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拼音:qí)为汉语一级通用
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㫃(yǎn,表示旗帜),丌(jī)声,后演变为“其”声。“旗”本义为有龙纹、熊虎等图案的军旗,后泛指旗帜。现代汉语中“旗”表示用布、绸、纸等材料做成的标志。“旗”在清朝又指军队的户口编制单位,又泛指与满族相关的。“旗”在当代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
文字源流
形声字。“旗”在战国古玺文中写作图1,上部为“㫃”字,作形旁;下部为“丌”,作声旁表音。“
㫃”字在甲骨文中像随风飘动的旗帜,后来极少单独使用,主要用作意符。用“㫃”作意符的字,大多与旗帜有关。楚简文字有作图2的,中间增添了“羽”字。古人有时会在旗帜上加以羽毛作装饰,这里的“羽”应该是表示装饰用的羽毛。在图3的战国文字中,声旁被替换为“其”,后世字形便以此为标准,演变为图4的小篆,图5、6、7的隶书及楷书。
旗帜是一种产生较早的标志物,它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演化而来的。先民最早用旗帜,画上图形,代表一个氏族或地区。到周代时,旗帜的种类、名称已经非常复杂,它的用途也及于各个方面。
《释名·释兵》:“熊虎为旗。将军所建,象其猛如熊虎也。旗,期也,言众期于下。”《周礼·春官·司常》:“熊虎为旗。”“师都建”郑玄注:“师都,六乡六遂大人也。谓之师都,都,民所聚也。画熊虎者,乡遂出军赋象其守猛,莫敢犯也。”可见,“旗”本是一种特指的旗帜,其特征为上有熊虎图案,用于战场。后来词义扩大,作旗帜的总称讲。
旗帜意义的“旗”过去也写作“
旂”。本来它们不是一个字,《说文解字》说:“旂,旗有众铃。”它们的古音也不相同。后来两个字通用。整理异体字时,根据“从俗”的原则,废“旂”,留“旗”。但这仅限于“旗帜”一义。“旗”的其他意义不写作“旂”。
“旗”又有另外一组意义,特指“满族的”。满族把整个民族分成八个军政合一的编制,称为“八旗”。“八旗”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区别,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因此,满族人又称为“旗人”;满族贵族子弟称为“八旗子弟”;旧时满族妇女的服装打扮叫“旗装”。满族统一中国,建立清王朝以后,又按八旗建制把蒙古族、汉族军队也分为八旗。后来,“旗”就作为行政单位在内蒙古地区使用,例如“
扎鲁特旗”“
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后旗”等,“旗”相当于县。
满族的军政合一的编制叫“旗”,因此,也把八旗兵屯驻的地方称为“旗”,后来沿用为地名,如: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
镶黄旗”“
正镶白旗”等地名。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七】【㫃部】渠之切(qí)
熊旗五(六)①游,以象罚星②,士卒以为期。从㫃其声。《周礼》③曰:“率都④建旗。”
【注释】①五:依《茻工记·考人》作“六”。②罚星:《考工记·辀人》“罚”作“伐”。伐:星名。白虎宿参,中三星,外四星,三星之中央有三小星名伐,伐并三星连体数之,故有六星。③《周礼》:指《考工记·辀人》。今本“率”作“师”。“师”当是“帅”字址讹。“帅”与“率”古字相通。④都(dū):行政单位,四县为都。
说文解字注
“熊旗五游,以象伐星”注:五郑本《考工记》作“六”,“熊旗六游,以象伐也”。《司常》职曰:“熊虎为旗。”注曰:“画熊虎者,乡遂出军赋,象其守猛莫敢犯也。”“伐属白虎宿,与参连体而六星。”按,记不言虎者,举熊以包虎。
“士卒以为期:”注:期、旗叠韵。《释名》曰:“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之于下也。”
“从㫃,其声”注:渠之切,一部。
“《周礼》曰:‘率都建旗’”:注:《司常》职文,今《周礼》“率”作“师”,师者,帅之误。《乐师》注曰:“故书帅为率。”然则许作“率都”者故书;郑作“帅都”者今书也。《聘礼》注曰:“古文帅皆作率。”《毛诗》:“率时农夫。”《韩诗》作“帅”,见《文选注》。《大司马》职:“仲秋教治兵,军吏载旗。”
广韵
渠之切,平之群‖其声之部(qí)
旌旗。《
释名》曰:“熊虎为旗,将军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之于下也。”《
战国策》曰:“建七星之旗,天子之位也。”又姓,齐卿子旗之后,汉有九江太守旗光。
【校释】《
战国策·齐策》:“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游),从七星之旟(yǔ),此天子之位也。”宋人鲍彪注:“鸟隼为旟,又绘星焉。”作“旟”字,不作“旗”字。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部】 旗
(qí)《
唐韵》《
集韵》《
韵会》渠之切。《正韵》渠宜切,并音奇。《说文》: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释名》: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其下也。《周礼·春官·司常》:熊虎为旗。又:师都建旗。注:画熊虎者,乡遂出军赋,象其守猛莫敢犯也。
又《左传·闵二年》佩衷之旗也。注:旗,表也。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注:两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为旌表。
又姓。《广韵》:齐卿子旗之后,汉有九江太守旗光。
又与箕同。《荀子·富国篇》: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注:旗,读为箕。箕翼,二十人宿名。
又《韵补》叶渠尤切。班固《西都赋》:乘輚(hàn)辂,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
按《说文》:旗从㫃其声,训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也。旂从㫃,斤声,训旗有众铃以令众也。分旗,旂为二。《正字通》云:《周礼》九旗所画异物,所建异名,各有等差。虽旌旄之通称,而制度自别,未可合为一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左窄右宽,顶部“方”低,底部“其”低。“方”,横笔从横中线起笔。“𠂉”在右上格,撇收笔于竖中线;“其”首笔横从竖中线起笔,两竖左短右长,左竖在竖中线右侧,框中第一短横在横中线,长横从“方”下侧起笔,撇、点收笔大致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音韵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上中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