后,曾同朝臣们稽考经典,认为孝庄文皇后久厝暂安殿,典制未备,“允宜定为陵寝”。故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恭定孝庄文皇后暂安奉殿为陵寝”,同年十一月,正式定名昭西陵。又以“昭西陵距昭陵甚远,特建碑亭”。
清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昭西陵正式开工改建,拆除暂安殿,起建地宫、宝顶和方城明楼等,年底竣工。同年十二月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但因地势原因,未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至此,昭西陵正式完成。
建筑格局
布局
昭西陵陵区院落面积19600平方米,内侧陵墙内部院落面积12800平方米,神厨库院落面积1800平方米。昭西陵从北往南依次为宝顶、周环宝城、方城明楼、石五供、隆恩殿(左右有陵寝门)、东西庑、东西燎炉、琉璃花门、隆恩门、东西班房、东西朝房、东南方神厨库(院内有南北神库、神厨、省牲亭)、井亭、正南方神道碑亭、东西下马牌。
特点
其一、昭西陵拥有两道陵墙。中国古代陵寝一般做内外两道墙垣—内垣与外垣。清代皇家陵寝中,除昭西陵外,清东陵与清西陵的所有陵寝均以风水墙作为形式上的外垣,故只设一道陵墙。但昭西陵位置极为特殊,出于与盛京昭陵遥相隶从的意向,选址于清东陵风水墙外,自成一区,必须另建外垣。因此昭西陵设外围墙一道,形成了两道陵墙的独特形制。
其二、昭西陵隆恩门与琉璃花门相连而设。关内清陵以琉璃花门及卡子墙将陵区分为以享殿为主体的祭祀区和以宝城地宫为主体的寝宫区,琉璃花门即陵寝门,作为寝宫区的人口位于享殿后。昭西陵的隆恩门与琉璃花门分别是两道墙垣的开门,二者相连而设,故琉璃花门紧接于隆恩门之后,位于享殿之前。陵寝门位于享殿两侧的卡子墙上,祭祀区与寝宫区的分区并不明显,与关外福陵、昭陵不设陵寝门的格局相似。
其三、昭西陵布局局促。康熙朝初设暂安奉殿时已北抵孝陵风水墙,使用地局促成为雍正朝改建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增建地宫、宝顶、宝城、方城明楼和石五供时,不便向北拓展,以致布局格外局促,与关外福陵、昭陵享殿后二柱门、石五供和方城紧连而设的格局相似。
其四、建神道碑亭。清代后陵近依帝陵而建的做法易判别其隶属关系,也易知墓主人身份,故一般不建神道碑亭。但昭西陵与昭陵远隔千里,难以判明两者关系,也不易知墓主人身份,故建神道碑亭一座,以弥补上述不足。
其五、不设沟河、桥梁。清代陵寝大都依山而建。为了防止山水冲刷陵寝,在陵寝的两侧及前面开挖又宽又深的马槽沟。一些皇帝陵内还开挖了玉带河,以排除院内雨水。由于暂安奉殿建于平原地形,故改建后的昭西陵内外既无任何沟河,也无桥梁之设。
其六、昭西陵隆恩殿采用皇陵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昭西陵隆恩殿采用重檐庑殿黄琉璃顶,为清代官式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制,在清代陵寝中仅此一例,彰显了陵墓主人无比尊崇的地位。
其七、昭西陵的隆恩门采用前后廊式柱网,而非清代陵寝中常见的中柱式柱网。
主要建筑
综述
昭西陵地上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为方城明楼、宝城和部分围墙。地上建筑仅存遗址的包括神道碑亭遗址、神厨库遗址、东西朝房遗址、隆恩门遗址、琉璃花门遗址、东西燎炉遗址、东西配殿遗址及隆恩殿遗址。另有石制构筑物包括东西下马牌、石五供等。
陵宫外建筑
昭西陵在外宫门之南建有神道碑和券门四开的碑亭,其制不同于孝东陵。“以昭西陵距昭陵甚远,与孝东陵密迩孝陵不同,特建碑亭”。该碑亭现已无存,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遭火焚,所有木构件付之一炬,现仅存墙体下肩。碑亭为重檐歇山式,黄瓦红墙,上檐每面各显一间,下檐每面各显三间,四面檐墙各辟一券门,无券脸石,有腰线石、角柱石。檐墙上身的城砖灰砌灌浆,外皮抹饰红泥,提刷红浆,内皮抹饰黄泥,提刷黄浆。下肩内外俱为砍细澄浆砖干摆。亭内地面方形金砖铺墁。台基为正方形须弥座,各门前均有一座五级垂带踏跺。青白石象眼,门洞内有直棂槅扇门一槽,每槽四扇,槅扇门上方为月牙窗。下檐为一层额枋,戗脊上为五跑兽,梁架结构、彩画、天花、斗拱等情况不详。从现存遗址看,每角上有柱3根,共12根柱。碑亭檐墙面阔9.40米,门洞券面阔2.90米,墙体厚1.125米,台明每边长10.71米,台明高0.78米,建筑面积114.70平方米。碑亭内有龙趺碑一通,阳面用满、蒙、汉三体文字镌刻“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翊天启圣文皇后之陵”字样,满文居中,蒙文在左(东),汉字在右(西)。碑阴无字。阳面无宝文,龙趺下为石质水盘,四角分别雕有鱼(东南)、鳖(西南)、虾(西北)、蟹(西南)。水盘表面雕刻海水、江崖图案。被火后碑身及龙趺酥裂、剥落,破损严重,但碑身尚在,碑身面阔1.89米。
陵宫内建筑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孝庄文皇后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清崇德三年(1638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雍正帝、乾隆帝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学术研究
孝庄文皇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逝,遗命将其葬在清孝陵附近。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可是孝庄文皇后在其生前曾嘱咐康熙帝道:“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伤财,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向来对祖母非常孝顺,故在孝庄文皇后归天后,没有将其葬入昭陵,而是在清东陵修建暂安奉殿,将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安放于暂安奉殿的宝座之上,未建地宫,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直到雍正帝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
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首先,顺治帝的清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位于整座陵寝中轴线上的位置,作为顺治帝生母的孝庄文皇后,是整个清东陵入葬人物中辈分最高的,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的丧葬制度,无论将她葬在陵寝内任何一处,地位都低于顺治皇帝,这与其辈分不相称。所以雍正继位后在暂安奉殿的基础上建造了昭西陵,后代儿孙来清东陵谒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见这位辈分最高的一国之母,体现出孝庄文皇后在清朝尊贵的地位。
其次,由于孝庄文皇后生前对康熙皇帝有所嘱托,孝庄文皇后又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虽把她葬在遵化昌瑞山一带,但与沈阳皇太极的清昭陵仍是一个体系,故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从这充分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把其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之外,一墙之隔,以示区分。
再次,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大红门西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而大红门东侧地势较高,土质好,又位于陵寝左侧,位置尊贵,加之谒陵方便,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东侧也是理所应当。
根据清东陵管理处李寅的分析,昭西陵建神道碑亭主要源于孝庄文皇后辅佐顺治帝、康熙帝的历史功绩以及后世帝王对于她的崇敬之情。后世帝王为了昭示孝庄文皇后显赫的威名,有别于其他平凡后妃,故而建设神道碑亭。另外加之昭西陵远离清昭陵,修建神道碑亭也成为必要之举。由于孝庄后生前留有遗言,死后一定要葬在清东陵,这就远离了其夫皇太极在沈阳的昭陵而单建陵寝,因其在昭陵以西,名为昭西陵。既然此陵与昭陵同为一个体系,相距又如此遥远,无法在建筑上加以标记,就只有另建碑楼以示区别了。
究其原因,清朝至顺治朝在实质上统一中国全国后,才逐步建立了森严的清朝皇家等级制度。顺治帝的清孝陵的隆恩殿即为重檐歇山顶,后世的帝、后身为晚辈,在建陵时不能僭越。于顺治帝身后建陵、辈分又高于顺治帝者,仅孝庄文皇后一人。母制高于子制,尚合乎礼法。故孝心可感的康熙帝在营建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享殿时,采用了殿顶形制规格最高的重檐黄琉璃庑殿顶。
昭西陵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3月被盗,当年溥仪派去的善后人员和东陵守护人员进入地宫探视,发现地宫内第一道石门半开,第二道石门虽然没开,但左扇石门上被凿了个长约0.7米,宽约0.27米的大洞,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倾倒在宝床一侧。善后人员本准备第二天修理石门,可是当第二天善后人员再进入地宫查看时,却惊奇地发现仅仅过了一夜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底、盖已经分置两处。所幸孝庄文皇后的遗骨还在棺内尚未散乱,溥仪派去的善后人员载涛,溥忻以及溥安、奕元、联垄、福隆阿与当时的东陵守护大臣毓崧等人将孝庄文皇后的遗骨拣出,放在黄缎褥上,重新命工匠修补棺椁。待修好后,摆放在棺床正位上,将遗骨放入后盖好棺盖,再关闭两道石门。又用水泥把左扇石门上被凿的洞重新填补好,此次盗掘昭西陵的除主犯外逃外,其余盗犯均被抓获。至于昭西陵里面有些什么珍贵的文物,史书没有记载,无从查起。1949年,清东陵又发生了第三次大规模的盗陵案件。盗墓者对已经盗过的几处陵墓再次“扫仓”,昭西陵因盗口堵砌得太牢固,未能打开。
文物价值
昭西陵是清代后陵的开创篇章,具有独特的组群格局与建筑形制。清朝早期葬制,帝后合葬,同陵同穴。而昭西陵的建造打破旧有葬制,开创了清代皇后不与皇帝合葬的先河,是清代后陵规制创建与完备的基石。又因其营建过程极为特殊,而具备了许多独特的组群格局与建筑形制。昭西陵的一些创举被后世清代的皇后陵、妃园寝等所仿效,一是将陵寝门分建在大殿两旁,此后营建的裕陵妃园寝、昌陵妃园寝、慕陵妃园寝以及一些公主园寝均仿照此制。二是增建神道碑亭,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政府营建慈安太后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时,即仿照昭西陵建立神道碑亭。昭西陵作为清朝人关后最早兴建的后陵,在清代后陵建筑中有重要地位,是清代后陵建制的范本之一。独特的建筑组群格局、等级最高的重檐黄琉璃庑殿顶的隆恩殿、造型独特的中柱式隆恩门,又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清代后陵的显著特点。因此昭西陵是研究清代皇家陵寝建筑技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复原研究与设计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物保护
机构设置
昭西陵所在的清东陵景区设有中国国家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唐山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历史文化遗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负责相关旅游业的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昭西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陵区南面,风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
开放时间
昭西陵内暂不对外开放。
景区交通
参考资料
昭西陵.故宫博物院.
昭西陵.清东陵.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3:1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