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时钧(1912年12月13日—2005年9月1日),江苏常熟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人物生平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2月13日,时钧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莫城镇(现为莫城管理区)一个读书人家。父亲应试未中,寄希望于子女,要求子女认真读书,成为有学识的人。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时钧入本乡小学读书,1924年小学毕业,跳级考进孝友中学初中二年级。
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小学毕业,跳级考进常熟县孝友初级中学二年级,1926年毕业。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时钧初中毕业后随其大哥去苏州读高中,大哥在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时钧入该校附中。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并入中央大学,其附中并入苏州中学高中部,分文理两班,时钧在理科班。时钧也爱好文学,曾被《吴县日报》聘为业余编辑。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他高中毕业,被保送入东吴大学。
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改考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同时被两校录取,时钧选择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在清华4年,所学课程除两门之外,均为“优”或“优+”。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时钧大学毕业,随即报考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被录取。发榜时规定学习造纸工程,先在国内实习1年,后由导师指定进美国当时唯一设有造纸专业的缅因大学深造。
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8月赴美,在缅因大学攻读两学期,于1936年5月获造纸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的造纸专业杂志上。随后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时钧婉言谢绝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怀德曼(Whitman)教授的盛情挽留,回到祖国。6月抵达汉口,经清华同学推荐,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化学兵队任教官。不久,日军进攻武汉,时钧由长沙长途跋涉,经湘西、贵州。
1942年初夏,时钧到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讲的第一课就是化工原理课程。学生们见这位教师年轻,课又讲得非常好,就给时钧“Baby Professor”(娃娃教授)的美誉。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8月,时钧回到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系主任。同时,兼任重庆大学化工系教授和系主任。
1952年,新中国高等院校调整,时钧任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同时受命创建中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
1952年,新中国调整高等院校,时钧任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并受命创建中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1956年春,时钧作为科学技术专家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订工作,和严东生等共同负责制订硅酸盐组的课题。
1956年秋与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联名上书高教部,建议在化工系设立化学工程专业。
1957年初,高教部同意试办。同年4月底,高教部在北京召集有关会议,制订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时钧任组长,筹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批化学工程专业。暑假,天津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开始招生。同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做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
1972年,起进行膜分离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
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4篇论文(均未署名)。
1979年起,时钧着手重建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担负起系主任的繁重任务。在他的主持带领下,建成化学工程博士点,并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学工程研究所。
1979—1985年 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
1985年,南京化工大学化工系教授、名誉系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8年,他又主持完成了《化学工程手册》新版以及《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的编撰工作。
2001年2月16日下午,在90岁高龄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2005年9月1日,时钧因病去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做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膜分离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
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
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乳—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
人才培养
1939年2月,到达重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执教生涯。年仅27岁的时钧,先后受聘在中央工专、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兵工大学及动力油料厂研究生班任教,主讲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工业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经济等多门课程。时钧执教60多年,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6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了70多名硕士、博士。院士:陈家镛梁晓天闵恩泽陆婉珍胡宏纹张存浩朱起鹤陆钟武时铭显陈懿唐明述曹湘洪江东亮徐德龙欧阳平凯徐南平
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1:Shi Jun,Chen M ,Permeability of Ammonia,Hydrogen,Nitrogen and Their Mixtures Trough Fluoropolymer Membran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Processes,Tokyo,Japan,1987:502.
2:Shi Jun,Zhuang Zhenwan,Multiple Membrane Separation System,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es Main Lecture,Torun,Poland,1989:33.
3: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Ⅰ)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
4: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
5:Li Jianmin,Wang Shaokun,Shi Jun,Model of Elution on a Plateau Method,Chromatographic Science,1989,27(10):596.
6:Li Jianmin,Wang Shaokun,Shi Jun,Flexibility,Multiplicity and Symmetry of Wilson Parameters and Vapor-Liquid-Equilibrium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0,45(1):199.
7:Feng X ,Wang S K ,Shi Jun,Measurement of the Adduction Constant by Gas-Liquid 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
8:Zhuang Zhenwan,Shi Jun,General Mathematical Models of Membrane Permeation,Proceedings of the 1990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Processes Chicago,USA 1990,Vol-Ⅱ:1361.
9:Xu Nanping,Yao Jianmin,Wang Yanru,Shi Jun,Vapor Liquid Equilibria of Five Binary Systems Containing R-22,Fluid Phase Equilibria,1991,69:261~270.
10:时钧、徐南平,无机膜与无机膜催化反应,化学进展,1995,3。
11:徐南平、时钧,无机膜的发展现状与启示,化工学报,1998,49:58-63。
12:吕效平、王延儒、时钧,固体颗粒对强化传递性后的多相气升式反应器流体力学影响,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9,21(6)。
13:廖传华、徐南平、时钧,面向过程的钲钛矿型致密膜透氧装置,石油化工设备,2003,32(02)。
14:苍强、徐南平、时钧,铝硅酸溶液中NaA型沸石分子筛膜合成规律的研究,硅酸盐通报,2002,21(1)。
15:廖传华、徐南平、时钧,钙钛矿型致密膜高温透氧过程的工艺模拟,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3,2。
获奖记录
社会任职
时钧曾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1938—1939年,任重庆国民政府军政部学兵队教官。
1944—1948年,任重庆大学化工系主任。
1946—1949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系主任。
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主任。
1952—1958年,任南京工学院化工系主任。
1957年春,时钧被国家科委委任为硅酸盐组副组长。
1979—1985年,任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
人物评价
时先生爱护学生,支持学生走学科、产业互动发展之路,其乐观豁达、仁者爱人的高尚人格一直影响着后人。(徐南平院士评)
时先生对全国化工高等教育的卓越贡献、对学校的辛勤耕耘和扶植后学、甘为人梯的高风亮节留给南工大宝贵的精神财富。(欧阳平凯院士评)
纪念时钧院士,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达到对祖国、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的思想境界,就是要淡迫名利,彰显甘为人梯、扶植后学的高风亮节。(南京工业大学校党委书记王德明评)
学习时老的伟岸人格、高尚情操,并传承发扬时老潜心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要学习时老永不懈怠、永不气馁、永不言败、永不折腾的精神。(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评)
后世纪念
2015年9月1日上午,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在科技创新大楼C501会议室隆重举行学习传承时钧精神座谈会。
2014年4月20日,南京工业大学第五届“时钧班”化工1004和“时钧班创建班级”化工1202的学生代表前往我校时钧园开展了“缅怀大师风范 传承时钧精神”的活动。
2012年12月13日南京工业大学举行纪念时钧院士诞辰100周年活动。
参考资料
时钧.九三学社.
时钧.中国科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9:3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