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尔曼尼库斯
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之子
日尔曼尼库斯,全名日尔曼尼库斯·尤利乌斯·凯撒(Germanicus Julius Caesar),即小日尔曼尼库斯(公元前16/15年5月24日至公元19年10月10日)。在其被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任皇帝提比略收养前,又被称作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
简介
小日尔曼尼库斯是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一位王室成员,也是罗马帝国皇帝卡利古拉之父,生前颇受群众爱戴,他的名字日尔曼尼库斯来自他的父亲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以纪念其父在日耳曼尼亚的军功。他和其他王室成员的关系是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养孙和大侄子,提比略的养子和侄子,克劳狄一世的兄弟,尼禄的外祖父。值得一提的是,小日耳曼尼库斯的父亲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并非著名的暴君尼禄,而是一位功勋卓著将军,是提比略的同胞弟弟,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养子,通称大德鲁苏斯。
日耳曼尼库斯在军事上的处子秀是在伊利里亚战争上,他与叔叔提比略一同出现于战场上。不过他年纪太轻,在战役中首要任务是观察学习,因此提比略一直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指导,把他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来栽培。不过日耳曼尼库斯在尝试自己独立带兵时取得了很不错的战绩,曾经独自拿下达尔马提亚地区的三个堡垒,大大推进了战局,充分体现出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无限潜力。
伊利里亚2年的锻炼让日耳曼尼库斯改变了不少,此前他只是一个克劳狄家族舞文弄墨、热爱文学诗歌的少年,这时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指挥千军万马的年轻将领。伊利里亚战场上的雏鹰如今要承担起更大的战争使命。公元9年,就在日耳曼尼库斯从伊利里亚凯旋归来没多久,条顿森林惨败的噩耗传来,奥古斯都立刻启用日耳曼尼库斯北上莱茵河防线防止事态恶化。日耳曼尼库斯的任务是加强莱茵河防线的警戒,修筑更多的瞭望塔、堡垒、军营和物资储备仓库,同时防止任何日耳曼人跨河入侵高卢的举动。他圆满完成了任务,不仅全面强化了罗马在这一地区的防御力量,而且对蠢蠢欲动的日耳曼人形成强大威慑,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鉴于这个小伙子出色的表现和无限的潜力,奥古斯都本人对他青眼有加。日耳曼尼库斯于公元12年荣获执政官之位,当时年仅27岁的他成为了罗马历史上最年轻的执政官。尽管在帝国时代,这些共和国遗存下来的官职头衔已经没有具体的实际作用,但是这依旧是一种荣誉阶梯制度,用于奖励那些为帝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
按照惯例,执政官一年期卸任之后要到行省履历公职。日耳曼尼库斯随即被指派为北高卢行省与低地日耳曼行省总督。这三个行省开化程度低,又处于莱茵河战区前线地带,战事较为频繁。能够到这里担任总督的人必须拥有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相关经验,没有谁能比年轻的日耳曼尼库斯更加合适的人选。他的任务不光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日耳曼人入侵,还要加强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区域经济和维持社会稳定。
公元14年盛夏,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奥古斯都溘然长逝,得益于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生前所设立的良好的政治秩序,传位过程平稳顺利,他的养子提比略荣登奥古斯都之位,并得到了元老院、军队和罗马城公民的一致同意。提比略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二代皇帝,他在即位初始就开始物色自己百年之后的接班人,跟随自己多年、拥有多项战功的外甥日耳曼尼库斯就成为了不二人选。
不过日耳曼尼库斯平易近人的性格、甘愿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品质和与大部分士兵相近的年龄让他在军中广受欢迎,为了打消提比略皇帝的猜忌,他主动提出前去莱茵河战区督导前线战事。然而抵达前线军营时,他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士兵们见到他之后喜不自胜,纷纷向他抱怨吐槽,他们对薪金的发放和百夫长军官异常残酷的训练早就颇为不满,他们还想着借帝位更换之际提出更高的要价,而且他们对现任皇帝提比略没有像日耳曼尼库斯那样熟悉和有好感,因此士兵们决定发起兵变拥立日耳曼尼库斯为皇帝,他们欢呼着高喊日耳曼尼库斯的名字,要求他立刻称帝。
看到士兵们的此番表现,日耳曼尼库斯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他当场严厉驳斥了士兵们胆大妄为的想法。他向他们发表演讲,称尽管他一直将他们视为兄弟,但是战友们的表现令他十分失望,他宁愿自杀也坚决不能做出如此耻辱的事情,他号召所有士兵们团结一致,在他的领导下继续为提比略皇帝和帝国而战,因为日耳曼人的隐患依旧未能解决,罗马人如果不能在外敌面前统一战线,那后果将会是十分可怕的。
仅仅一席讲话,日耳曼尼库斯就将兵变扑灭了,他对帝国的忠诚可见一斑。
再次负责日耳曼战场之后,日尔曼尼库斯继承德鲁苏斯的战略,在安格里瓦尔瓦战役等会战中打败了舍鲁斯奇人的首领海尔曼。
但日尔曼尼库斯为了进攻莱茵河以北而搜刮了整个高卢地区,也导致他去世后的公元21年高卢地区爆发了高卢债务起义
日尔曼尼库斯在德鲁苏斯即大日尔曼尼库斯之后成为克劳狄乌斯家族这一分支的世袭称号,作为这个家族分支的后代克劳狄一世和尼禄也都继承该称号。在大德鲁苏斯获得这一称号时,就有预言指出日耳曼尼库斯最有希望成为新的罗马皇帝
由于大小日尔曼尼库斯的伟大功绩和共和国卫士的高尚品德,虽然二人都没有成为罗马皇帝,但是后世的罗马皇帝都以能够通过征服日耳曼的军功而获得这一称号作为最崇高的人生目标之一。
此外在很多罗马学者眼中,小日尔曼尼库斯成为罗马最后一位英雄(或者说惟一一位英雄)而受人推崇。
战史
前奏
公元9年,3个军团的罗马士兵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全军覆没。这一战不仅是帝国早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失败,也成为了罗马军团在其巅峰时刻的最大瑕疵。消息传到罗马,奥古斯都悲愤得用头撞门,大骂手下无能。至于条顿森林堡战役的主谋阿米尼乌斯,则成为了当时的日耳曼人杰与后世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英雄。
日尔曼尼库斯也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临危受命,成为日耳曼行省的前线负责人。
罗马式报复
在公元14年之前,罗马帝国暂时还没有功夫去越境修理阿米尼乌斯。位于北方前线的日耳曼行省,发生了军团爆发哗变。在这次兵变被日耳曼尼库斯平息后,罗马人才为转移矛盾,而向莱茵河对岸的日耳曼人发起了报复性进攻。
总计12000人的军团,外加26个辅助军步兵大队和8个辅助军骑兵翼组成的大军,趁着夜色向正欢庆节日的玛尔喜部落发动突袭。得手之后的罗马人,又在方圆80公里的范围内大肆烧杀抢掠。在军团归途中,罗马人还顺道将伏击的布路克提里、图邦提斯人和乌西皮提斯部落,全部击溃。算是狠狠地报复了一把日耳曼人。这些成就为日尔曼尼库斯赢得了当年的凯旋式。
第二年春天,仍不满足的日耳曼尼库斯,又掀起了第二轮攻势。这次,他和副帅分头带着8个军团和15000以上的辅助部队,进攻卡提人和切鲁西人。日耳曼尼库斯的突然袭击再次取得了大胜,俘虏和残杀了大量卡提人。其部将凯奇那也一举击溃了切鲁西人和来援的玛尔喜人。
日耳曼尼库斯之所以实施如此残酷无情的军事行动,是出于两点战略考虑。首先,向日耳曼人展示罗马人强大的武装力量并报复7年前的条顿森林血仇。多年前的条顿森林惨败归因于切鲁西部落首领阿米尼乌斯的突然背叛,这些表面上恭顺的日耳曼人居然如此的两面三刀,这一惨痛的教训告诉日耳曼尼库斯,日耳曼人绝对不能信任。痛恨于此的他决心要让日耳曼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不能好好地给这些蛮族上一课,他们就会愈发地肆无忌惮,罗马帝国的威权与颜面将扫地殆尽。
其次,必须要揪出元凶阿米尼乌斯,办法就是尽可能实施破坏,把对手给引出来决战。日耳曼尼库斯知道狡诈的阿米尼乌斯正在想方设法避免与罗马军团实施会战,但是对策也不是没有,罗马军团可以毁灭阿米尼乌斯的盟友卡蒂人和马尔西人,让阿米尼乌斯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连自己的盟友都不能拯救,阿米尼乌斯的日耳曼盟主地位自然也保不住。
在两次报复性的攻势后,罗马人带着战利品安全返回了营地。不久,日耳曼尼库斯接到了塞盖司特斯的求援信。为了争取盟友并分化敌人,日耳曼尼库斯率军救出了被围困的塞盖司特斯。
这一重磅消息让阿米尼乌斯再也按捺不住。他游走在各日耳曼部落之间,迅速组织起了一个庞大的反罗马同盟。
先发制人
为了不让敌人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日耳曼尼库斯决定先发制人。他首先命令副帅凯奇那率领4个军团通过布路克提里人的地区,又命令部将佩多率全部骑兵沿着弗里喜人的边境前进。而他本人则率4个军团,乘船穿过湖区。三路大军对大日耳曼地区发动三叉戟钳形攻势,对莱茵河到威悉河之间地区的日耳曼部落实施扫荡,严重削弱这一地区部落的有生力量,避免他们向阿米尼乌斯提供大量的兵力,最终在埃姆斯河会师。这一攻势取得了预期成效,防止了布鲁克塔里和安格里瓦里两支部落投靠阿米尼乌斯。
会师后的罗马军队,开始探查人迹罕至的林中小道。在这过程中,他们发现并安葬了条顿堡战败时的同胞尸骨。接着在遍处是水的沼泽地和不坚实的地面上,罗马人架桥铺路,以便顺利追击敌人。很快,他们追上了已退入平原的阿米尼乌斯。辅助骑兵和步兵立刻向敌人发起了进攻。不料阿尔米尼乌斯让自己的队伍靠拢在一起,缓缓退入布置有伏兵的森林。罗马人的追击部队自然被伏兵击溃。
就在这时,日耳曼尼库斯率领军团及时赶到,布开阵线将敌人赶了回去。虽然双方打成平手,但庞大的军队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压力。作战的季节也快过去,于是罗马人决定撤军。
罗马人的撤军却给了日耳曼人以信心。但想要继续突袭的他们,难以追上罗马骑兵和乘船的步兵。于是阿米尼乌斯选择了抄近路堵截穿越森林的凯奇那所部。
凯奇那部队所走的地方,路况复杂。除了一条长堤外,周围布满了沼泽、河流和森林。日耳曼人还毁坏了堤路,妨碍罗马人战斗或者逃走。但面对如此危局凯奇那并未慌张,他有条不紊地安排一部分士兵修补堤路,另一部分士兵抵御敌人的进攻。日耳曼人则以小规模战斗、两翼包抄以及正面进攻的的多种方式,强攻正在修路的士兵。由于地形不利于重装的士兵作战,而轻装的日耳曼人反而熟悉地形,所以罗马人逐渐支持不住。所幸夜幕降临,罗马人才得以避免溃败的命运。
为了保持地形优势,日耳曼人又将河水引入平原浸泡河堤,让罗马人辛苦修补的河堤被泡坏。既然河堤修补不成,罗马人只得另寻他途。经验丰富的凯奇那判断,必须将敌人挡在森林里才能有机会撤退。于是他在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上布阵,将第21军团被布置在左翼,第5军团在右翼。第1军团充当先锋,而第20军团负责断后。
阵势布置完毕后,双方展开了决战。由于地面泥泞,不易作战,两翼的军团被迫放弃了原来的阵地。日耳曼人顺势包围了剩下的罗马人,弄得包围圈内的士兵乱作一团,辎重也陷入泥沼动弹不得。罗马人只得奋力突围,所幸日耳曼人光顾着抢夺辎重而没有尽力追杀。
到了夜晚降临,罗马人突围至一块干地上。为了避免被敌人继续追杀,士兵们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勉强修筑起了临时工事。经过一夜的休整,日耳曼人认为落败的罗马人已不足为惧,而堡垒上较少的守卫者也显示了他们的防备薄弱。于是,大部分蛮族勇士决定强攻罗马人的营地。
天亮后,日耳曼人填平壕沟,攀爬堡垒。不料罗马人的防备松懈只不过是吸引敌人强攻的假象。当敌人爬上堡垒,营地内号角响起,反击立刻开始。由于营地所在不是沼泽,更有工事掩护,是罗马人熟悉的作战环境。所以日耳曼人被毫无悬念地击溃。罗马人则追杀到黄昏时才返回营地。最终,凯奇那所部安全返回。
当然,总体而言,这一次交锋,是罗马战败,凯奇所部的反击,只是在溃败中的小反扑而已。
与此同时,乘船返程的第2军团和第14军团也遭遇潮汐的袭击,损失惨重。罗马人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但日耳曼尼库斯并没有放弃进攻计划,他立刻从意大利、高卢和西班牙诸行省中尽力补充物资和人员。得益于罗马帝国的强大实力,损失被迅速弥补,双方决战一触即发。
林间的激战
公元16年,日耳曼尼库斯总结以往的经验,决定从海上走水路发起进攻。于是他在高卢行省征招了1000艘大小船只。
他们先是进攻了卡提人,并镇压了安格里瓦利人的叛变,随后与切鲁西人隔着威悉河对峙起来。
第二天,日耳曼军在河边摆开阵势,罗马人为了让军团士兵便于修筑桥梁渡河进攻,便安排骑兵从多个地点发动攻击。其中同出日耳曼系的巴塔维人,在水流最湍急的地方渡河。切鲁西人佯装撤退,将他们吸引到四面有森林的空地上。等到巴塔维人进入伏击圈,埋伏在森林中的步兵就一拥而上,将他们包围。巴塔维人只能离开马背,组成圆阵坚决抵抗,但还是不敌对手的攻势而败退。
这场伏击战斗打得激烈无比。巴塔维人的领袖卡利奥瓦尔达,连同许多贵族阵亡。幸亏得到其他罗马骑兵的支援才得以保全。
但巴塔维人的受挫,并没有阻止其他罗马分队。完成渡河后,他们迅速修筑营地准备作战。日耳曼人见此情况,决定趁着夜色袭击罗马人的营地。但由于逃兵泄露了消息,日耳曼人的计划失败了。
第二天,双方在伊狄西亚维索平原摆开阵势决战。这个平原不规则地蜿蜒在威悉河与一些小山之间,后面是一片森林,树枝高耸入云。日耳曼人的战线便布置森林边缘地带,其中切鲁西人驻扎在那些山头,准备在罗马人进攻的时候从居高临下的发动冲击。
日耳曼尼库斯将高卢和日耳曼辅助部队安排在第一线,利用他们吸收日耳曼人的狂暴冲锋所带来的伤害。将弓箭手安排在第二线,用远程抛射火力削弱日耳曼人。将全军最精锐的罗马重装步兵军团安置在第三线,其中还有两支从罗马调来的禁卫军团,他们将会是能否击溃敌军的关键。巴塔维骑兵布置在两翼,他们是最优秀的骑兵部队。此外还安排了预备队用于战场应急。
面对日耳曼人布置,罗马军团以高度警觉的行军队列向前推进。战斗开始后,日耳曼尼库斯便下令他的精锐骑兵从侧翼袭击敌人,又下令其余骑兵绕到敌人后方伺机发动攻击。就在一切布置妥当之时,忽然有八只鹰在空中掠过,飞向林间空地。日耳曼尼库斯见此吉兆大声呼喊:“前进!跟着这些罗马的鸟,它们是军团的保护神!”
于是,整队完毕的罗马步兵发动了强攻。
阿米尼乌斯的打法简单粗暴,日耳曼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们的狂野冲锋能够对敌军造成巨大伤亡,这是日耳曼人屡试不爽的战术。他们的可怕的冲锋果然给罗马人的第一线造成了惨重伤亡,甚至直接冲到了罗马人的第二线。日耳曼尼库斯迅速让弓箭手部队后撤,并让四个罗马军团大队发起反冲锋顶上。
罗马军团在接阵前将重标枪尽数投出,这种穿透力强的远程武器给日耳曼人造成了明显的削弱,随后短兵相接。在罗马人的纪律和有效的战术面前,大量的日耳曼武士如稻草一般纷纷倒下,罗马军团的高效率杀伤让任何蛮族的正面对决都无计可施。
步骑兵配合的四面夹击之下,日耳曼人被整体包围,占据山头的切鲁西人也被赶下了山。乱军之中,阿米尼乌斯仍在做困兽之斗,他骑着坐骑横冲直撞,企图突破辅助弓箭手部队的阵线。但这一企图,被由莱提亚人、文得里奇人和高卢人组成的辅助步兵大队阻拦。最终,在强强对决的正面鏖战中,日耳曼人被击溃。
在得知了这次惨败后,那些打算移居到易北河对岸的日耳曼人们愤怒而痛苦。他们拿起武器,四散袭击罗马人,造成了一些混乱。但在罗马人的职业化军队反击下,这种战术失去了效果。于是双方决定通过会战一决雌雄。
日耳曼人将战场选在了一个被河流和森林夹在中间的阵地上。这里的中心是一块狭窄的平原,地面上到处是水。森林也被深深的沼泽地包围着,只有一面是例外。但安格里瓦利人早就在那里修筑了一道很宽的土堤驻守。与此同时日耳曼人将骑兵埋伏在丛林之中。
阿米尼乌斯的目的是吸引罗马人前来进攻他的土堤,借助防御工事加强自己的防御力,然后让埋伏的部队偷袭罗马人的后翼。
又一次,敌人的埋伏被日耳曼尼库斯的发现。在知道了敌人的计划后,他打算将计就计,将骑兵布置在平原待命。接着把步兵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平地向森林方向行进,另一部分则在日耳曼尼库斯的带领下进攻土堤。
被分配在平地上的那部分军队,不费什么气力便攻入了森林。埋伏在森林的日耳曼骑兵,准备从后突袭,但留在平原的罗马骑兵也趁机袭击日耳曼骑兵的后背。双方展开了激烈厮杀。奉命攻打土堤的罗马步兵,也遭到从土堤守军的激烈反击,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
然而攻打土堤的四支罗马重装军团大队主要进攻土堤远离日耳曼人主力的方向,吸引敌人的注意力,阿米尼乌斯见状加大兵力投入,企图将罗马人打回去。这就导致了日耳曼人靠近土堤的一翼遭到削弱。
为了扭转不利局势,日耳曼尼库斯让军团的士兵稍稍后撤,然后下令弓手和弩炮手射击敌人。日耳曼人因火力不足而死伤惨重。日耳曼尼库斯则率领最精锐的近卫军士兵攻入森林,在那里同对手的伏兵展开了白刃战,此时阿米尼乌斯的主力已经被削弱,且弱侧正好被日尔曼尼库斯以精锐部队猛冲。由于敌人的后方被一片沼泽包围,罗马人的后方则是河流和小山,这种阵势逼着双方都只有破釜沉舟。
日耳曼人战斗很顽强。但是因为挤在一块有限的战场上,难以使用长矛等武器。于是他们被使用短剑的罗马人,砍瓜切菜般击溃。为了激励士兵乘胜追击,日耳曼尼库斯摘下头盔,高声呼喊让士兵们不留俘虏。日耳曼人大势已去,被无情地杀戮。
随后,禁卫军团与罗马骑兵一起回援还在敌人土堤上奋战的罗马四支重装步兵,直接一举将敌人全部击溃。
德意志民族英雄的终曲
安格里瓦尔瓦战役以罗马人大胜告终。有记载说,在此役中,阿米尼乌斯几乎是只身逃走,他怀孕的妻子斯图内尔达被俘,当年在条顿堡森林之战中获得的三面罗马军团鹰旗也有两面被日耳曼尼库斯“收回”。
此战之后,安格里瓦利人选择向罗马人投降,包括阿米尼乌斯的岳父在内的诸多日耳曼贵族纷纷背弃他,转而支持罗马人。
但不知是不是上天嫉妒日耳曼尼库斯的胜利,罗马人在归国时再次遭遇风暴袭击。卡提人、玛尔喜人得知后起身再叛,却被迅速补充损失的罗马人无情镇压。
然而,日尔曼尼库斯虽然屡战屡胜,其实对于阿米尼乌斯的打击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削弱某些日耳曼部族反而强化了切鲁西人的优势。
而阿米尼乌斯的威望,并没有因为几次败绩就受到太大影响,因为实际上在交锋中,双方是各有胜负。而巅峰罗马军团在纪律性和组织上比日耳曼人有优势,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为了挽回战败损失的声望,公元17年,阿米尼乌斯发动了对马科曼尼人的战争,马罗博杜斯被击败,遂向罗马寻求援助,但提比略许诺的救兵却迟迟不到,各附属民族纷纷转而投靠阿米尼乌斯,一度强大的马考曼王国瞬间土崩瓦解。(也有说法说在日尔曼尼库斯进攻阿米尼乌斯时,阿米尼乌斯同时也在和马科曼尼人作战,双方打成平手)
国民无不埋怨马波德的外交决策失误,沮丧的贵族们在公元19年发动了政变,推举瓦尼乌斯为新国王,众叛亲离的马波德只得落荒逃往意大利,被提比略安置在拉文纳城软禁起来,靠着难民救济粮度过余生。
在公元19年,日尔曼尼库斯也去世,眼见着阿米尼乌斯就要笑到最后,成为日耳曼世界的霸主,罗马人的大敌。
但阿米尼乌斯的集权政策,使得散漫惯了的日耳曼人酋长们极为不满。在与日尔曼尼库斯去世的同年(另说公元21年),阿米尼乌斯被自己的亲戚刺杀,结束了传奇的一生。罗马北方前线的日耳曼边区,也暂时获得了安宁。
作品
据说他用希腊语写作喜剧,现已全部轶失。日耳曼尼库斯还用挽歌体对句写作讽刺短诗,有的用希腊文,有的用拉丁文,其中有些得以存世,包括他对阿拉图斯的希腊诗作《天文学》(Phaenomena)的拉丁译文残篇。
参考资料
Iūlius Caesar, Germānicus.Oxford Reference.
Germanicus.Oxford Reference.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16:1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