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皮亚杰理论
心理学术语
新皮亚杰理论是补充、修正皮亚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结果,并结合信息加工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库一利恩、K.费希尔、哈洛德、凯泽、杜弥修等。其产生以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科学院”为契机。蒙纳德发表的《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标志走向该学派。
简介
让·皮亚杰(Jeat Piaget 1896-1980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自 1921 年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目的在于由此探讨认识论问题。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学派)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形成了经典的皮亚杰理论。然而,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始,因大量新数据和事实无法用经典皮亚杰理论解释,皮亚杰理论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从而一些研究者试图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整合、修正或拓展旧有的皮亚杰理论,于是 便 产 生 了 一 些 新 理 论 , 称 之 为 新 皮 亚 杰 理 论。
相关概念
1.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
皮亚杰新理论是建立在对应性、态射、范畴、转换等一系列新的概念体系之上的。对应性是客体变量和动作能籍以比较的任何方面。客体的重量、体积、容积等能作为客体相互比较的方面都可以称为对应性。对应性的特定形式被称为态射,它是对不同的形式加以转换的一种工具。跨越不同类型的课题或关系的那种态射的存在被称为范畴。皮亚杰用一个实验来解释这些概念。
实验装置由直径不等的圆盘组成,它们的中心被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形成一个同心圆。圆盘是可以转动,但是整体转动,圆盘单独不能转动。每个圆盘的顶端都有一个能挂上不同重物的钩子。主试要求儿童向两个或者更多的圆盘上挂重物,但不能使圆盘转动。
实验发现,9 岁半的儿童刚能圆满完成这一守衡任务,且是以简单的对应性任务为基础的推理:重量的大小→影响的大小。皮亚杰把这样的推理称为“心理内态射”的推理。到 11、12 岁儿童能同时运用第二种对应性:圆盘的大小→影响的大小。这时他们已经开始将重量和圆盘的大小,这两种对应性联合起来思考。这种推理皮亚杰把它称为“心理间态射”的推理。但这一水平的儿童还不能把这种推理抽象化,他们不能明白其真实的内在原因。
皮亚杰指出儿童进入第三种水平“超态射”的推理,必须经过个体的主动建构,即个体要将上面两个对应性进行转换,使之变成一种新的转换对应性,将可观察的对应性改变为以转换为基础的运算系统。它是存在于个体心理转换层面的。
2.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产生是以上世纪 60 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为契机的。1976年,P·蒙纳德(Mounoud)发表的《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标志着走向新皮亚杰学派的第一步。1985 年,发表的这个学派的第一本文集《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比较系统地阐明了该学派的观点和一些研究成果。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特点如下:(1)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2)重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重视应用的研究。主张全面地研究而不是陷于一种纯理论。(3)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是要求把儿童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因此情绪、意志、人格等均成为他们考虑的内容。(4)研究方法上,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强调被试在实验中的作用。多伊斯(Willem Doise)的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研究继承了皮亚杰的建构论思想,但他对自我建构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智力的发展主要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社会性的活动相互作用的。多伊斯也继承了皮亚杰的认知平衡化观点,但他又给皮亚杰的认知平衡赋予了社会性质。他认为社会调节的平衡化作用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首要原因,而社会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儿童在社会性活动中由于个体认知结构和其他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就会导致个体认知不平衡,促使个体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获得新的平衡。这种认知结构之间的冲突使儿童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一定条件对其认知结构进行整合,产生出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在认知发展与社会知识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关系。但多伊斯认为皮亚杰的研究只停留在描述认知发展与社会知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而缺乏对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知识发展的限制。
3.信息加工式的新皮亚杰理论
帕斯科尔·里欧(1970,1980)和凯斯(1978)及其同事提出:M 空间理论。他们用“中心计算空间 M”来解释认知的发展。M 空间被解释为 e+k,它是以固定量的增加来表示心理发展的。E 是在任何情境中都表现出来的知识加工能力,它在各个年龄都占据着均等的心理量;k 是储存与待解决的问题及具体步骤有关的知识的能力,儿童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如果超过了儿童在该年龄所具备的 M 空间,就会导致问题解决失败。
凯斯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认为发展是儿童解决问题时执行控制结构范围的变化。执行控制结构包括问题情境表征、任务目标表征、问题解决特定策略或程序的表征,儿童在执行控制结构中如何表征问题情境、目标和策略存在着一定个别差异。年龄越大,儿童能够表征的问题情景、目标和策略就越多。这实际上是在 M 空间理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凯斯认为在认知结构在某些方面的性质上是领域特化的,而另一些则是领域普遍性的。他将这一普遍性的表征称为“中心概念结构”。中心概念结构是一种概念和概念性关系的内部网络结构。中心是构成广泛的、系列的许多特定概念的核心结构。概念是中心点及其联系。结构是由若干中心点及这些中心点之间的联系组成的一种内部智力实体。中心概念结构不仅在成功地完成大量本阶段所属任务中其着中心作用,而且进一步的学习也取决于现有的中心概念结构。
4.行为主义式的新皮亚杰理论
费舍(Kurt·Fischer)(1998)是一个持行为主义观点的新皮亚杰者,其研究着眼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领域普遍性”这一观点展开。他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是不同质的,即在儿童的不同方面可能表现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是费舍的认知功能异质性观点。费舍提出发展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皮亚杰的观点中,环境起的作用远远小于个体的建构能力,而费舍则把环境的作用提到了与儿童自身建构同等重要的位置。既然环境的作用如此重要,不同个体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那么同质的个体由于不同环境的作用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个体认知功能的异质性。
5.先天论式的新皮亚杰理论
卡米洛夫-史密斯(Annette Kamiloff-Smith)试图将经典皮亚杰理论与先天论的思想进行整合。认为,婴儿具有天生的认知能力,他们对客体的认识、言语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是先天的。儿童的这些先天能力使儿童应该具有的某些知识和某些能力,只需适当的环境就可以表现出来。但这种先天的加工功能,也使他们的加工方式,加工水平,加工方向等都具有固定性,所以这也决定了儿童的发展空间是限定的,不可能无限发展,带有一定的先天限制性。
展望
皮亚杰在其“晚年”提出的认知发展的新观点起,开始了对其经典理论的改进和完善。他提出的新的观点在机制上阐述不够细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证明。而且与其经典理论也没有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些研究都是从经典皮亚杰理论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批评和开展研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该理论,给人一种分解的,不完整的印象。但是他们所提出来的新观点有其积极的方面,脱离了皮亚杰那种纯理论的思考模式,试图在实践中组织理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虽然如自然科学设计那样,可能在某一些方面没有理想设计的完美,但它却是能直接促进实践发展,增加了其实践性的成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4 11:50
目录
概述
简介
相关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