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诗选
明代诗集
明诗选本,共十二卷。原题为:济南李攀龙编选,云间陈子龙增删,钱塘陆元龙裒定,但世人皆以李攀龙陈子龙为其编者。今存有明代崇祯年间刊本。
作品简介
《明诗选》选诗上自洪武年间,下迄正嘉年间,按照“古诗追踪汉魏,近体同声开宝、歌行绝句继轨少陵、太白”的原则,辑诗数百首。其中不少诗作都附有简明扼要的旁批,后面还辑录有评语。这些旁批和评语内容各异,有的阐述其题旨,有的说明其艺术风格,有的表述其社会作用,也有的分析其渊源出处。比如卷一选入了袁凯的乐府诗《杨白花》:“杨白花,飞入深宫里。宛转房栊间,谁能复禁尔,胡为高飞渡江水?江水在天涯,杨花去不归,安得杨花作杨树,种向深宫飞不去!”在此诗旁批的后面辑录有四位论者的评语。陈卧子(即陈子龙)说:“感慨深长”。李舒章(雯)说:“相传为故君之思,意特深婉。”宋辕文(征舆)说:“亦是晋宋间淫词一派,但其寄意深厚,自是至人语。”
作者介绍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明代诗文作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九岁时父亲即去世,家境贫寒,无力延请老师,但他勤奋好学。稍稍长大后,嗜好诗歌,厌烦训诂学,每日读书不辍,当时邻居皆称其为“狂生”。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成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深得众誉。三年后擢升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因病还归故里。自构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名曰“白雪楼”,日日在楼中读书、吟哦,为人倨傲,若遇不合心意之人便告诉门人不许放其进入,无论如何都不见他。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升为学政,又改任为河南按察使,后因母亲故世,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沧溟集
李攀龙著有《沧溟集》三十卷,编有《古今诗删》。在其创作的诸体诗歌中,有七律、七绝为最优,其七律以声调著称,意境雄浑,词采俊亮,七绝风调自然,“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在其下”(《明诗别裁集》),深得世人称道。作为后七子的首领,他只推崇汉魏古诗,盛唐律诗,认为文章要“视古修辞”,“宁失诸理”也在所不计,在编选的《古今诗删》中,唐后即紧跟明代,宋元诗一概不选,以表明其论诗宗旨。他的这种片面偏颇的文学主张,给后世诗文创作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他的乐府诗,“止规字句而遗其神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他的散文有时故意佶屈其词、涂视其字,过于求古,令人反而拗口不已。
陈子龙
(1608—1647),明代文学家。字卧子,号轶符,又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初年,他参加了以张溥为首的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人结几社,与复社相呼应。崇祯十年(1637)考中进士,在国事日非的情况下,颇注意经世致用文学。崇祯十一年,编纂《皇明经世文编》。崇祯十二年整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福王时任兵科给事中,屡次进谏,福王不予采纳,陈子龙愤而辞职还乡。清军攻破南京后,他在松江起兵,事情败露后,躲避山中,想借太湖兵重新起义抗清,但事情泄露,陈子龙在苏州被捕,他誓死不降,最后在押送途中偷空投水而死。清代乾隆年间被赐予谥号“忠裕”。著有《几社稿》、《陈李倡和集》、《属玉堂集》、《平露堂集》、《白云草》、《湘真阁稿》、《三子诗稿》、《焚余草》。
王昶日编目
清代人王昶日为其编目,辑为《陈忠裕全集》。在诗学观方面,陈子龙与李攀龙一样,仍然提倡复古,但复古内容与七子有所区别。一方面,他认为诗作的寄寓、丰姿、色彩因“出致人工”的不同而“各不相借”;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要对已经完备的体格、音调认真揣摩、学习。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在其诗作中不时流露出对社会动乱下人民困苦的满腔同情,倾吐着明亡后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悠悠情丝。陈子龙兼擅诸种诗体,而以七古、七律最优,其七古,既善于用浓烈的色彩、奔放的气势、急促的音调描绘奇壮异美的事物,也善刻画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被时人誉为“直兼高、岑、李颀的风轨”;他的七律,清丽沉雄,既能表现瑰丽雄奇的意境,也浸透着诗人郁勃的愁绪,显示出“韵远思涤”的特点。另外,在词艺方面,陈子龙亦颇有造诣,近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评其词说:“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
李攀龙、陈子龙都为著名诗人,又都提倡复古主义的诗歌主张,这就使他们二人的《明诗选》更加具有自己的。
作品特色
李、陈二人的《明诗选》共有十二卷,今存有崇祯年间的刻本。集前有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顾?征所作的序言。顾?征在序言中推崇过前后七子之后,阐述了李攀龙选诗的原则:“于鳞先生树帜既孤,秉鉴诗朗。尝取往代诗低昂之,复为我朝诸公选,上自洪永,下逮正嘉,代不数人,人不数首,芟杂涤秽,摘芳揽英。大要首论法,次论才,法不掩才,才不逾法,古诗追踪汉魏,近体同声升宝,歌行绝句继轨少陵、太白,若夫齐梁纤语、宋元弱调、概置弗录,真足鼓吹一代之休明也。已乃议者病其太隘;抑知尼父删诗,上下商周十五国仅得三百篇,于鳞自三百年来,采辑不啻一再倍,岂得存乎少见也。帙简而体备,格严而调工,譬诸撷桂林之一枝,奚须众卉,获昆山之片玉,安用群玑”。颀序对李攀龙的明诗选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对有人对其选本中辑诗太少进行的指责进行了辩护,认为“撷桂林之一枝”,便无“须众卉”、“获昆山之片玉”,便没有必要再用“群玑”了,甚至将之抬到了与孔子删诗而成《诗经》相提并论的地位。
陆雨侯品评
陆雨侯(云龙)说:“魏胡太后所私,窜入南国,后思之,宫人为作此,故词云然,意想极贴切”。这些评语都分别从内容和艺术等各个角度对原诗进行了简练的品评,对读者理解原诗起了极好的辅助作用。再看卷六选入的赵文(字宗文)的《过金山寺》一诗。“水天楼阁影重重,化国何年此寄踪。淮海西来三百里,大江中涌一孤峰。涛声夜恐巢枝鸟,云气朝随出洞龙。几欲登临帆去疾,苍茫遥听隔烟钟。”在该诗的旁批说:“当是舟过此地不登之作”,点明了该诗的写作缘起。在旁批后面,辑录有陈眉公(继儒)的评语说:“中二联,实壮大观,古今之雄笔也,堪与《江心寺》诸作并传”,对《过金山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通过以上所选的两首诗及旁批和评语中,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出该诗选的特点及影响,这也正是该诗选长于其它诗歌选本的地方。
当代评价
对该诗选的评价时说该诗选“帙简而体备,格严而调工”,譬诸“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虽略有过誉之嫌,但却较为精当地概括了该诗选的价值。直至现在,该诗选仍然是明诗研究工作者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至于该诗选何以在清代被禁毁,不外是统治者“因人废言”。因为该诗选的辑录者之一是明王朝著名几社文人,是誓死不降、坚决抗清的义士陈子龙。既然陈子龙不会为清廷统治者所容,在文网密织的清王朝,《明诗选》的命运也便可想而知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6:42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