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庵桂湖
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桂湖街道人工湖
升庵桂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桂湖街道,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古代人工湖。明正德嘉靖年间,著名学者杨升庵(名慎,字用修,1488—1559)常在这里读书和游玩,并“沿堤遍栽桂树”,培植风景,兴建园林,桂湖自此名扬天下。
历史沿革
清末民初,桂湖曾经修葺,
1927年改为桂湖公园。解放后,桂湖扩大面积的2万平方米,新辟桂林,添建楼亭,复称桂湖。
1959年,在桂湖建立杨升庵纪念馆。
1961年,公布“杨升庵纪念馆与桂湖”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重新核实公布,定名为杨升庵祠及桂湖。
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湖园林面貌不断更新。建国以来,杨升庵祠及桂湖受到极大重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李一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视察、题词,予以高度评价。
国家文物局和省、市、县各级政府也多次拨款保护,所有建筑重加修葺。它们在古木幽篁、红莲丹桂和湖光水色的掩映衬托下,更加妩媚多姿,使整个桂湖平添秀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规模格调
桂湖总面积为五万平方米,湖面约占三分之一,形如一面横卧的琵琶。湖上南北参差的两条半堤和几座桥榭,将湖面隔为6个景区。湖上的荷花、岸上的桂花,以及三春杨柳、四季花卉,将桂湖打扮得美丽动人。其园林建筑,以雄峙湖心的升庵祠为主体,另有楼台亭阁,桥榭廊庑等二十余座。它们古朴曲雅,玲珑剔透,造型精美,色调柔和,体出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技艺。它们或临水上,或依岸边,因地构屋,布局谨严,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了许多景观。这些景观、主次分明,远近照应,有开有合,有动有静,形成了桂湖园林所独具的风格。这里,将园林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分述于下
紫藤廊
进入古色古香的升庵桂湖园门,触目即是一座造型奇特,长达百米的紫藤廊。这株已生长了数百年的古藤,得升庵桂湖之灵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实为全国罕见,巴蜀奇观。春天,古藤发花,如串串紫朱色流苏下垂,微风吹拂,异香扑鼻。夏秋,古藤又如一条横空盘恒的虬龙,绿鳞闪耀,遮天蔽日,游憩其下,凉爽宜人,别有一番佳趣。
交加亭
交加亭 此亭建于湖中小岛之上。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里有一座高台,为邑中士大夫“月夕吟眺处”。清宣统元年(1909),废台建亭,俗称水心亭。此处为观赏荷花的大好所在,原有匾曰“看花多上水心亭”。这两座毗连的八角亭,因吻接处采取省柱法,两亭有二柱共用,故名交加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外有赭红的石栏环护,旁有翠绿的芭蕉、修竹掩映,前有弯曲的石桥连接湖岸,结构奇巧,环境雅致,为桂湖最有特色的建筑。
杨柳楼
杨柳楼 沿湖西行,数丈之遥,但见杨柳婀娜,高楼突兀,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寄升庵、黄峨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此曰杨柳楼。杨柳楼初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重建于1981年,为卷棚屋顶,飞檐翘角,雕刻精美,结构牢实。两端砌花墙、假山,气势雄伟;楼上置几凳、匾联,陈设雅致。凭栏远眺,但见“画舫远汀迷柳树,一池明月浸荷花”,触景生还必须,使人顿起兴杯之感。
小锦江
小锦江 杨柳楼斜对面的湖畔上,为一座建于水面的阁楼,它因依照成都锦江边的濯锦楼而建,故名小锦江。循梯而上,四周有回廊相通,并设飞来椅供游人憩息和凭眺桂湖佳色。左侧,有曲桥通往“芙蓉红映水,垂柳绿遮湖”的长堤,此堤既美化环境,又起隔景的作用,使远处景物更加深邃,诱人。
桂花亭
桂花亭 据文献记载,桂花亭“系杨太史桂林中亭也”(杨升庵为翰林院修撰;曾修《武宗实录》,故称太史)。五百年兴废无常,杨升庵时代的桂林和桂花亭早已不存。在桂花亭建于桂湖西北角解放后新辟的桂林中央。秋天,丹桂、金桂、银桂次第开放,游人憩息亭上,每每沉醉在浓郁的馨芬之中。
湖心楼
湖心楼 此楼位于湖西的水中,仅有一道双孔拱桥与西岸相接。清咸丰十年(1860),封建官僚为防范农民起义,曾在这里筑火药库。1927年改建为图书馆,解放后培修,是一幢旧式的砖建楼房。1984年新建为重檐卷棚顶仿清楼阁,楼后两翼各有一座方亭。四围碧波荡漾,游艇竞渡,在桂湖景物中别具一格。现楼下为文物书画陈列厅。
枕碧亭
枕碧亭 由沉霞榭北行,越过横卧荷塘柳堤的饮翠桥(仿西湖断桥),不远即有一座四方形楼亭,它象一位巨人倚枕于翠荷碧波之上,故名枕碧亭。此亭初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檐复宇,玲珑剔透,隐现于四时花木之间,故古人又以“花界玲珑”来赞美它。其篆书匾额为解放后补刻。
观稼台
观稼台 枕碧亭西行,沿着古楠挺拔的湖岸,循石梯登上桂树密集的城墙。再登,即来到高踞城隅、建于1927年的观稼台。台为正方形,攒尖屋顶,造型简朴,不加雕饰。伫立台上,临风四望,可见“天府之国”美丽的农村田园风光。封建社会的县太爷,偶来此观看庄稼,以示关心农业。1988年建成桂湖公园,登台见到的已是一派崭新园林景物,只能起到观景台的作用了。
香世界 沿古城墙而东,湖边有一轩堂式建筑,初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因附近桂树繁茂,每到中秋,桂花怒放,馨香馥郁,故名香世界。桂树中,有一株传为杨升庵亲手种植,人们称为“桂花王”,二十年前尚在吐香抒秀,1941年由新都县长种植、四川省主席命名“岳军林”150株桂树,已经逐渐枯亡,而新植桂树正茁壮成长,游人仍喜欢在此勾留。
古城墙 明正德初年修筑,清乾隆、嘉庆间培修。正德六年(1511)杨升庵考中状元,明蜀王及四川总督等官员为其祖父杨春送来贺银,以建坊表。杨春再三推辞不掉,便说:“与其用这笔钱来光宠一名状元,不如移为筑城之资,大庇全城百姓”。于是修了这座城墙。新都城墙高6米,长约5000米,桂湖段保留了850米,它是成都平原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城墙。
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城墙
问津楼
问津楼 问津,语出《论语.微子
坠月楼
坠月楼 此楼建于1912年,它耸立城头,独树高标,与问津楼相呼应。每当月夜,登楼纵目,可见皓月东升西坠,故名坠月楼。又因它三面凌空,檐牙高啄,好像蜗牛伸出头和触角一样,也叫“蜗角”。
绿漪亭 此亭1934年建于桂湖最东边的水心,只有狭窄的石桥相通。绿漪,即碧绿的水波,因附近莲叶满湖,翠盖亭亭,东风吹拂,绿波滚滚,故名。这里竹树屏立,幽雅僻静,常有一、二游人流连于此。
聆香阁 由绿漪亭旧道折回,踏过弓形的飞虹桥,即来到山石雄奇、花木芬芳的聆香阁。聆,倾耳细听的意思,阁名聆香,形容这里静谧清爽,那随风飘荡的香气,人们不仅可以嗅到,而且隐约还能听见呢!
亭亭 在通往升庵祠会心堂的左侧,有一座位于水上的草亭,名叫亭亭,为推翻清朝帝制后的1913年建成。亭亭的由来,匾上的跋语讲得明白:“莲叶亭亭,出淤独立,当今国土,其必如是耶!因名此亭自勉,勉人”。此亭乃重檐式,下为八角形,上为四方形,朴素淡雅,美观大方,迭经维修,仍用草盖,具有鲜明的川西地方特色。
杭秋
仓颉殿 初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因里面原祀有创造文字的仓颉神像,故称仓颉殿。光绪二十七年(1901),铜梁人吴鸿恩指导家藏的升庵墨迹刻石外壁。此石辗转迁徙,风化断折,现经修补,立于桂湖碑林。这里1980年拟建为“升庵书屋”,陈列升庵著作版本,未实施。1995年建为“新都名人馆”,陈列新都历史上十位名人的生平及其成就。
地台子 原为通往仓颉殿的过厅,现作汉画像砖馆。里面陈列着新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升庵祠 升庵祠为纪念杨升庵的祠堂。升庵死后归葬新都,祠墓均在杨氏祖茔(习称状元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县徐世经在城内西街状元府旧第重建杨状元祠;首光十九年(1839),知县张奉书在桂湖另建升庵祠,祀泥塑彩绘的升庵官服坐像。
升庵祠为单檐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共占地442平方米,它由4部分组成:前为升庵殿,后为会心堂,左为藏舟山馆,右为澄心水税。祠 外环以栏杆和飞来椅,祠后经回廊连接仓颉殿,祠前有空圹地坪,左侧立着郭沫若手书的“桂湖”石碑,隔湖遥对沉霞榭。文化大革命中,祠内的升庵塑像被捣毁,文物字画被查抄。1979年新都县文物管理所,祠内陈列逐步恢复充实。升庵殿新塑了升庵像,展柜陈列升庵著述刻本,两壁悬挂名家书绘的升庵诗及诗意画。会心堂1996年新塑杨升庵祖父杨春,父亲杨廷和,步父杨廷仪像。展柜陈列杨氏族谱及有关杨升庵书籍。澄心水阁为“古今名人与桂湖”图片陈列。藏舟山馆于解放前拆去窗格门槛,1995年初恢复原貌,现为“杨升庵的生平及游踪”图片陈列。
杨升庵的生平及游踪”图片陈列-升庵祠
桂湖碑林
桂湖碑林 在升庵桂湖东侧,竣工于一九九一年六月,是一座正中为厅,三方为廊的仿清四合院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厅、廊内,共有明、清和近现代碑刻一百余通,由桂湖、龙藏寺和新都其它地方三部分碑刻组成。龙藏寺碑刻是桂湖碑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墓室 在桂湖碑林的左后侧,仿新都县清白乡1955年发掘的四川最大一座东汉画像砖墓而建。此墓由双扇石门开合,花边砖券拱、50多块画像砖镶嵌墓壁而成。面积约100平方米,有墓道和前室、中室、后室等九个墓室。墓室内陈列立脚点陶棺和陶俑、陶狗、陶房等陪葬品,它再现了我国东汉时代的丧葬习俗。这里还陈列一具同时同地出土的石棺,重3.8吨,棺口刻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四月二十日造此金棺”隶体铭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0:5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