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布裘》是
唐代诗人
白居易创作的
言志诗,作于唐宪宗
元和年间。此诗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反映了作者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全诗表面上是写“稳暖”,实质是表达“仁政”思想,虚实相生,想象丰富,造语精奇。
作品原文
新制布裘⑴
桂布白似雪⑵,吴绵软于云⑶。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⑷。
朝拥坐至暮⑸,夜覆眠达晨⑹。
谁知严冬月⑺,支体暖如春⑻。
中夕忽有念⑼,抚裘起逡巡⑽。
丈夫贵兼济⑾,岂独善一身⑿。
安得万里裘⒀,盖裹周四垠⒁。
稳暖皆如我⒂,天下无寒人⒃。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布裘(qiú):布制的绵衣。
⑵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⑷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⑸拥:抱,指披在身上。
⑹眠:睡。达晨:到早晨。
⑺严冬:极冷的冬天。
⑻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⑼中夕:半夜。
⑽逡(qūn)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⑾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
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⑿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⒀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
⒁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⒂稳暖:安稳和暖。
⒃天下:全国。
白话译文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元和元年(806),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时有感,写了这首关怀人民生活、表现政治抱负的诗;另一说此诗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之间,当时作者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近,严冬时,由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想到广大人民的无衣无食,产生同情而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新制布裘》这首诗首先写了用“桂布”“吴绵”做成的布裘有多么温暖,即使是在“严冬月”,也能保持身体温暖好像置身于春天一样,对于这样的衣服,这样的生活,作者当然是满意的,但是诗人并不就此满足,由于心中时时以天下百姓为念,故在“中夕”的时候,诗人依然不能安睡,而是“抚裘起逡巡”,想起了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大丈夫处世当利国利民,不能够只为自己一人而苦心经营。所以,诗人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发出“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呼喊。作者由自己一身饱暖推而广之,联想到天下人,这种精神比起那些只满足与一己之私,不管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要高尚不知多少倍了。
《新制布裘》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两首诗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表现了作者对于穷苦人民的可贵的同情心和深厚的感情,都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宋代
黄彻在《䂬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观点未免不太精当。《新制布裘》诗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不过此诗是诗人在生活安逸的背景下写的,自己衣食温饱没有生活的忧虑,推而广之,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是推身利而利人,此与杜甫的不爱一身而爱天下相比,感染力明显不如后者,打动人心的程度也明显不如后者。但是,无论如何,白居易和杜甫作为封建时代正直的有良知的文人,能够超越个人狭小的范围,关注百姓,关心天下,这比起些那贪官污吏,不知民间疾苦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进步的,具有人民性的,都是值得赞扬的。
名家点评
宋代黄彻《䂬溪诗话》: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云:“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皆伊尹身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倡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
清代
王应奎《
柳南续笔》:杜少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叹云:“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香山《新制布裘》诗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孟贞曜《咏蚊》诗云:“愿为天下橱,一夜使景清。”二诗为题各异,而命意则同,盖皆仁人之音也。
清代
宋宗元《
网师园唐诗笺》:月色与人怀时时流露,杜陵后复见此公。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