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是由
谢铁骊执导,谢铁骊、柔石编剧,
孙道临、
谢芳、
上官云珠主演的爱情电影,于1963年7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剧情介绍
1926年前后,为追寻革命真理而苦闷彷徨的知识青年肖涧秋(
孙道临饰),应好友小学校长陶慕侃(高博饰)邀请,来到江南小镇芙蓉镇教书。肖涧秋了解到自己的老同学李志豪牺牲在战场上,留下寡妻文嫂(
上官云珠饰)和一双儿女,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不仅在经济上资助,还帮助她的小女儿上了学。同时,肖涧秋也认识了陶慕侃的妹妹陶岚(
谢芳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意,也引起小镇的富家子弟、一直追求陶岚的钱正兴的嫉恨。肖涧秋帮助文嫂的行为引起了镇上的流言蜚语,肖涧秋气愤至极。后来,文嫂的儿子因病去世,使她失去了生存的欲望。出于对极度悲痛和无所依托的文嫂的同情,肖涧秋为了帮助她,决定娶她为妻,而放弃他与陶岚的爱情。然而,这件事招来了非议和攻击,文嫂因此而自杀,肖涧秋也很受刺激,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应该怎么办。最后,他抱着“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信心,毅然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陶岚深受感染也追他而去。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剧本创作
该片是根据
柔石创作的中篇小说《
二月》改编,在创作初期得到夏衍的支持与帮助,夏衍亲自划剧本修改一百多处,并将片名政定为《早春二月》。
场地取景
该片的第一场戏是在苏州大运河上开拍的。该片中肖涧秋跟同学打篮球的球场所在的学校就在草桥小学。最后陶岚决定去找肖涧秋,一路飞奔的镜头则是在“丝绸之府”吴江盛泽拍摄的。1963年10月该片制作完成。
幕后花絮
配乐
影片借《徘徊曲》在不同场景多角度、多层面“变奏”,展现主人公理想与现实交织中的复杂情感。以103分钟场景为例,通过弦乐、木管、竖琴的管弦乐配器变化,将主人公压抑愤郁情绪宣泄而出。影片还穿插《送别》《月明之夜》《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作品。
相关公司
宣传发行
上映信息
影片特色
主题寓意
影片对原作主题基调进行了改动,淡化了消极低沉情绪,如改钢琴曲、变小说结尾。虽增加情节且对萧涧秋形象有“拔高”,但仍做到对原著“四个尊重”。影片通过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经历,展现其从厌倦城市、试图有所作为,到受流言中伤、救助与教育理想破灭,最终离开的过程,呈现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挣扎。
叙事手法
影片采用“多场景组合”的影像叙事方式,把情节发展与主要人物思想情感的演变过程融合起来,致力于揭示主人公在时代风雨中的心路历程。以此为主线,影片打破情节叙事模式,把一个个蕴含着主人公心理情感的场景和镜头段落直接加以组合联结,在不同场景的组合中,推进人物思想情感的演变。这种叙事方式,既能有力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影片叙事富有强烈的情感张力,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视觉风格
画面构图
影片注重人物与环境氛围相联,通过人与物映衬、情与景交融观照人物内心,如萧涧秋在船舱、初到芙蓉镇及 “梅林漫步” 等场景的镜头构图,烘托其内心感受。
空镜头运用
该片利用空镜头的象征写意性外化人物内心,如江水冲击孤舟、春暖花开等空镜头,既符合时空逻辑,又起到移情作用,兼具心理刻画与写意抒情格调。
近景特写镜头
影片多用近景或特写镜头,通过人物表情神态、动作细节传达心理情感,如 “梅林漫步” 等场景的对话镜头及细节特写,有力刻画人物心理。这种镜头语言的成功探索,是导演谢铁骊的自觉追求,受苏联电影及水华导演影响。
获奖记录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该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旧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之下的无能为力,也表达出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腾讯网》评)
该片画面隽永诗意,有浓烈的东方气质,镜语极其讲究、丰富、成熟。更可贵的是,该片还呈现出了一代无父状态下的知识分子的彷徨。(《东方早报》评)
该片含蓄的韵味,精练的镜头以及丰富的细节描写如“肖涧秋”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次过桥,都各有不同的具体规定情境,令观众如痴如醉。主演孙道临塑造的“肖涧秋”形象气质逼真、性格鲜明,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他表演艺术生涯的代表作;谢芳饰演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陶岚”的角色生动真实,她将女主人公执著任性、桀骜不驯、热烈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又细致入微地揭示出“陶岚”善良真诚、富于同情心以及对爱情的甜蜜渴望,突破了她以往的表演。(《新浪网》评)
相关事件
影片修复
2023年6月10日,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片展映“4k修复”单元,在上海大剧院全球首映了孙道临主演的全新4k修复经典影片《早春二月》,黄建新导演和演员倪妮作为嘉宾出席了首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