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同志会
创建于1912年年初的艺术表演团体
1912年年初,陆镜若在上海召集马绛士、吴我尊欧阳予倩等原“春柳社”骨干,又吸收了些新成员,组织“新剧同志会”,开始了职业演剧。此后,他们虽然一直没有使用过“春柳社”的名字,但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上海领导的社团及演出活动,始终保持着原“春柳社”的基本风格。1914年,陆镜若还组建了“春柳剧场”,因此他们这一派被称为“春柳派”新剧。
创建
辛亥革命前后,原在日本的“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不少人投身于革命,有人还做了官,如陆镜若做过都督府的秘书,马绛士担任过实业厅的科长,但南北议和后纷纷辞职。1912年年初,陆镜若在上海召集马绛士、吴我尊欧阳予倩等原“春柳社”骨干,又吸收了些新成员,组织“新剧同志会”,开始了职业演剧。此后,他们虽然一直没有使用过“春柳社”的名字,但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上海领导的社团及演出活动,始终保持着原“春柳社”的基本风格。1914年,陆镜若还组建了“春柳剧场”,因此他们这一派被称为“春柳派”新剧。
陆镜若
陆镜若(1885一1915年),原名辅,字扶轩,艺名镜若,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早年留学日本。他对戏剧十分热爱,立志改革中国旧剧,创造新戏剧。陆镜若对日本新派剧和新剧(即话剧)都相当精通。1908年10月,他拜日本新派剧著名演员浅泽藤二郎为师,在后者办的“俳优养成所”学习。1910年年底,他加入了以介绍欧洲近代戏剧为宗旨的坪内逍遥领导的“演剧研究所”,接受了日本新剧的正规教育。陆镜若于1908年加入“春柳社”后,逐渐成为“春柳社”的核心人物。
1912年农历三月,“新剧同志会”在张园演出了陆镜若编剧的七幕剧《家庭恩怨记》。这是一个富有道德劝诫意义的家庭悲剧,写前清军官王伯良在辛亥革命中携公款潜逃,回家乡途中经过上海,娶名妓小桃红为妾。小桃红跟随王伯良到苏州老家后仍与原相好李简斋私下幽会。一天,两人的私情被王伯良前妻之子重申和其未婚妻梅仙撞破。小桃红便在王伯良生日宴会的酒中下毒,企图害死重申未遂,又在王伯良面前诬陷重申调戏她。王大为震怒,欲赶重申出门。重申想向父亲辩解,然王伯良大醉不醒,重申绝望自杀,梅仙发了疯。不久,王伯良得知事情真相,后悔不及,便手刃小桃红。万念俱灰的王伯良把全部家产捐给了上海的孤儿院,欲举刀自杀,被好友劝止,遂决定重新从军,为国效力。此剧是陆镜若的代表作,也是“春柳派”上演最多的剧目。
1913年年初,湖南社会教育团通过欧阳予倩邀请“新剧同志会”到长沙演剧。在演剧活动中,欧阳予倩进一步显示出了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和编演水平,成为“新剧同志会”仅次于陆镜若的领导人物。
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1889一1962年),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等,湖南浏阳人。出生于书香官宦家庭,从小酷爱戏剧,受到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和维新思潮的影响。赴日留学后先学习商科,后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1907年,欧阳予倩加入“春柳社”,成为“春柳社”的中坚分子。1911年回国后,他与陆镜若先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投身京剧界,编演了大量剧目,如《鸳鸯剑》《潘金莲》等,并获得“南欧北梅(梅兰芳)”之誉。
1914年,在上海的文明戏职业化高潮中,陆镜若租下外滩谋得利小剧场,打出“春柳剧场”的招牌,开始了长期固定的公演。
主要影响
据统计,春柳同仁前后共演出过200个左右的剧目,其中大部分是只有情节提纲的幕表戏。这些戏多为表现婚姻爱情的家庭伦理悲剧,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日本新派剧和欧洲浪漫派小说改编的。这些剧目所体现出的反封建、要求社会平等等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显得“陈义过高”,不被一般观众所理解。所以,“春柳派”的观众主要是知识分子。到了“春柳剧场”后期,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下,为了生存,他们不得已而降格以求,像“新民社”“民鸣社”那样把《红楼梦》《聊斋志异》《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和流行唱本、弹词拿来改编成幕表戏,匆匆上演。结果,“春柳剧场”不但没有引来新的观众,反倒失去了原有的观众,很快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1915年9月,背负着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的陆镜若劳累而死,终年30岁,“春柳派”新剧也走到了它的终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春柳派”的演剧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首先,“春柳派”的表演相对细腻逼真。像“春柳派”盛演不衰的《家庭恩怨记》中,如马绛士演疯狂了的梅仙寻找重申一场,他完全进入了角色,把梅仙的悲苦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完这场戏下来满面泪痕倒在椅子上。其次,“春柳派”的演剧比较注重剧本,从不加演幕外戏,舞台形象较为严整统一。他们不像当时大多数进化团派的文明戏剧社那样不认真排戏,只凭剧情大纲,就上台随意发挥、任意搞笑。
总体而言,“春柳派”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积累了最初的有益经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9 16:51
目录
概述
创建
陆镜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