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下辖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无锡碑刻陈列馆、
程及美术馆、
张闻天旧居、
周怀民藏画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无锡城市客厅——
太湖广场中央,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钟书路100号,与
无锡市图书馆比邻而居,是一座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系由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并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民国十九年(1930年),无锡市创办了无锡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市立博物馆之一,也是无锡历史上的第一个博物馆。规模最大时曾辟有5个陈列室,分别陈列金石、雕塑、陶器、兵器、乐器、祭器、碑帖等文物,馆藏一度达2300余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无锡县历史博物馆被日本侵略军洗劫一空。
1955年1月,无锡市政府在惠山寺大同殿建立无锡市出土文物陈列馆。
1958年7月1日,无锡市博物馆成立。
1958年8月,无锡市博物馆于惠山寺大同殿开馆,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大同殿亦称大雄宝殿,是惠山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梁大同三年(前537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历经千余年历史雕琢的建筑即无锡博物院的前身“无锡市出土文物陈列馆”。
1986年3月,无锡市博物馆由锡惠公园大同殿内搬迁至无锡市河埒口惠河路71号,并正式对外开放。
1988年10月1日,无锡革命陈列馆创建,利用公园路16号玉皇殿旧址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是江苏省最早建立的地方革命史纪念馆之一。
1990年,无锡碑刻陈列馆在原无锡县学旧址基础上筹建成立,以征集、收藏、保护、陈列、研究地方碑刻、碑帖为宗旨。
1993年12月26日,无锡革命陈列馆新馆在今太湖广场建成对外开放。
2002年1月,无锡市科普馆成立,是实施科教战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公共科学教育设施,设有常设展厅、临展厅、青少年工作室、影视厅等,主要功能为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践制作教育,旨在反映科学原理,揭示科学规律。
2007年2月,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建成开放。位于无锡传统概念的城中边缘,振新路北端,南面与国棉四厂为邻,东、西、北三面均临运河并以运河为界。博物馆以无锡茂新面粉厂(原名保兴面粉厂)保留保存的老建筑为基础,工厂原有厂房、大麦仓库、制粉车间及办公楼等均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建筑,仍十分坚固,外形保存较好。总占地12123平方米,展览面积7300余平方米,是无锡首个修缮的工业遗产工程,也是中国首个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2007年10月15日,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成无锡博物院。
2008年2月,程及美术馆正式开放,位于蠡湖公园内。
程及(1912年~2005年)是中国早期水彩画的拓展者之一,较为出名的水彩画大师。
2008年10月1日,无锡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2016年10月11日,无锡博物院下属专题馆——周怀民藏画馆新馆开放仪式在无锡市运河公园举行。
2019年7月开始,无锡博物院下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县学旧址(无锡碑刻陈列馆)和张闻天旧居进行本体建筑的修缮保护,两处省保单位着重对屋面进行整体翻修,墙体防水加固,木构件广式油漆,院落整修调整等。经过三个多月的整体修缮,无锡县学旧址(无锡碑刻陈列馆)和张闻天旧居整体面貌环境整洁。两处修缮工程通过市文物局预验收后,同年1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无锡博物院由原
无锡革命陈列馆、
无锡博物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位于无锡城市客厅——
太湖广场中央,与
无锡市图书馆比邻而居。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由三座相对独立的四层楼构成,左边是无锡科普馆,与之相对的右边是无锡革命陈列馆,位于品字形中间的,是无锡博物馆。是无锡市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整个建筑采用现代化全钢架结构,造型厚重,兼具吴地的水文化灵性,是无锡的标志性建筑。负一层是精华展——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虚拟西方艺术馆”。
常设展览
无锡博物院内经统一布局整合,建成“文博历史、科技之光、影视教育、专题特色”四大板块的15个常设展览。现于西区一层至三层分别设常设展览“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古墓奇珍——元代钱裕墓文物展”、“紫玉金砂——紫砂艺术展”、“泥塑雅韵——惠山泥人艺术展”,于中区二层至四层分别展示无锡籍书画家及收藏家周怀民、钱松岩、华绎之、方召麟、杨令茀、黄养辉、荣智安等人的捐赠书画作品。附设周培源、王蒂澂藏画馆,周怀民藏画馆,中国书画馆,方召麟书画陈列馆等。
无锡博物院每年策划举办2~3个精品原创展览,在自办、引进展览的基础上,重点推出“走进大师”“从远古走来”“太湖画派名家”“无锡乡贤”“江南文脉”及“红色经典”系列品牌临时展览。先后举办了文徵明、徐悲鸿、齐白石、吴冠中、吴昌硕、张大千、陆俨少、黄君璧、吴青霞、傅抱石、谢稚柳、岭南画派、海上画派等数十位大师的书画作品展和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远古彩陶、康雍乾官窑瓷器、三星堆出土文物、东周王公贵族青铜器、汉唐铜镜等器物类展览。
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片濒临太湖的土地变得更加活跃。良渚文化高城墩遗址与马桥文化佘城遗址的发现表明,无锡是以一种宏阔的气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及至周代,泰伯兄弟落户梅里,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开发建立了制度框架,而且开创出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吴文化。秦汉以来,这里经历了由粗陋而精雅,从尚武到崇文的巨大转变,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无锡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还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百年繁华。滨江临湖、通达四方的区位优势,披荆斩棘、务实创新的文化基因与人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不懈的探索与开拓汇聚一道,使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紫砂艺术展
紫砂陶艺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传说中有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来,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有提升。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体现出来。
元代钱裕墓出土文物展
钱裕(1247年~1320年),字宽父,江苏无锡人,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后裔。元代时期无锡的豪门富户,葬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其随葬品包括金器、银器、玉器、水晶、玛瑙、琥珀、丝绸服饰、漆器、纸币、木、核器和铜镜等共154件。其中,鎏金花瓣式银托盏,是中国出土元代银器中较有特色的一件。
惠山泥人艺术展
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就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工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和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惠山浜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产生了影响。
陶寿伯书画馆
陶寿伯(1902年~1997年),原名知奋,55岁更名之芬,因生平刻印逾万,别署万石楼主。15岁即入苏州汉贞阁碑帖店学徒,学习篆刻、书法、拓碑、刻碑。20世纪20年代满师后至上海发展,因师兄钱瘦铁的介绍而得以遍识当时海派诸名家,并由陈巨来引见投拜四明耆宿赵叔孺先生门下学习绘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拜张大千先生为师,成为大风堂门下。陶先生晚年作山水、老松,时或用泼墨、泼彩之法,即仿效大千夫子之独创。
陶寿伯先生于1950年经港入台,从此定居宝岛半世纪。在台期间刀石相伴、笔墨以随,从未停止过书画、篆刻的艺术创作,与去台之名宿大家于右任、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等笔墨唱酬,时相往还,并多次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地举行艺术展。受到陶先生的熏陶,陶氏堪称一门风雅,夫人强淑萍善画兰花,子女陶龙若、陶凤若、陶豹若均能继家声,操丹青,是令人称羡的艺术世家。陶先生虽久居海外,但思乡之情始终未泯。2010年,其哲嗣陶龙若先生将所藏陶寿伯先生书画篆刻作品择60件,慨然赠于无锡博物院,裨使本院书画收藏。
周怀民藏画馆
周怀民(1907年~1996年),原名仁,室名双柳书屋、水云阁,无锡钱桥人。曾任京华美专教授、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历任北京画院一级画师、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等职,是当代著名国画家、书画鉴藏家。200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周怀民早年家境清寒,19岁时北上谋生,在北平电报局任职。他由衷地喜爱书画艺术,加入中国画研究会学画,师事吴镜汀。常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古代名画,尤喜马远、夏圭,因而用笔劲峭斩绝,风骨棱棱。中年以后形成了笔墨厚重、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山水之外,尤擅芦荡、葡萄,有“周芦荡”、“周葡萄”之美誉。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周怀民先生一生节衣缩食,凭藉精到的眼力,购藏了一批古书画名迹。他数十年积累的古画,与其说是凭金钱购置,倒不如说是靠鉴别眼力获得。他抱定人弃我取的念头,在瓦砾堆中挑选明珠,一件名作得来实在非易,备尝艰辛,同时却锻炼了自己的鉴定眼力。1984年周怀民先生把全部珍藏以及一批当代书画名家和他本人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家乡,为家乡人民奉献出一座艺术的宝库。
丹青澄怀——陶心华藏画展
2019年1月25日,“丹青澄怀——陶心华藏画展”于无锡博物院中区三展厅开幕。此次展览为无锡博物院书画展厅改造启用后所举办的首个展览。展览共选陶心华先生所捐献藏品中的五十四件(套)书画,展品以明清两代为主,分为“山水正脉”、“丹青逸格”、“文人词臣”、“金石书画”四个部分。
“清初‘常州画派’
恽寿平之作即是陶老非常青睐的收藏雅品,此次展览共甄选五件恽南田作品,包含仿倪云林山水、墨笔山水、没骨花鸟、墨笔竹石、设色花卉图册等多种题材、形式,能较为全面的反映恽寿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创作风貌。而众多的明清书画小品册页亦为陶心华鉴藏所钟爱,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
馆藏文物
截至2022年,无锡博物院馆藏文物34750件/套,珍贵文物1449件/套,以古代书画、历代紫砂、惠山泥人、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为主要特色,其中书画藏品为其特色,所藏精品包括
赵孟頫临《
兰亭序集》、
倪瓒《苔痕树影图》、
崔彦辅《虎丘晴岚图》、
唐伯虎《秋林独步图》、
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等等,其中属《
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中的有7件,包括:
杨凝式《
韭花帖》、宋迪款《楷书
华严经》、朱元璋手谕、
董其昌《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与《岩居图》、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
丁云鹏《应真渡海图卷》。
此外,自1980年代起,
周怀民、
钱松喦、
方召麐、
华季平、
荣智安等海内外无锡籍收藏家、书画家陆续捐赠所藏所画,使得馆藏精品益臻丰富。
镇馆之宝
2018年,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之际,评选了十大镇馆之宝,依次分别是:
馆藏精品
图集
文化活动
无锡博物院社教活动年均举办各类讲座和教育课程300余场次,重点打造了“行走”系列研学旅行项目、“吴地文明”AR系列社教课程、“文博课堂”“艺术课堂”“科学课堂”“科普互动剧”“锡博进校园进基层”等品牌系列活动;注重学术研究,每月举办高端学术讲座“锡博讲坛”,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图录,举办学术研讨会,实施“锡博英才行动青年人才资助计划等。
此外,策划推出文化专题讲座、定期义务鉴定、民俗科普体验活动、社会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的主题活动,打造了“文化小使者——七彩假期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艺术课堂”“文博课堂”“公益国学堂——国学亲子教育活动”等品牌活动。
所获荣誉
无锡博物院无锡博物院是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行知大学堂无锡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12年,无锡博物院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0年12月10日,无锡博物院通过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审。
2020年12月21日,无锡博物院被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公示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1年8月,无锡博物院入选江苏省2021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
2021年11月24日,无锡博物院选送的“行走”系列研学旅行获评“2021年度十佳文博社教案例”。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机构设置
无锡博物院“一院带五馆”,下辖周怀民藏画馆、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张闻天旧居、
无锡碑刻陈列馆、
程及美术馆等五个专题馆。
无锡博物院是经中共无锡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无锡博物院为全额拨款。
无锡博物院由举办单位按国家规定拨付。
无锡博物院是行政领导人负责制。
学术委员
秘书长:马旭明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石 红 李文华 袁 勤
外聘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庄若江 李 竹 李伯谦 徐 琳
现任领导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 顾玮倩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钟书路100号。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开放情况
免费开放,需携带身份证现场取号。
交通线路
参观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