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星(拼音:xī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星”本指夜晚天空中有光亮的小星体,后也指单独的星体。古代所说的“星”,包括现代所说的“恒星”“行星”“流星”“彗星”等等。星星在夜空中是微小的点,所以“星”字又指微小的东西,如:汗星、吐沫星。“星”又引申为在某一领域有特别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如:歌星、影星、明星。也作姓氏。
字源解说
表示星星的字本是“”,甲骨文“晶”用三个圆形表示天上发光的星体。后来因为“晶”被借作“形容光亮”(如“晶莹”)、“结晶”和水晶矿物用,于是另造了“星”。“晶”与“星”本一字分化。“星”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是一个形声字,中间是表读音的声旁“”字;“生”的周围或两旁的“口”字形模拟夜空的星辰(图1、2)。周代中期“麓伯星父簋”里的“星”字的构形已变成“晶”下从“生”了(图3),这是金文,隶定写作“曐”。但到了战国时期(图5),便把“星”头三“日”省为一“日”,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是不断简化的过程。以后,“星”字就以小篆为基础发展为的汉隶(图8、9)和楷书。
“星”的本义就是天体星星,是宇宙中的能发光或者反射光的天体。例如《诗经·大雅·云汉》中就记载着:“瞻卬昊天,有嘒其星。”是说仰望天空,星星灿然。古人对于星体的认识很久远,《尚书·尧典》中就记录了:“历象日月星辰”,即屡次观测日月星辰。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二十八星宿的记录,对于星体的认识还表现在对星体的命名上,足见“星”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现象,它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什么方位,等等,往往还关涉到农事季节的确定,甚至统治者朝政的兴衰成败。
因为距离遥远,在肉眼看来,天上的星星都是极为细小的,因此,人们又以星指微小或细小,如一星半点、星火燎原中的星,都是指微小的意思。
星星闪闪发亮,高高在上,为众人所瞩目,由此引申,星又比喻在某方面有特长或突出才能的人,如歌星、影星、笑星。
详细释义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星作曐,后简化为星。
说文解字
【卷七上】【晶部】桑经切(xīng)
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一曰象形。从口,古口复注中,故与日同①。
𠻖,古文曐。
〖注释〗①与日同: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上古作‘品’,中古又加‘·’于品中而作晶,遂与日同也。”
说文解字注
【卷七上】【晶部】
“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注:《管子》云: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闲谓之鬼神,藏于胷中谓之圣人。星之言微也,引伸为微之偁。
“从晶,从生声”注:桑经切。十一部。
“一曰象形从○”注:从三○故曰象形也,大徐○作囗,误。
“𠻖,古文”注:所谓象形从○。
“星或省”注:春秋说题辞云:星之为言精也,阳之荣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生为星。依此则又当入日部。
广韵
桑经切,平青心 ‖生声耕部(xīng)
星,星宿。《说文》曰:“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淮南子》曰:“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也。”又姓,《羊氏家传》曰:“南阳太守羊续娶济北星重女。”桑经切。十二。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星;部外笔画:5
古文:𠻖、曐、𤽛、皨
《唐韵》《集韵》《韵会》桑经切。《正韵》先青切。并音腥。《说文》: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一曰象形。从口。古口复注中,故与日同。《释名》:星,散也,列位布散也。《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传:星,四方中星。
又《洪范》:五纪,四曰星辰。传:二十八宿迭见,以叙节气。又: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传:星,民象,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史记·天官书》:星者,金之散气。注: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行,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前汉·天文志》: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七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淮南子·天文训》: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
又星星,犹点点也。谢灵运诗:星星白发垂。
又草名。戴星、文星、流星,皆谷精草别名。《本草纲目》:此草生谷田中,茎头小白花,点点如乱星。
又姓。《广韵》:《羊氏家传》曰:南阳太守羊续,娶济北星重女。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日”窄“生”宽。❷“日”,居上居中,上宽下窄。❸“生”居下居中,撇从横中线起笔,首笔横收笔于横中线,竖笔写在竖中线,末笔横长而平。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以上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以上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22 16:19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