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秦王府
陕西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秦王府为大明“天下第一藩封”的秦王府城。位于西安明城墙东北区域, 它有城墙、城壕,内部布局肃穆严整,建筑庄严华美,园林景致如画,它与西安明城墙城一起形成了“城中之城”的重城格局,由此开启了唐代之后西安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明秦王府的兴建
分封秦王,明代天下第一藩封:
明代西安城的政治地位在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西部都处于最高层次,这不仅表现在明洪武二年曾把西安作为都城的选址之一,而且还反映在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次子朱樉派往西安,封为号称“天下第一藩封”的秦王。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大将徐达攻占元奉元路,旋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九月,朱元璋在确定国都时,基于“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的考虑,将西安列入都城的候选城市。西安虽然最终未被选做国都,但为巩固大明统治,并确保西北边地安全,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分封子孙到全国各军政要冲担任藩王之际,将二儿子朱樉封为秦王,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对西安城地位的高度重视。
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朱樉受封为秦王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前往西安驻守。据《明实录》所载,从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长兴侯耿炳文奉旨以元代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署旧址为基础,兴建秦王府城,至洪武十一年朱樉就藩西安时,秦王府城已完全竣工。
秦王府城的选址遵循了明太祖的要求,并直接决定了西安大城的扩展方向和规模。由于元奉元路城规模狭小,占地仅约5.2平方公里,要在城中兴建规模庞大的秦王府城,西安大城的扩展就成为当务之急。因而明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兴建秦王府城之际,也正是大城拓建之时。西安大城向东拓展的目的就在于将秦王府城置于大城东西长度上近似中心的位置,南北方向上的拓展也将秦王府城置于南北长度上中心偏北的位置。如果把东关正街也视为城区东西大道组成部分的话,秦王府城无疑是处于城市中心的位置,应当说大城的扩展是围绕秦王府城的兴建而进行的。
在长兴侯耿炳文以及陕西都指挥使濮英等人的主持下,西安大城也开始了向东、向北的扩展工程,并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与秦王府城的兴建大致同时完工,终于形成了可见的西安明城区的城垣规模,主城区(不含东关城)占地约12平方公里,这就较元奉元城面积扩大了一半以上。
作为明代中央政府的特殊代表,秦王在城内官署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秦王府城内有一套专设的官署机构,秦王同时下辖数万兵马,与北京燕王、大同代王等号称“塞王”。秦王在西安共承袭了13世,在王府城中居住了260余年的时间。
设计工艺
城廓
城中有城,城三重、壕二重的重城形态。
明代秦王府城兴建完成后,就与西安大城形成了重城形态,成为大城环卫的子城。就秦王府城自身而言,也属于内外重城结构,内城为王府宫城,宫城外围还有一圈高大城墙,这与明代初年对藩王府邸格局的统一规定正相吻合。
秦王府城形态为内外二重城垣,东西窄、南北长,南面稍向外凸出的倒“凸”字形。嘉靖《陕西通志》明确记载了秦王府的重城形制,载其内有砖城,外有萧墙。外侧城墙“萧墙”周长9.3里,内侧城墙“砖城”周长5里。萧墙和砖城之间为碧波荡漾的护城河,河水通过龙首渠从城东浐河引入。当时明西安府城号称“周四十里”,实际上大城(不含东关城墙)周长约为13.9公里,由两者城周长度相比可见秦王府规模之大,不仅成为西安城内最大的建筑群,而且也令其他城市诸藩王府难以望其项背。
有一种传统说法称,明西安城为“城三重,壕三重”。核实而论,称为“城三重,壕二重”更符合实际情况。就现有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来看,秦王府城的砖城、萧墙和西安大城的确构成了三重城格局,若是将东关城的城墙也算为一重,就可称“四重城”了。但是,“壕三重”的说法并无有力依据,因为只在秦王府砖城和萧墙之间有护城河,萧墙之外并没有护城河,连同西安大城外护城河,也只构成了“壕二重”的格局,尽管如此,这种“城三重,壕二重”的城市形态,在我国封建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中仍极具独特性和典型性。
规模
宏壮,宫城十里、城墙高厚、城河深广
秦王作为明初北方边疆受封的藩王之首,不仅政治地位崇高,而且“富甲天下,拥赀千万”,这为其府城在各藩王府中规模宏阔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明弘治八年(1495年),兵部尚书马文升曾指出,秦王府城规模居各藩王府之首,“规模宏壮,将以慑服人心,藉固藩篱”,这具体反映在占地面积、城墙高厚、城河深广与宫室间数等方面。
由于现存秦王府内城“砖城”遗址范围相对明确,学者们对其进行过多次实测,如卢晓明《明秦王府建置考暨现状调查》载,东、西墙长731米,南、北墙长427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门考古队《秦王府北门勘查记》称,长671米,宽408米。由于在观测点、勘测方法和对砖城区域认识的不同,导致这些实测数据有一定差异。若将砖城视为标准长方形,依上述数据计算,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左右。明代1里约为572.4米,嘉靖《陕西通志》所载砖城“周五里”应为2862米,比最大实测数据2316米还要多出500余米,这正可说明砖城并非标准长方形,而应为倒“凸”字形。
秦王府外城萧墙废毁已久,并没有实测数据,从前述“周九里”的记载分析,合今5323米。粗略估算其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左右。
明初分封于北京的燕王,与秦王同为“塞王”,手握重兵,而其府城占地规模则远小于秦王府城。与明代都城南京的宫城相比,秦王府城也毫不逊色,《庚子西行纪事》载清代学者在考察西安秦王府城旧址后,就指出“明代紫禁城尚在,完整如新,且其地址宽于南京”。这里直接以“紫禁城”称呼秦王府城,可见其地位、规模在清人看来,的确堪与南京、北京两都中的宫城相媲美。
在城池与宫室规模上,嘉靖《陕西通志》载秦王府砖城“高二丈九尺五寸,下阔六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阔五丈,深三丈”。砖城实际高度约在11.5米左右,比藩王府城的统一规定高出2米余。实测城墙上宽6.5米左右,下宽11.5米左右。上阔与规制基本相符,下阔窄于规制宽度。墙体的这种结构,较规定形制更加高耸,墙壁略呈梯形,坡度大为减小,从而有利于防守,更适于作战的防御需要。
秦王府城的宫室规模,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载“秦府殿高至九丈九尺,大相悬绝”;而宫室数目应该在八百间之上。
秦王府城中宫殿建筑在兴建、重修中按照规定大量使用青色琉璃瓦,这些琉璃瓦均来自于秦王封地渭北同官县(今铜川)的立地坡琉璃厂。该厂在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年间都大量烧造琉璃瓦,尤其在嘉靖二年(1524年)九月,秦王府发生火灾后,重建宫室和承运殿等建筑时,“琉璃之费无穷”。
内部格局
秦王府城内区域依职能可分为分祭祀、宫殿、园林、生活四大区域,由中轴线自南而北可分别视为祭祀区(砖城西南部、萧墙灵星门西北)、宫殿区(砖城内大部区域)与园林区(主要在砖城内东部、后花园及护城河),在砖城与萧墙之间的外围地区,还布设有秦王府下辖的众多官署和部分王府军队,为下辖官署、护卫以及服务人员生活区。
宫殿和城门在秦王府城格局中具有指示性意义,文化内涵丰富。各主要宫殿与砖城四门名称,均按照朱元璋在洪武七年的统一规定而称呼,即前殿为承运殿,中殿为圆殿,后殿为存心殿。砖城的四座城门,南为端礼,北为广智,东为体仁,西为遵义。四门的命名显然是按照 “仁、义、礼、智”的古训而制定的,目的就在于使诸藩王身居各地府城之中而能“睹名思义”,不忘“藩屏帝室”的重任。秦王府城王宫前殿名为承运,其正南设承运门,“承运”之名与明初都城南京宫城中之“奉天”殿的命名相互呼应,以“奉天承运”之意昭喻着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承运殿后的“圆殿”、“存心殿”得名也均与南京宫城中的“华盖殿”、“谨身殿”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华盖形制为圆形,故秦王府城中亦有“圆殿”之名,前有“奉天承运”取意于天,后有“谨身存心”昭告于人,都将深厚的含意融注于建筑的名称之中。
砖城与萧墙之间的城河上还因建有桥梁而设有“过门”,都以所处的方位命名,在体仁门前的称为“东过门”,在遵义门前的称为“西过门”,在广智门前的称为“北过门”。南过门虽未见记载,但肯定存在。护城河上所建桥梁与大城护城河上的吊桥有很大的差异,吊桥为活动桥,军事防御特色十分突出,而四过门所在的秦府城河上的则是极具景观观赏价值的固定的“廊桥”,桥上建廊,既可遮风避雨,又与桥下护城河园林绿化带结为一体,成为西安城市园林中绝无仅有的“廊桥”景观。
秦王府外城萧墙与内城砖城四门相对,也设有四门,除南门灵星门外,其余三门按其方位称为东、西、北三外门。从内到外,秦府城共有3层12门,东西南北四方位各门相对,即便于秦府与西安城内其他各处的交通,又从整体上增强了府城自身的防御能力。砖城限于其内城的地位,加之四周还有护城河,当在四门之外不会开设其他门,而萧墙可能会出于对外联系的便利而开设有四门之外的其他门,并相应有门楼的设置。
由灵星门、端礼门、承运门、圆殿、存心殿、广智门、北过门、北外门所构成的南北轴线,及由东外门、东过门、体仁门、承运门、遵义门、西过门、西外门所构成的东西轴线均十分明显。承运门与砖城南门端礼门之间(即今新城广场址)、端礼门与萧墙灵星门之间、灵星门与西安城东大街之间各有一广场。三个广场纵向次第排列,强化了南北中轴线的作用。
秦王府祭祀区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南端两侧,众多礼祀建筑分布其中。包括端礼门前的“忠孝贤德著闻坊”;砖城外西南隅的山川坛、社稷坛;端礼门外西南的旗纛庙;灵星门内东北的秦祖庙;后宫左侧的宗庙等。除宗庙在砖城内北部之外,其余均在萧墙与砖城之间的南部,即一进入秦王府城就可首先感受到庄严的王府氛围。用以祷祝国泰民安、皇权永固的“山川”、“社稷”二坛东西相邻,位于砖城之“右”,用以祭祀朱氏先祖的“秦祖庙”则位于砖城之“左”,这种格局无疑受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中“左祖右社”原则的影响,符合“王国宫垣内,左宗庙,右社稷”的规定。
秦王府宫殿区按“前朝后寝”布设。砖城之内为秦王府城的主体——宫殿区,由政务区和寝宫区组成,自南而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布设处理政务的承运殿、王宫、存心殿、圆殿和供秦王日常休息所用的前寝殿、后寝殿。承运殿在承运门正北,南向,九间,高九丈九尺九寸。承运殿作为秦王府城中正殿,面南背北,高阔皆依据最高等级的宗室宫殿尺寸营建,可称当时西安城中最庄严宏伟的建筑。
秦王府官署区与护卫区位于萧墙与砖城之间的广阔区域,这里布设着秦王府下设的典簿厅、纪善所、良医所、典善所、审理所、奉祀所、典宝所、工正所和典仪所等众多官署机构,以随时听候秦王差遣,为其日常生活服务。在官署之外,相应部门辖属人员一般也居住在这一区域,因而这一地区既是官署政务区,同时也是服务人员的生活区。
环境营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从第一世秦王朱樉起,历代秦王不仅注重维修殿宇宫室,而且大力营造府城中的环境。秦王府城成为当时西安城中布局构景最具匠心、景观层次最为丰富的一座王家园林,有“府城外内,水陆草木之花甚多”的赞誉。
秦王府“砖城”东部书堂附近为秦王及其子弟读书之所,园林意境高雅清幽。明嘉靖年间陕西左布政使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即载这里有“台池鱼鸟之盛”。这一园林区凿有两处池塘,其中一处栽满白色莲花。池塘中均蓄养金色鲤鱼,在池岸上击梆作响时,金鱼就会跃出水面,争抢鱼食。池塘后垒土石为山,附近建有十余座亭台楼阁,设有几岸座椅,陈列着各种珍稀舆图、古籍和珍宝古董,与优美风景相得益彰。一到春天,这里海棠舒红,梨花吐白,嫩蕊芳菲,老桧青翠,其中的“千条柏”,一本千枝,团栾丛郁,尤为可爱。秦府园林中池塘的构景之功十分突出,池中鱼莲动静相映,池畔假山亭阁倒映水中,四周花树团簇,品类奇异。成化年间秦简王朱诚泳写诗赞云:“假山虽假有真趣,云影倒蘸涵天光。”秦府虽处城中,但虽假亦真的山水风光却尽得自然之趣。书堂周围还广植竹林,“有洞庭九嶷之趣”。竹林中兴建有“宾竹轩”,取意清幽,充分体现了园主的个人情趣与生活品位。
秦王府后花园规模较大,花草树木种类繁多,园中各色牡丹竞吐嫩蕊,广达数亩,红紫粉白,国色相间,天香袭人。牡丹园中还蓄养着孔雀、仙鹤等珍禽,时翔时栖,鸣叫不已。这样声色兼备的园林颇有汉唐帝王苑囿的流风余韵。秦府园林在四季轮替中的景观均有可观之处,春天的万紫千红、夏天的绿荫覆地、秋天的红叶黄菊、冬天的红梅傲雪,无不引人入胜。
秦王府城护城河也以水面广阔成为历世秦王着力营造的大规模园林化区域。成化年间秦简王朱诚泳营造尤多,引龙首渠、通济渠水入城河中,形成深三丈、宽五丈、周长超过五里的水面。城河中种植莲花,建造亭台阁榭,夏季莲花盛开,花香袭人,实为西安宗室与上层官僚消凉纳暑的佳地。秦简王朱诚泳称波光潋滟的护城河、各色莲花盛开的景象“端可与西湖较胜负”,不愧于“红者惟红白者白,宫城十里飘清香”的赞誉。
秦王府园林营建规模之大,也可从所用动植物及建筑材料的广泛来源看出。不仅孔雀、仙鹤来自南方,园中花草也是“钱刀不惜走天涯,殷勤远致江南花”而得来。累叠假山的石头来自泰山、华山,千竿翠竹移自渭川。同时秦王还着力于园林花卉的栽培,明人徐应秋在《玉芝堂谈荟》中就载,秦王曾向宾客展示举世罕见的黄色牡丹,宾客花费大价钱购买了两株带回栽种,但来年开的却是白花,最后方知秦王的秘诀在于用黄栀水来浇灌牡丹,才能开出黄色牡丹。
历史演变
从王城到校场、红城、新城
秦王府城不仅在明代左右着城市格局和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在此后的清代、民国迄至今天,都在城区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末李自成攻陷西安后,遂占据秦王府城,建立了大顺政权。明秦王府城成了大顺政权的王宫。
清顺治初年,西安城内东北隅兴建八旗驻防城,拆毁了秦府外城萧墙,将内城砖城改建为“八旗校场”,作为满蒙八旗军队训练的场所。
雍正元年(1723年)西安都城隍庙毁于火灾,担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用拆除了明秦王府的木料砖石对城隍庙进行了重修,并将秦王府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铸造的一对铜狮子移至都城隍庙前,后移至今碑林博物馆。
清末民初,秦府城旧址被称为“王城”或“皇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八旗校场毁于战火,满城也被拆除。民国时,秦府旧址作为陕西省政府驻地,几度易名。
1921年冯玉祥主持陕西军政时,每天亲率士兵赴西关梢门外拆运南营房破房材料,重建新城,恢复旧观。1926年于右任与冯玉祥一同从苏联回国,解除了军阀刘镇华对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的围困,于右任以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的名义进驻西安,主持陕西军政。1927年1月9日,根据于右任的提议,联军总司令部开会决议将西安“皇城”改名为“红城”,以示革命。
1927年6月石敬亭主持陕政时,根据《大学》中“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取革故鼎新之义,将“红城”改名为“新城”。1983年6月拆除秦王府北门时,发现了一通1927年1月刻石、陕西省政府主席石敬亭撰文、省政治顾问宋伯鲁书写的《陕西新城记》碑,就记述了这一改名过程。在改换城名的同时,当时还将新城四门重新命名:西曰“前进”,东曰“奋斗”,南曰“努力”,北曰“自新”。这一年,新城东、西、南三面的大街又分别起名为东新街、西新街和南新街,这些街名至今沿用。
1936年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和杨虎城以新城为指挥中枢,并拘留蒋介石于新城黄楼。解放后,新城先后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军政委员会和西北行政委员会驻地。
1949年新中国后,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并开辟新城广场
坍塌事故
2020年8月8日,位于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广场西侧的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南墙西段修复保护砌体约20米突然坍塌。很快,公安、消防及政府相关部门等赶到现场,将事发路段封闭。事故致4车受损4人擦伤。据专家介绍,坍塌部分为原城墙遗址新筑保护性土体和东北侧外包砖砌体,未伤及原明代城墙夯土,西安城墙坍塌系连续暴雨所致,修复难度不大。
文物保护
1982年9月中旬,在西安市新城西南部,新城剧场正北少年宫工地发现了许多明代秦王府遗迹遗物,如瓷器、铜钱等。
1995年3月~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明代秦王府北门残存墩台进行了考古调查,对秦王府内城城墙的夯筑技术、城砖规格等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在陕西省政府东西两侧的皇城东路、皇城西路,以及新城广场南侧,秦王府内城“砖城”的部分城墙进行了贴砖修复保护!透过这些遗留的墙体,若放任思绪纷飞,昔日“宫城十里”的雄姿也许就会显现在你的脑海里。
2003年,明秦王府城墙遗址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2 14:11
目录
概述
明秦王府的兴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