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画戟是一种
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
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而是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
兵器介绍
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
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分为单耳和双耳,单耳一般叫做青龙戟,双耳叫做方天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功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
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
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铁戟。
方天戟上以画、镂等作为装饰,又称方天画戟。方天画戟属于重兵器,和矛,枪等轻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复杂,功能多,需要极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轻兵器和重兵器功能于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画戟者必须力大,戟法精湛,才能发挥该兵器的优势,在熟练以后,可以和重兵器对抗,如
骨朵,锤,镗等比拼力气。也可以和轻兵器,矛、枪、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该兵器的使用者在战场上身体素质很高,很拉风。
戟又分为单刃和双刃,其中方天画戟为双刃,是
吕布最擅长的(三国演义中描述)。
至于单刃戟,也有人使用,典韦使用的双铁戟,就是单刃的戟。
双刃戟和单刃戟的区别,就象单刃斧和双刃斧的之间的区别一样,关键在于力量的变化,双刃戟的威力更大,但是攻击速度慢,单刃戟的威力相对低一些,但是攻击速度快,灵活。
戟的由来
戟的由来已久,远在商朝早期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上了。在战国到
魏晋时使用的最广。到了唐代之后,戟中的方天画戟,逐渐被皇家的仪仗队采用作为排场的工具,充作门面,所谓
化干戈为玉帛了。像《水浒》中的伪皇帝方腊的仪仗,就是这样排场的:
“金瓜密布,铁斧齐排。方天画戟成行,龙凤绣旗作队。”
一旦一种惊天动地的兵器成了豪华的摆设,它的威严,便就有些狐假虎威的味道了。这是闲话。
戟的用法
戟用“援”之法,有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横砍,截割等;用“内”之法有反别,平钩,钉 壁,翻刺等;用“搪”之法,则有通击,挑击,直劈等。
重量尺寸
据《
荡寇志》中
祝永清与
陈丽卿的谈话中描述,
吕布的画戟重二十四斤。在《
三国志平话》吕布之戟长一丈二。画杆方天戟的画杆似有八荒火龙之灵,触之有焚烧之感;画戟顶端利尖之处透着煞戾无匹的杀气让人凶性渐涨;方天四角之刃仿佛藏着修罗之力,迷人心智,嗜血杀戮。
欧洲版本
欧洲戟大多数是斧与矛的结合。其中以瑞士长戟最为著名。长2-3米,它可以发挥刺、挑、劈、砍、勾多种功能,其中用弯钩把骑士钩下马来勒索赎金,是瑞士雇佣兵的生财之道之一。欧洲戟跟中国戟一样有耗费工时的缺点,而且它头端太重,限制了长度,加之比矛昂贵,所以始终只是矛的辅助武器。到燧发枪和刺刀发明之后,欧洲戟就从军队中除名了。但直到今天,
梵蒂冈卫队仍然使用戟。
欧洲戟在中世纪后期装备了几个世纪,形状也经过多种变化,有些戟的斧刃较细,极其形似中国的方天画戟。到底是异曲同工之妙的巧合,还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至今仍是个谜。
相关作品
相关故事
吕布
吕布(?-公元199年2月7日)字奉先,擅长骑射,武力过人,闻名于并州;刺史丁原用布为
主簿。董卓入京后,诱使吕布杀死丁原,率其众来投。董卓大见亲侍,令布为
骑都尉,随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杀布,布惧,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杀掉了董卓。卓党李傕等啸聚为贼,攻打长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后投靠袁术、袁绍、张杨,最后在张邈、陈宫的策划下入主兖州,与曹操展开数度激烈的争夺战,先胜后败,投靠徐州的刘备,屯兵
小沛。吕布趁刘备攻袁术之机夺取了徐州,后在曹操的调解下与备和解。袁术攻打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为赌注,使袁军退却。袁术起兵伐吕布,吕布大败。但后曹操和刘备联军攻打,困守
下邳。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纳群下之言。曹操堑围三月,
吕布军上下离心,其将侯成、
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吕布亦就缚,与陈宫、高顺被戮于白门楼。吕布性情
轻狡反复,唯利是图,注定了其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大业的命运。
看过
三国戏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吕布年少英俊,白面无须,手中方天戟,纵横驰骋,英勇无敌。舞台上虽然不曾出现真马,也能想象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是如何神骏。
吕布当然也有过年轻的时候,不过那是
汉灵帝初年的事。到献帝初平元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已是三十过外的人,没有资格当“小白脸”了。他死于建安三年,应该超过四十岁。证据是在“辕门射戟”那场喜剧中,
吕布曾称刘备为弟,而建安三年刘备已经三十八岁。不过被张飞吓怕了,改称为兄。最后曹操大军水淹下邳城,吕布被擒,于
白门楼上处死。
不论小说里还是舞台上,开头时,吕布都是挂着胡子的;也不管演《凤仪亭》还是《白门楼》,仍旧是这般扮相。有证据么?也有。
元代刻印的《三国志平话》有插图,其中一幅图《吕布刺董卓》,貂蝉站
在院子里,吕布却手持宝剑,把董卓从床上拖下来,举剑砍去。那吕布就挂着三绺长须。另一幅是《水浸下邳擒吕布》,那吕布走出
下邳城,中了关云长一箭,画面上还是那把
胡子。
《孤本元明杂剧》里,元代剧作家郑德辉写的《虎牢关三战吕布》,后面注明吕布的打扮,正是“三叉冠雉鸡翎”加上“三髭髯”。
由“三髭髯”变成白面无须,很可能是首先出现在明代的舞台上以后继承下来,直至今日。
方天画戟原也不是吕布的拿手武器,他是持矛的。《后汉书·董卓传》说:“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勒令进,遂入门。(李)肃以戟刺之,卓裹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那么,“辕门射戟”的戟是谁的?《三国演义》说:“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来!”这无非是小说家的点缀。《三国志·
吕布传》不然。此书说:“布令门候于
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
小支。”那显然不是吕布自己用的戟。
吕布的矛,在郑德辉《三战吕布》中变成方天画戟;和他对阵的张飞拿的是丈八矛(《三国志》已有张飞持矛的记载),关云长是三停刀,刘备是
双股剑。
薛仁贵
薛仁贵(公元614年-公元683年3月24日)是出身清白的农家子弟,名礼,绛州龙门人(今山西
河津)。
薛仁贵使用的方天画戟,很可能是他的家传兵器。他的六世祖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
薛安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直指高丽。唐军到了安地,一位郎将被
高丽军队团团围住,情势危急,薛仁贵飞马上前,立斩敌将,将人头悬挂于马鞍上,一举震慑敌军。更精彩的举动随之而来,为了突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薛仁贵一身白袍,格外醒目,他手握画戟,“腰鞬张弓”,冲入敌群,所向披靡。唐军四面合围,
势不可当,高丽军队溃散奔逃,折兵2万。唐太宗很快被这个天神般的青年人吸住了眼球,赶紧打听此人姓甚名谁。
薛仁贵见到了大唐天子,当场被授予游击将军、
云泉府果毅,负责守卫
玄武门。
吕方、郭盛
《水浒传》中“
小温侯”吕方,喜欢红色,战袍红色团花,铠甲火龙鳞,带束一条红玛瑙,骑胭脂如龙马,戟是朱红画杆方天戟。“
赛仁贵”郭盛,喜欢白色,头上三叉冠顶一团瑞雪,身上镔铁甲闪寒霜,穿素罗袍,坐下白马(征宛玉兽),戟是寒戟银绞。
两个人都是使方天画戟。不是缨的颜色的区别,是戟杆的颜色的区别:吕方戟杆红色,郭盛戟杆白色。吕方的画戟是双刃的,即沿中间的杆对称,两边都有月牙形的戟刃;而郭盛的戟是单刃的。
在《
水浒》中,吕方、郭盛的两杆方天画戟,跟书中其他几位高手的比起来,只能算是中看不中用的“
银样蜡枪头”了。他二人后来死于乌龙岭上的乱石下,也算没有埋汰了手中的两枝方天画戟。
史文恭
史文恭擅使方天画戟,在天王晁盖讨伐曾头市时,史文恭一出场就是提着一杆方天画戟,书中描写他“弯弓插箭,坐下那匹却是千里玉狮子马,手里使一枝方天画戟”。虽然书中没有具体描述到史文恭操作方天画戟的过程,但是以他的武功,列为水浒中使戟的一流高手,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韩存保
高俅讨伐梁山时,他手下的十
节度使中,云中节度使
韩存保善使一枝方天画戟,他是与呼延灼对阵的。两人
棋逢对手,在阵前更不打话,一个使戟去搠,一个用枪来迎。“两个战到五十余合,
呼延灼卖个破绽,闪出去,拍着马望山坡下便走。”这一段格斗描写得相当的精彩,几乎不下于林冲与河北节度使、老将王焕的那场枪对枪的恶斗。
韩存保和呼延灼从马上打到水里,那惨烈的一幕,直让人想到三国时马超在
渭水边斗“虎痴”许褚,在葭萌关下斗
张飞的惊心动魄的情景。不过,这些精彩的场面,不知道是作为老师的
施耐庵Copy罗贯中的呢,还是作为学生的罗贯中Copy了他的老师。反正,这些经典的场面,早已经和当事人血脉相连了。
方杰
《水浒》中使用方天画戟最狠的,该算是方腊的侄儿、有
万夫不当之勇的方杰了。方杰正和秦明单挑时,他的手下杜微猛然向秦明掣来一柄飞刀,秦明急躲时,被方杰一方天戟耸下马去,死於非命。这个方杰的武功不同一般,且看这一段:
“宋江阵上,关胜出马,舞起
青龙刀,来与方杰对敌。两将交马,一往一来,一翻一复。战不过十数合,宋江又遣
花荣出阵,共战方杰。方杰见两将来夹攻,全无
惧怯,力敌二将。又战数合,虽然难见输嬴,也只办得遮拦躲避。宋江队里,再差李应、朱仝,骤马出阵,并力追杀。方杰见四将来夹攻,
方纔拨回马头,望本阵中便走。”
他一人独挡四条一等一的
梁山好汉,还真有点
吕布的余风了。可惜他命运不济,最后死在打入方腊内部的间谍柴进和燕青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