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脐法
小儿初生剪断脐带之法
断脐法,又名脱脐法、剪脐法。即小儿初生剪断脐带之法。一般先洗浴,后断脐,以免水湿侵入,脐部感染侵入血循环,可以产生新生儿败血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断脐法简介
又名脱脐法、剪脐法。即小儿初生剪断脐带之法。一般先洗浴,后断脐,以免水湿侵入。《医宗金鉴》:“先用剪刀向火烘热,煎断脐带,次用火器绕脐带烙之。”自普及新法接生以来,均改用快速断脐法。本法已不有。
初生婴儿断脐后,由于结扎不紧,或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而被不洁之物污染,在脐部会发生多种疾病。脐中湿润,久而不干者,名脐湿;脐中赤肿糜烂,脓液流溢者,名脐疮。二者本为一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现代医学称为脐炎。脐肿光浮如吹者名脐突,现代医学称为脐疝。
古代医家对断脐和护脐非常重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当然也是比较简陋的方法进行护理。这些方法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脐部感染侵入血循环,可以产生新生儿败血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古代断脐
「原文」断儿脐者,当令长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伤脏。(《备急千金要方。初生出腹第二。卷五上》)
「释义」新生儿断脐,应当留六寸长,(约合今天三寸)过长损伤胎儿肌肤,若留得过短又会损伤新生儿的脏腑。
「原文」小儿初生,即当举之。举之迟晚,则令人中寒,腹内雷鸣。乃光浴之,然后速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将暖气呵七遍,然后緾结。所留脐带,当令长至儿足趺①上。短即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若先断脐然后浴者,则脐中水,中水则发腹痛。其脐断讫②,连脐带中若有虫,宜急剔拨去之,不尔,进入儿腹成疾矣。(《外台秘要。小儿初生将护法》)
「注释」①足趺(fū夫):同跗,即足背。 ②讫(qì迄):完结,终了。
「释义」婴儿刚出生,就应当保举他。如果保举太晚太慢,易使新生儿受寒,并且腹中雷鸣样响动。接着给新生儿洗澡,洗后迅速隔单衣咬断脐带,不能用刀子割断,同时用口内暖气呵七遍,然后将断脐处緾头大结。所留脐带的长度,应当从脐到足背那么长,如果留短了,新生儿容易中寒,使其腹中不舒服,往往经常下痢。如果先断脐后洗澡,就会使脐带沾上生水,使新生儿发生腹痛。断脐后,如见到脐带中有寄生虫时,宜立即挟取出来。不然,寄生虫进入新生儿腹中,将引起疾病。
「按语」此段详细地介绍了唐代以前接生的步骤。其中洗浴后再断脐,断脐时不能用刀子割,而要隔单衣咬断,目的在于预防脐部感染。说明早在唐代,古人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采取了相应措施。
断脐要求
产家要诀》云∶产儿出胎,洗后方断脐带,则不伤水生病。断脐须将汁令尽,否则寒湿入腹,或作脐风。又须于近脐四、五寸处以线扎紧,以棉包裹,以口咬断。盖扎紧儿血不贯入胞衣,自然萎缩弗胀而易下。即或延缓数日,亦无大害。口咬则断脐不犯乎刀剪,自无冷气内浸,可免腹中弗痛之虞。如或天气寒冷,坐草艰难,母子劳伤元气者,先扎紧脐带,以油纸捻点燃火烧断,令暖气入儿腹中,此又为回生起死之妙法。近有用蕲艾灸脐,此法亦妙。所留脐带不可太长,太长则难干而易伤肌,且恐引外风为脐风。又不可太短,太短则逼内而伤脏,或致成腹痛而夜啼,只宜以儿之足掌长短为度,乃酌中之法。
《千金论》云∶须令至儿足趺上为度。《造道集》云∶儿始生宜净洗,则燥血不留于折路之间,可令皮肤光泽,然后剪脐。脐乃初生之蒂也,剪之宜长一尺有二,用粗线缚紧。剪不长多生脐风,缚不紧阴间虚肿。
参考资料
断脐法第十.中医世家.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8 10:28
目录
概述
断脐法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