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原名方思琼,广东省普宁市
洪阳镇人。1925年5月加入共青团。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0年方方进入闽西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福建苏区,带领红军坚持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闽粤赣边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省委书记。1940年10月,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任命方方为书记。解放后方方任华南分局第三书记。1955年调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华侨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1960年2月,印尼排华驱侨,方方担任国家接待和安置归侨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 1971年9月21日去世。
人物简介
方方原名
方思琼,广东省
潮州府普宁县(今
普宁市)
洪阳镇人。少年时期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蒙,十几岁便参加革命。
他在《述怀》诗中表达他的豪情壮志:“欲抽越王弓,慷慨射潮汐;欲挥
鲁阳戈,回首止落日”。
族里大恶霸地主“方十三”不准他姓方,他偏要姓方,还用方字取名,表示他对旧社会恶势力的反抗。
人物生平
1919年
五四运动期间,方方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选为
普宁县学生联合会会长。
1923年他接受革命真理,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924年暑假,他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识了彭湃、
林苏、阮啸仙等,加入了共青团外围组织新学生社,参加过保卫
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战斗。方方在农讲所出来后,回到
普宁从事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1925年5月他加入共青团,1926年春转为共产党员。1925年6月东征军回师广州后,方方在党的领导下,在潮汕地区组织工农
赤卫军独立营,这是潮汕地区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武装。为了响应
第二次东征,这支赤卫军于8月中旬在潮阳县
关埠镇夜袭军阀洪兆檩麟 部,牵制汕头之敌,随后转到潮汕铁路沿线活动,破坏敌人交通线,配合东征军进军潮梅。东征军再度进入潮汕后,方方回普宁坚持工作。
1927年“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实行白色恐怖。方方转入潮安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先后担任
潮安县宣传部长兼赤卫军第3团党代表、普宁县委书记、汕头市委书记、潮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党团书记。1930年,他到
潮阳、
普宁、
惠来交界的大南山参加闽粤赣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会议。会后调闽西苏区工作,先后担任闽粤赣边区省委职工委员会书记、汀连县委书记、杭武县委书记、
上杭中心县委书记兼杭永岩游击纵队政委、福建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军事部长,不久,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参加了
中央苏区龙岩一带,消灭了周围的地主反动武装,建立起纵横300余里、人口四五万的游击根据地;同时向
漳平、宁洋出击,破坏了敌人的漳宁筑路计划,主动配合红军主力反第五次围剿的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中央军委交给的任务。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西南红军和游击队与党中央完全失去联系,环境极端险恶,严重缺粮缺药。方方与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一起,依靠群众并带领战士,与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敌人周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终于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建立和扩大了游击据点,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胜利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1937年四五月间,方方受命到延安汇报请示工作,受到党中央毛泽东、
朱德、张闻天等接见,并对闽西南武装斗争给予很高的评价。
1937年至1942年,方方先后任闽粤赣边区省委(后改称闽西南、潮梅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长、闽粤赣边区
省委书记、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书记。在这期间,他和
张文彬等贯彻执行党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广东、广西、福建一带领导、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发展、巩固党的组织;吸收培训大批来自漳州、厦门、潮汕和海外归国青年,为党造就了一批抗日骨干3利用各种公开合法的方式,广泛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大力争取国民党军队一致抗日。这一切为尔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在所辖区域发展武装斗争、迎接大军南下、解放华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2年夏
南委事件后;南方局书记
周恩来紧急指示:坚决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方针,一切以安全为第一,防止事态继续扩大;南委所辖组织暂停组织活动,党员执行三勤任务……。方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撤退不是卷土而走,潮梅地区和各县至少要有一个主要干部掌握情况,原有支部或小组都必须留下一条根子(观察员),以了解党员表现;撤退不是溃退,要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对下属要作好具体安排,等等,既保护了党组织,又为尔后恢复党的活动准备了条件。1943年5月,方方按周恩来指示撤退至重庆南方局。1943年6月,方方随周恩来赴延安,到延安
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5月,出席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1946年1月,方方到
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参加国共和谈,担任中共代表团顾问。同月南下广州,任军调部第八小组中共首席代表。方方在和
廖承志、尹林平、
曾生的共同努力下,迫使国民党当局承认我华南人民武装力量,保证了东江纵队胜利北撤。7月,到香港,任中共中央代表,领导华南党组织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方方先后担任香港分局书记、华南分局书记。他和尹林平、
夏衍等遵循党中央指示,大力开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推动了从华南到海外爱国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随后配合上海地下党组织,帮助上海、南京等地国统区的许多
民主党派负责人和上层爱国人士脱离虎口,把他们安全接到香港,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以帮助。为了迎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方方和其他同志遵照党中央指示,组织力量,护送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北上共商国是。在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之后,方方和尹林平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华南地区全面恢复和开展了武装斗争,建立和建设了大片根据地,在不到3年时间,使闽粤赣边、粤赣湘边、桂滇黔边的人民武装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为迎接大军南下,解放华南和云南、贵州起了很大的配合作用。
1949年5月,华南分局内迁粤东。8月,方方奉命赴
赣州与叶剑英及南下大军会师。9月,参加叶剑英主持在赣州召开的华南分局扩大会议,方方被任命为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参与部署解放华南、广东和接管工作;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之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广东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1952年7月后,改任华南分局第五书记、常委,作为
叶剑英的助手,在接管工作、建立和巩固政权、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作出了贡献。1952年到1953年,中央和毛泽东对广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广东解放以来,在主要问题上,“在决定关键上犯了错误”,广东土改“迷失方向,在农民问题上犯了右倾错误”,并认为方方犯了“地方主义”错误。叶剑英、方方、冯白驹等同志分别作了检讨。方方由分局第三书记改为第五书记。翌年,方方再次受到批判,被撤销华南分局第五书记、广东省政府第一副主席等职务。
1953年任分局交通运输部长。1955年方方奉调北京,先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他对华侨、归侨和侨眷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感情,认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积极协助廖承志主持中侨委的日常工作,坚持侨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他遵循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方针,开展归侨、侨眷的工作。10多年间,他经常深入基层,广泛接触各阶层华侨、归侨、侨眷,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向中央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在全国合作化和公社化高潮中,及时制定丁关于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富农的成分的政策;关于解决侨区土改中的遗留问题的政策;关于保证侨汇和侨户的房屋等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政策,等等。 建国以后,有几十万华侨和华侨学生陆续回国参加建设和学习。国家为此创办了几十个国营
华侨农场和华侨投资企业,华侨中等补习学校以及
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特别是开办几十个农场,从进点建场,发展生产,到总结推广经验,方方都花费了许多心血。他在建立和扩展华侨旅行社的服务工作网、指导组织华侨参观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他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对侨汇物资,给以特殊供应;设立侨汇商店,保障粮油副食品的供应;同时鼓励华侨、归侨、侨眷进口生产资料,发展
侨乡农业生产;允许从国外免税进口必要的生活资料。这些,对侨乡和广大归侨、侨眷发展生产、保障生活,对侨乡社会秩序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同一时期,国家面临接待安置从印尼回国的十几万难侨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他在北京对接侨工作统筹安排之后,来到潮汕,冒着酷暑,带领地、市和
惠来、
普宁、
陆丰3县的领导同志爬山涉水,在现场反复勘察,为这3个县的国营农场定了点,研究了建场计划。他还亲自到大南山新建的华侨农场,主持全国华侨农场工作会议,指导办好华侨农场,协调毗邻各省、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使得接侨工作按照计划完成了任务。 方方对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始终不渝。他对违反侨务政策,如在就业、升学、入党、入团、参军、婚姻等问题上歧视归侨、侨眷的言行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他一生学习孜孜不倦,勤于著述。他的遗稿数百万字。《三年游击战争》是当年艰苦斗争的纪实,具有感染力。
方方在“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
林彪、
四人帮残酷迫害,1971年9月21日,含冤与世长辞。1979年3月28日,中共中央为方方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199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作出决定,撤销20世纪50年代方方所受的不公正处理,为方方恢复政治名誉。这宗历时三十年的广东“反地方主义”错案,终于得以彻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