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湘江》是
宁保生先生1976年创作的
竹笛名曲,另有古筝演奏家
王中山根据其改编的古筝曲。自问世以来,就以其鲜明的湖南花鼓音乐特色,时而激情如火,时而流畅清雅的旋律,引起了全国广大
笛子演奏者的热烈反响,并受到了笛子爱好者的特殊青睐,不但被多种笛子出版曲集争相出版,而且还成为众多笛子演奏家的演出保留曲目和许多音乐院校的笛子教材,还被编入近年普及全国的笛子考级七至八级的曲目之中,成为了青少年业余笛子学习队伍中佼佼者们所喜爱演奏的曲目之一和报考许多音乐院校笛子专业的热门选曲。
宁保生(1943——2009)著名
笛子演奏家、作曲家,笔名肖然。1943年1月生于中国河北
保定市。国家一级演奏员,
中央民族乐团民族管弦乐队吹管乐声部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
管弦乐协会会员,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北京乐器协会会员。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八届民盟北京市委代表,当选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文化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
《春到湘江》是
宁保生先生1976年创作的
竹笛名曲,另有古筝演奏家
王中山根据其改编的古筝曲。乐曲表现了湘江两岸秀丽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
建设家园的壮志豪情。引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波光粼粼,
烟雾迷蒙的美丽景色。如歌的行板,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的低回,时而激扬高唱,甚为柔媚动人。中段由羽调式到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富有湖南
花鼓戏的韵味,热烈中隐有鼓声点点,又有深情交融、奔放洒脱、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在乐曲中,几番递升的旋律把乐曲层层推向高潮。演奏时要把深深的情意富有神韵地呈现出来。
乐曲表现了湘江两岸生机勃发的春色美景和湘江两岸人民建设家园的火热干劲及对家乡激情满怀的美好憧憬。乐曲共分引子、如歌地
行板、欢腾的快板、尾声等几部分。
引子是一段
散板。它着重表现了湘江的春天来临时的激荡之情,广阔而起伏,内涵而激情,展现了一幅碧波滚滚、烟雾迷蒙的湘江美景:作者对引子的写作与推敲可谓字斟句酌、用心独到,因此,要求演奏者尽可能扎扎实实地体现好每一个音符。整个引子在演奏时要求大气而连贯,体现出一种跌宕之美。第四小节第一拍6的延长音,应尽可能地拉长,并注意音量的变化:从特强后突弱再渐强,以表现一种湘江的壮阔之情,第三、四拍高音1的波音,要吹得生动而富有朝气,以体现湘江的浪花之美。第四、五小节连续的16
小三度音型切忌吹成
草原风格。另外,#5和b3(即#2)是湖南花鼓音乐的特色音律,在引子和尾声中多次出现,再配以灵活的
颤音技巧,湘江之春的波滚和浪花的起伏就鲜活地体现了出来。
滑音在全曲中的多处运用,特别是在引子和行板中的运用,使全曲在激情之中更增添了柔美的特色。在演奏引子时,要注意强弱的变化,及与颤音、滑音的配合运用。总之,引子是全曲的开篇,其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个性都在引子中强烈地体现了出来,引子弹得好坏与否,对全曲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乐曲抒发了作者对湘江从心底发出的赞美之情,犹如江水的波涛,时而激扬
高歌,时而吟唱低回,与船行江中,摇橹划桨的节奏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生动地刻画出一幅湘江两岸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歌声荡漾的幸福场景。
在这里,对于行板速度与节奏的掌握非常重要。特别是节奏,一定要稳,不能抢拍,几种不同的符点音符(如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等)都要分别准确地把握好。另外,要注意乐曲中的强弱起伏和气息的连贯,要音断意不断,犹如湘江的水波,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切忌平铺直叙,图解音符。中段为“欢腾的快板”,由羽调式转为同宫徵羽
交替调式。旋律明亮,意境清新,场面热情而欢快。
湖南
花鼓戏的
鼓点节奏过门音乐作为非常有特色的中心旋律多次出现,为全曲增添了亮点色彩,使乐曲的情绪热烈中隐含鼓点声声,深情中不乏豪放洒脱。情景交融,诙谐乐观,跃然于笛声之中。
排比递进式的节奏
音型在中段中多次出现,恰似翻滚的波涛,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演奏中既要把握各种技巧的紧密配合,更要注意情绪的跌宕和逐步向纵深推进。
以上八小节乐曲,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是本曲中异常精彩的旋律,情绪既喜悦又欢欣雀跃,要演奏好有一定的难度。尾声又从中段的徵羽
交替调式,回到羽调式。在演奏上,与引子首尾呼应,在广阔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后由著名古筝演奏家
王中山改编为筝曲。乐曲表现了春天来临时湘江两岸秀美的春色,展现出一幅碧波滚滚、烟雾迷蒙的湘江美景,表达了湘江两岸人民对建设家园的火热干劲及对未来
生活无限憧憬的幸福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