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是唐代诗人
李商隐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此诗虽然名为“无题”,但与其它无题诗风格迥异。首联写道远路险,宦海漂泊,思归之事刚放下又开始犹豫。颔联写巴蜀碧江有相引之意,黄鹤矶头亦有留待之情。颈联转到怀古,追忆张飞、王濬二人生前志大功高,死后功烈千秋。尾联感慨人生应当像张飞、王濬那样干一番事业,而不能毫无意义地活着,在怀古思乡的忧愁中虚度此生。全诗展开的空间苍茫,时间跨度久远,诗人将思乡植入怀古的景深,又将怀古拉到万里江山的大背景,使“怀古思乡”的蕴涵更加深广,写得语淡意深,神气完密,颇为凄婉。
作品原文
无题⑴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⑵。
碧江地没元相引⑶,黄鹤沙边亦少留⑷。
益德冤魂终报主⑸,阿童高义镇横秋⑹。
人生岂得长无谓⑺,怀古思乡共白头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无题:此篇原编集外诗,原题已佚,录编者署以“无题”,而内容与艺术手法与其它
无题诗迥异。
⑵忆归:思归,思乡。初罢:才罢,刚刚撤开。
夷犹:犹豫,徘徊。战国
屈原《
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
⑶地没(mò):地之尽处,指远处水波相接、烟涛微茫之处。《说文段注》:“没者,全入于水,故引申之义训‘尽’。”元相引:原牵引我的归心。元,同“原”,本来。
⑷黄鹤:黄鹤矶,一名黄鹄矶,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蛇山临江处。古代传说,有仙人
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
⑸“益德”句:意谓
张飞的冤魂终于还是报答了
刘备的知遇之恩。《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冤魂报主,当有出处,但无从稽考。
⑹阿童:西晋大将
王濬小字阿童,曾下益州灭吴。《
晋书·五行志》:“孙皓天纪中,童谣曰:‘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武帝闻之,加王濬龙骧将军。及征吴,江西众军无过者,而王濬先定秣陵。”又,《晋书·王濬传》:“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及后伐吴)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高义:行为高尚合乎仁义。镇:经常,总是。
横秋:横贯于秋气之中,犹言充塞天地之间。
⑺岂得:岂能。无谓:本指无意义,失于事宜,此言无所作为。
⑻共:指怀古、思乡而言。
白话译文
我就像万里风波中的一叶小舟,离开幕府后不禁燃起思乡之情,内心却犹豫不绝。
长江牵引我的归心随它东去,经过黄鹤矶时也可以稍作停留。
张飞的冤魂最终报答了先主,王濬高尚的品德长久地留在天地之间。
人生一世怎能碌碌无为,在怀思古人和思乡的情绪中终老此生?
创作背景
唐宣宗
大中二年(848),桂管观察使
郑亚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结束了在
桂管(今广西桂林)的幕府生涯。同年三月,李商隐沿湘江北上,于五月到达
潭州(今湖南长沙),在湖南观察使
李回的幕府作了短期逗留。随后,李商隐自水路出洞庭湖,至武昌(今湖北武汉)稍作停留,不久即溯江而上经过荆南(今湖北荆州)。李商隐本来打算即刻归家,可是宦海浮沉,一事无成,不甘就此罢休,犹豫之后决定继续向西去往夔峡(今属重庆)、巴阆(今四川阆中)一带。此诗当作于滞留荆巴之时。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即以重笔描绘出在万里波涛中有一叶轻舟漂荡无依,为全诗笼罩上了一种孤危感。一方面是实写江上泛舟的情景,另一方面又暗喻宦途风浪险恶,自身到处漂泊。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封建知识分子,其心态是达则兼济天下,扬眉吐气;而当在外困顿失意、穷途末路之时,对家庭骨肉、亲情温暖,又倍觉可贵。“万里风波一叶舟”正是在这种宦海苍茫、回归不得的心境下的喻象的外化,感慨深沉而出语自然浑成。“忆归初罢更夷犹”,才把忆归的心事丢开,又开始犹豫了。这是因为诗人受到
牛李党争的冲击,屡遭排斥,始终沉沦下僚,如今诗人落职北归,停滞中途,不知所往而感到彷徨。此时朝中牛党执政,诗人与牛党显要
令狐绹隔阂很深,不易得到援引;想去四川或湖南谋一幕职,又感觉不甚可靠。诗中蕴含的意趣,分明是进退两难、茫无所适的情态,与诗人居幕职时客中思归之作是截然不同的。
颔联紧承“忆归”,申足“夷犹”之意,并为末句的“思乡”埋下伏笔。“碧江地没元相引”,这一路水程,江水似在迎送诗人,也牵引着他的归心。“碧江”指长江,用“碧”既为江水设色,又同四句“黄鹤”相对。“黄鹤沙边亦少留”,经过黄鹤矶时,诗人忽然犹豫起来,不再向前行进了。他原地徘徊,若有所思,却无法决定是否归家。“地没”即“地尽”,指远处水天相接烟波微茫之处,引发游子眺远思归之情。这一联将矛盾的心绪抒写得曲折动人。
颈联承接第二句中的“罢”,申足暂时“罢归”之意,并引出“怀古”之意。诗人滞留荆巴,一事无成,而怀想古人在荆巴的有成之士,亦思振起。这就是诗人思乡之情如此深切而竟中途停留的深层原因。蜀国大将张飞当年在当阳长坂“据水断后,瞋目横矛”,何等英雄。虽然后来为部将所杀,但其死后冤魂不散,仍以忠义之心报效兄主。西晋大将王濬曾燃炬烧熔
孙吴的千寻铁锁,建立了不朽功勋,其行义之高更如霜气横贯秋空。诗人以“终报主”“镇横秋”颂扬了二人的大义凛然,二人虽一败一胜,一死一生,然终不愧于一生,功烈千秋。诗人引用这两位古人的故事,是表明他要像张飞那样满怀忠义,至死不移;还要像王濬那样勇于为国建功立业,施展平生抱负。
尾联是自我警策:人生不能长此碌碌无为,一下“思乡”,一下“怀古”,反而会令自己白头速老。“岂得”,反躬自问,语意强烈,充满感愤,表达诗人不愿蹉跎此生,想要追求人生理想以及建功立业的决心。末句申足前意,说明“无谓”的具体含义在“思乡”,在“怀古”,长期为这种感情所困扰,不能振作精神干一番事业。事实上,“进”与“退”的矛盾长期困扰着诗人,这就使得生命在彷徨中无谓地消磨,大好年华也在犹豫中逝去,诗中表达了不甘沉沦漂泊而又无法摆脱此种困境的愤郁。由于尾联诗意的拗折,故感慨的最大张力在“人生岂得长无谓”,而末句才显其沉着深厚。
从此诗的格调气势可见,虽然长期沦落使诗人情绪悲凉,但其情怀志向并没有被现实压垮,悲凉而不堕落,“岂得长无谓”的感慨中透露出不甘“长无谓”的心声。诗人将怀古思乡并提,重在怀古,而怀古又是与伤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这种伤今与诗人身世相联系,又远远超过个人身世,是将个人放在一个大时空中所生出的感慨悲伤。
名家点评
明代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此诗以忠君者不见亲,而托意于宫女之词也。首言人间万事,皆若风波中一叶舟耳。盖舟浮泛不定,人生亦聚散无常。是以意欲归去而不忍离乎君,故心初罢而更夷犹不决,何也?盖引去之事,必至事势不容而后为之。如至于“碧江地没”,已不能行,始可引去。若尚可留,犹当留之。如游于“黄鹤沙边”,未涉于水,亦当少留。且我心能如张飞杀身以报主,王濬尽力以忠君,但徒抱是心,不近君侧。噫!人生孰无一事扰于心哉?怀张、王之尽忠,动乡土之归思,二者交战于中,皆能令人白头,安得而不易老耶?
清代王清臣、
陆贻典《唐诗鼓吹笺注》:此诗不甚可解。细玩之,前四句是思乡,五、六句乃怀古也。首言万事如风波中之一叶,思归未得,则犹如一叶之飘泊无依耳。“碧江”句未详。“亦少留”者,或即其所谓“夷犹”也。益德、阿童,一成一败,总属风波,此亦万事中之一二事,而我为留滞所触,怀此二人,所以并思乡而鬓白如丝耳。
清代
冯浩《
玉谿生诗集笺注》:似因破帆荆江,惊魂方定,故曰“万里风波”也。不得已而又就扁舟,故曰“忆归初罢更夷犹”也。三句谓沿江之境相连。四句谓小驻桡于武昌也。曰“亦少留”者,似追忆会昌鄂岳之役,今又少留于此地。一结极凄惋,惜五、六无可晓耳。
清代
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言思归不得之恨也,必在东川幕中作。“万里风波”,岂能傅翼飞去;忆归之心,愈欲撇开,愈加萦系。观碧江之东下,既若有相引之情;羡黄鹤之自由,亦若有留待之意,所谓“夷犹”也。因思丈夫在世,亦贵自行其志耳。益德、阿童,皆巴、阆中事。冤魂报主,至死不回也;高义横秋,一往莫御也。今我于思乡之际,发此怀古之情,似属无谓,不知人生驹隙,白首如期,岂能长在世间,而乃受人牵制如此耶?
清代
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起句言万里之遥,风波之险,去来漂泊之情况,惟有舟而已。次句言忆归固客子之心,初罢亦无聊之至,夷犹中路,未免去住两难。三、四承上“夷犹”,言江流既牵引其归心,沙畔复逗留其离绪。五、六逗下“怀古”,从今日过客之无成,思往昔蜀中之豪杰。七、八则总括通首而畅明其作诗之怀抱也。
清代
吴乔《西昆发微》:益德、阿童,皆巴、阆事,恐在东川时作。此诗在外集,长孺说,信也。或义山别有闷事,亦名为《无题》耶?而《无题》之非艳诗,即此阿童、益德可据。冤魂报主,唐时稗史,必有其说,故尔用之。张、王皆是东川事,故曰“怀古”,而“岂得长无谓”,思有所建立也。
清代徐德泓、
陆鸣皋《李义山诗疏》:陆鸣皋曰:此在蜀之诗,前半思归而忆其道路。五、六句即引蜀事,言人死生俱当有所作为,故第七句紧接,而末句总结全文。沉郁之思,直逼老杜。
清代陆昆曾《
李义山诗解》:起二句,即老杜“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之意。三、四承上“风波”说来,言万里征途,既归未能,留亦不可,此我之所以犹豫其间也。下以巴、阆之事言之,言人生虽取舍万殊,要须归于有谓,如益德之率兵而死非命,阿童之先众而定秣陵,其人自足千古。而我碌碌依人,进退维谷,怀古思乡之下,焉得不速老乎?
清代
姜炳璋《选玉谿生诗补说》:首句“万里风波一叶舟”,喻一身飘泊似叶,而不能胜众口之喧呶也。“忆归初罢”,言方欲归去,而又“夷犹”不决,一似碧江之相引、沙边之少留者。何也?盖以益德之魂,终能报主,阿童之义,定可横秋,或当时用我,得有以建白也。“地没”,谓地尽也;“镇”,定也。《蜀志》未尝言飞冤魂报主,义山必有所据,盖见于他书耳。“无谓”,犹言没世无称也。末二句言人生世上,当名标竹帛,岂得长无称谓,使我怀古之心与思乡之意两相纠缠,而不觉头之尽白也!言“冤魂”,言“高义”,是被“诡薄无行”之诬,深自表白意。曰“报主”,曰“横秋”,是自信有为,值边隅多事,可以建白意。“怀古”者,怀古人而欲与争烈也。须发苍然,进取无路,一身飘零,草木同腐,此义山所以抱恨于“交亲得路昧平生”者也。
清代
纪昀《玉谿生诗说》:前四句低徊徐引,五、六斗然振起,七、八以曼声作结,绝好笔意。全篇以“更夷犹”三字生出。“怀古”“思乡”,收缴第二句,完密。
近代
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首二句言桂州府罢,更有所图。“碧江”句我之赴蜀,原望李回援引。回为府主,并非冒昧。“黄鹤”句言无如其畏谗疏我,致使小滞于荆门。“益德”二句则言古人受恩图报者甚多,如益德之冤魂,犹思“报主”;阿童之高义,尚且“横秋”。我非不欲尽忠于故主,而朝局反复,李党叠败,并一穷交而不能庇护。人生如此无谓,安能常此终古乎?此所谓“怀古思乡共白头”也。“怀古”即指益德二事。义山初心依恃赞皇,于此可见。其后向令狐屡启陈情,皆其不得已之苦心也。此篇为玉谿一生出处关键,晦其旨,故以《无题》命篇。又:益德、阿童皆用巴、阆故事,此二句亦兼阆中遇合无成而言。诗具两意:一则慨己之不能始终报恩故主;一则假古人之高义,哀怜旧交,以见今人不然也。
近代张采田《
玉谿生年谱会笺》:起曰“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言桂州府罢,尚有所待也。曰“碧江地没元相引”,言李回本同党,虽由西川左迁,未尝不可援引也。曰“黄鹤沙边亦少留”,言己与李回相遇荆州,为之少留也。中联引益德、阿童二典,虽无可征实,然以益德报主,比卫公之乃心武宗。以王濬受厄王浑,功高得谤,比李回因党祸而贬官,不负卫公之知,词意均极明显(诗中数典,皆用蜀故,以李回自西川左迁也。此以见义山隶事之精)。结则言李回既不能携赴湖南,进既不可,归又不能。人生如此,徒使我怀古思乡,安能忍而与之终古乎?又:义山后此转向牛党,屡启陈情,皆以此篇为转关。此实《集》中一字一泪之篇矣,读者不可忽视也。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有《
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