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顾绣因源于明代
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顾名世曾筑园于今九亩地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园(今露香园路,即为纪念此园得名)故世称其家刺绣,为“
露香园顾绣”或“
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
露香园绣”、“顾绣”。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
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
艺术修养较高,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他的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其擅长刺绣。她们从事刺绣的目的不仅于实用而是视作上层妇女的修养和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
顾绣名手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迟于缪氏的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
韩希孟(又名韩媛)。顾名世次孙媳韩希
孟善画绣顾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
据明代崇祯年间《
松江县志韩希孟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这些作品已达到让人分辨不出是绣还是画的意境。明代
松江画派代表人物
董其昌顾绣在
韩希孟之后,顾氏
家道中落,逐渐倚赖女眷刺绣维持生计,并广招女工,从此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向商品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得缪、韩之亲授,并将技艺传承下去。据清代
嘉庆年间《
松江府志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
顾绣丁佩但是,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普及,难以为继。清末,顾绣逐趋湮没,以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被吸收顾绣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松江工艺品厂响应周恩来同志关于挖掘发展中国传统
工艺美术品的指示,于1972年底开始筹备恢复顾绣艺术。聘请二、三十年代在
松筠女子学校学过顾绣技艺的
戴明教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江工艺厂成立顾绣组,才恢复对顾绣的研究、授艺与生产。以后,松江工艺品厂正式成立
顾绣车间组织生产。松江顾绣艺人不断创作出一批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顾绣新作。松江顾绣有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
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如在《群仙祝寿图轴》中,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
这种精巧的明绣采用的种种彩绣线,是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