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是指出,历史充满断层,历史由论述构成。以福柯的概念,我们应透过各种论述去还原历史,而该种论述,是根据当时的时间、地点、观念建构的。换句话说,历史并不是对史实单一的记载,亦并不是对于过去的事件的单纯的纪录。
德里达也说:“没有文本之外的世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我们都透过这种结构再理解整个世界,新历史主义在1980年代萌芽,通过格林布兰特的作品发展,在1990年代得到更大的影响力。
首先使用这个词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
分校英文系的教授史蒂芬·格雷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1982年的《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打出这个旗号。之后通常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前文艺的动向。葛林伯雷使用的另一个词是“the poetics of culture”,即“文化诗学”。
是一种不同于旧
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对
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等强调
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驳,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解释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进行了历史——文化转轨,强调从
政治权力、
意识形态、
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将被形式主义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
文字游戏的解构策略,而使
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
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
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
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更指出文学与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强调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认为文学隶属于大的
文化网络。它着重考察文学与权力政治的复杂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
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传统意义上的
文学文本往往与书信、游记、宣传手册、医学报告甚至绘画等放置在一起加以分析细读,文学打破了自治的领域,参与到与其他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和循环之中。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中较引人注目的有:史蒂芬-格林
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蒙特罗斯(Lousis Montrose),多利
莫尔(Jonathan Dollimore),
维勒等。另外对于新历史主义批评影响较大的还有法国著名思想家
福柯(Michel Foucoult)和人类学学者吉尔兹(Cliford Gee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