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立,(1938年6月28日—2020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湘潭,中共党员,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人物生平
1938年6月28日,方克立出生于湖南湘潭。
1956年9月—1962年10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3年—1994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1月—1994年2月,任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1994年2月—2000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0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80年代,方克立开创了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思想格局。继承并发展了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思考。
方克立主要论著有《现代新儒学的历程》《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文化概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人物志》《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现代新儒家人物与著作》《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人才培养
方克立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和教育,强调“学习并重,德业双修”,要求学生不仅是学习做得好,首先要做人做得好,真正体验、发扬中国哲学的精华。
方克立开创了南开大学中国哲学学科。
方克立与张岱年共同主编全国高校人文素质课公用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参考书《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中国哲学史》的第一首席专家。
方克立讲授的课程有“中国哲学通史”等。
截至2011年12月,方克立在南开大学任教期间,共指导培养博士生29名,硕士生15名,如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周可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干春松,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张小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李道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樊志辉,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郁有学,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于惠玲,南开大学教授
韩强、
严正、
曹跃明、李继东、
武东生、
寇清杰、
汪先全,时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刘岳兵教授,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戴明玺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方克立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历史学家方壮猷。
方克立的妻子的名字是黄昭仪,其儿子的名字是方彤。
人物评价
“方克立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与教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光明日报》评)
“方克立作为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容才之量、育才之法,倾尽心力,奖掖后学,提携晚进。”(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执行主席、研究员陆魁宏评)
“方克立是中国哲学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中国文化、人格修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研究和现代新儒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海外学者视为中国国内马克思主义文化派的代表人物,在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中国孔子基金会评)
“方克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综创学派’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综创学派’第二代学者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于惠玲评)
“方克立既懂马克思,又懂孔子,是论著如珠玑、执中国哲学科学之牛耳的哲学大师。”(《
中国教育报》评)
“方克立不仅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在中国哲学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思潮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在海内外学界都具有重大影响。他更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及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领军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评)
“方克立是当代中国最忠诚而坚贞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是当代中国最杰出而卓越的中国哲学史大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林存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