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约瑟
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
施约瑟,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
翻译圣经
1864年,施约瑟与白汉理(Henry Blodget)、包尔腾(又译包约翰,John Burdon)、艾约瑟(Joseph Edkins)、丁韪良(W.A.P. Martin)组成了北京翻译委员会(The Peking Translation Committee),开始把圣经译成北京官话(普通话)。
起初,施约瑟从新约着手翻译,但大家都发现,由最精通希伯来文的施约瑟(他是犹太人)专注于旧约翻译,是最好的分工。
当时流通的圣经译本,要么是文言文(如在1852年出版的委办译本),要么就是用南方方言写的(如广东话客家话宁波话等),没有一本是用北京官话写成的。他们把《圣经》译成官话(普通话),这是第一次。1872年,他们将新约译完;1874年,施约瑟将旧约译完。他们的译本对后来的官话和合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施约瑟又独自一人将整本圣经翻译成文言文(文理圣经)。1898年出版文理新约,1902年译完旧约,出版文理新旧约圣经。在翻译文理圣经期间,施约瑟中风,后来只用两个能活动的指头工作,故此文理译本被称为“二指版圣经”。
圣约翰大学
施约瑟,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圣约翰书院,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圣约翰书院
上海开埠后,传教士随着宗教的传播把西方的文化、教育也带进了上海。当年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施约瑟因为觉得苏州河的这一河段两岸风光特别旖旎,故灵感乍现要在此建校。他可能未曾想到,这个决定对未来中国教育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886年,22岁的美国传教士卜舫济(F.L.HawksPott)来到中国,在圣约翰书院教授英语。两年以后,这个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人,在24岁的年纪,就成为了圣约翰书院的校长。卜舫济任校长五十多年,对圣约翰的发展影响重大。
圣玛利亚女中
1881年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 (Samnel l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将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纪、裨文两所女校合并迁入圣约翰书院内,取校名“圣玛利亚女书院”,由华人黄素娥校长。后更名为圣玛利亚女中,1920年,在白利南路(今长宁路)购地建新校舍,1923年迁入新址。圣玛利亚女中和中西女中于1952年合并而成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怀施堂
为怀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圣约翰校友筹资兴建怀施堂。(现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楼)怀施堂保存着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特点,中间是一个露天大草坪。青灰的砖墙,悠长的回廊,这样雅致的地方,是早期校园里最大的教学楼。南面中间的钟楼由该校美籍校长卜舫济经手筹建,耗资2.6万美元。怀施堂分成了前院和后院,采光通风都很不错。校舍内仍然保留着红色木质楼梯,脚踏在上面咯吱作响,人也仿佛随着这声音回到了久远的时代。梳着五四青年头的学子们踏着怀施堂钟声,手中可能拿着课本,同时还夹杂着一两本民主进步书籍,匆匆赶往课堂。
参考资料
《浅文理施约瑟主教译本》简介.信望爱资讯中心.2011-10-23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2 22:24
目录
概述
翻译圣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