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亚特型坦克
美国二战前轻型坦克
以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南方骑兵将军斯图亚特(JamesEwelBrownStuart,1833—1864)的名字命名。战斗全重12.5吨,装甲厚度为25—44毫米,配备37毫米火炮1 门,机枪2 挺,最大时速58公里,最大行程312 公里,乘员4 人。除装备美军外,还装备英军用于北非战场
发展历史
二战之初,随着欧洲情势紧张,美国坦克设计师意识到美国M2轻型坦克已经变得过时,于是进行了整体升级计划,美国以1938年推出的M2A4轻型坦克设计进行强化,包括更换引擎、厚实装甲、采用加入避弹设计炮塔以及新的37毫米主炮、并因应加重的车身重量而修改驱动轮及悬吊系统。新的坦克被命名为“M3轻型坦克”,于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间生产。如同其前身M2A4坦克,M3装备一门37毫米M5主炮,以及三挺M1919A4机枪:一挺与主炮同轴,一挺在炮塔顶端,一挺在副驾驶座前方,然而车身枪塔的机枪常被拆除以换取更多空间。M3使用两具新版本的凯迪拉克七汽缸辐射型引擎(星型发动机),全部共有250匹马力;但1941年时由于引擎材料开始短缺,有约500辆的M3改装上了吉伯森(Guiberson)T-1020柴油引擎。车身采斜面设计,并将驾驶舱盖移到上方,但车身由于过高且有许多棱角,给对手有很大的射击面积。M3系列的生产由美利坚汽车与铸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负责。改良型M3A1则于1941年八月服役,M3A1搭配了有动力旋转装置的改良型同质焊接是炮台,具有一陀螺稳定器可使37毫米主炮于行进中能精准射击,炮塔内部并采吊篮式设计。此时,有一全车体均采焊接式的先导实验车体,被称M3A1E1。下一型M3A2亦采焊接式设计,主要结语M3A1大同小异,并没有投入生产。之后的M3A3则有许多地方被重新修改,包括炮塔、车身以及车身机枪座。尽管使用单位抱怨该坦克火力不足,改善型的M5轻型坦克依然保留了37毫米主炮。M5自1942年开始生产后逐渐取代了M3,并在1944年被M24轻型坦克取代。
参战历史
英军
英国陆军最早在实战中使用M3轻型坦克。1941年11月,大约170辆斯图亚特坦克参与了北非战场十字军行动,但结果令人失望。实战结果显示,M3轻型坦克较德军坦克落后。主要的缺陷在于37毫米主炮威力太弱,以及拙劣的内部配置,尤其是炮塔的双人乘组方式令人诟病。此外M3的履带宽度太窄,接地压太高。但M3轻型坦克也获得若干正面评价,成员们喜欢其速度和机械可靠性,因此昵称它为“甜心”。当1942年英军接收了美制美国M4雪曼中型坦克之后,便将斯图亚特坦克撤出主战场,改作侦察之用,或改装成其他用途的车辆,最有名的例子是拆除炮塔后改装成运兵车的“斯图亚特袋鼠”(Stuart Kangaroo)。
红军
另一个主要的租借援助国苏联,对M3的评价更是等而下之。红军认为它火力和装甲都太差,且对燃料的品质太敏感(M3/M5系列引擎皆是取自于飞机用的星型引擎,需要高辛烷值的燃料)。即便如此,M3还是优于大战初期苏联制造的T-60等轻型坦克。1943年,红军试用了升级版的M5轻型坦克,但认为并不比M3优良,因此拒绝了美国提供M5。
美军
美军第一次于实战中使用M3是在菲律宾,以少量坦克投入巴丹半岛的战事。1942年底,当美军参与北非战事时,斯图亚特坦克仍是其主要的装甲武力。然而在历经了惨痛的加查拉战役后,美军体悟到M3和M5完全不是德军四号坦克虎式坦克的对手,于是随即采取“英国模式”,解散大部分轻型坦克营改为侦察之用。在后来的战事中,多数美军坦克营多配置三个中型坦克连(通常是M4),以及一个斯图亚特坦克连(M3或M5/M5A1)。
在欧洲战区,轻型坦克因为面对敌火的生还率太低,只能扮演次要角色。斯图亚特能充分发挥的主要舞台在太平洋战区,因为日军的坦克数量相对较少,火力和装甲也较弱。日军步兵很少配有反坦克武器,面对敌军坦克时多采用近距离的攻击战术。因此在这里,斯图亚特坦克的威力只逊于中型坦克。
尽管如此,M3/M5的生产数量是很巨大的,总数超过25,000台。斯图亚特坦克一直被使用到大战末期。除美国、英国和苏联之外,它由法国、中国和铁托的游击队在南斯拉夫使用。
前国民党陆军
美军提供M3系列给国民党政府的起缘起自于租借法案以及日本对美开战。1942年第一次缅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陆军部分人员撤往印度进行重编;为了活用租借法案物资,国民政府在印度组建驻印军战车训练班,并在1943年建立驻印军战车第一营,全营使用M3A3。之后在滇西缅北战役时编入新一军参战,并在1944年3月3日瓦鲁班战役中成功击溃日军第18师团师部,此次重大斩获后来订为前民国装甲兵节。
国共内战初期,国民党的M3A3为驻印军时期接收装备,并通通纳入战车第一团使用。1948年接收了美军遗留在中国的M5A1,随着国军节节败退,装甲部队也在三大战役中溃灭殆尽。装甲司令部在淮海战役后,着手重建装甲部队。
二次大战后,美军在菲律宾、关岛和冲绳各地留下许多坦克。由于运回美国费用太高,也没有用途,于是大多拆掉武装和通信系统,任其自然报废。国民党装甲司令部参谋长蒋纬国就和美国交涉,把这些坦克买下来运往上海,堆在虬江码头。重建的各战车营就自行寻找堪用的车辆和零件,加以整修组装。其中战车第三团第一营凑出廿二辆M5A1坦克,编制成两个连。经过在台湾的短暂整训后移防金门。
解放军中的“红色斯图亚特”
1946年9月,晋察冀豫野战军利用缴获的国民党装甲车辆,成立了自己的坦克部队-晋察冀豫坦克大队。1948年12月21日,其扩编为华东坦克大队。1948年2月,晋察冀野战军区正式成立晋察冀坦克区队。1948年5月,晋察冀豫野战军区和晋察冀野战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同年7月,晋察鲁豫坦克部队调往石家庄,和晋察冀坦克区队合并成立华北军区坦克大队。
华北军区坦克大队多准备缴获美援敌人的M3A3型和 M5A1轻型坦克以及少量日制坦克。
1947年3月3日,华东野战军区利用在鲁南战役缴获的敌人装甲车辆,在山东省沂水县王家庄成立了华东坦克部队,一共93人,编3个区队,1个器材保管组。每个区队下辖3个分队。第1、2区队为坦克区队,各配3辆坦克。而且,在华东野战坦克大队,也有一位坦克英雄,他就是沈许。
1948年9月,沈许随华东坦克大队参加了济南战役。在驾驶他的座车568号M3A3轻型坦克,突破敌人在济南城的外围防线时。他掩护步兵部队,连续发射炮弹30余发,摧毁敌人多处火力点;配合步兵强攻济南外城永固门时,冒着国民党军9架飞机轮番轰炸和扫射,勇猛突进,在距敌20米处发射炮弹80发,摧毁敌人防御工事,为步兵开辟出前进道路。进攻内城时,坦克突然陷进弹坑,遭到敌飞机扫射和火炮轰击,并且无线电联络中断。他沉着机智,跳出坦克炮塔,冲出敌火力封锁,完成联络任务。同年12月,他又参加了淮海战役的前平庄战斗,他的座车中弹13发,履带被打断,37mm火炮发生故障。他架起机枪向敌人射击,并把负伤的坦克安全撤下来。1949年,华东军区决定授予其“坦克英雄”称号!
1962年11月20日解放军第32团第2营先头部队与印军第48旅廓尔喀联队第6营在查库镇的遭遇战中,我军就成功将2辆印度M3A3轻型坦克,击毁和缴获各1辆。
坦克世界
M5A1轻型坦克数据(中国四级轻型坦克)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数据(美国三级轻型坦克)
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数据(美国四级轻型坦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8 09:4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