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学名:Velarifictorus)是蟋蟀科、斗蟋属昆虫的通称。全世界记载有110余种。中国记载9种。身长10-20毫米不等,褐色或黑色,有斑纹和光泽。头大,复眼突出,触角长,牙锋利。雄性前翅可以摩擦发音,后翅脱落。雌性翅短,没有发音器,尾部有矛状的产卵器,生长在尾须中间,俗称三枚子。前足有类似耳朵的听器,后足强壮。
体型较小,身长10-20毫米不等,褐色或黑色,有斑纹和光泽。头大,复眼突出,
头部侧面观背面弱倾斜,单眼排列呈三角形。触角长,牙锋利。前胸背板具绒毛。前翅Sc脉具1-2分支,雄性
前翅镜膜具弯曲的分脉,斜脉2条,索脉与镜膜间具横脉,前翅可以摩擦发音,后翅脱落。雌性翅短,没有发音器,尾部有矛状的产卵器,生长在尾须中间,俗称三枚子。
前足胫节外听器具鼓膜,内听器呈凹坑状,后足强壮,胫节具背距。雄性阳茎基背片桥部后缘具中叶,阳茎外侧突明显长于阳茎基背片;产卵瓣矛状。
斗蟋习性孤独,雄虫总是独自住在一个土穴里或土缝中,虽然交配时期和另一只雌虫同居,但绝不和同类雄虫住在一处。这种天生的孤僻特性,使它不能容纳别的雄虫接近,只要一接近,两只斗蟋就会斗起来。但是,雄斗蟋这种孤独生活的习性,一点也没有妨碍它的交配活动。因为雄虫会发出声音招引雌虫。它的声音是靠前翅的摩擦产生的。在一只前翅的下面,长着一排微细的齿,另一只前翅的上面,长着一个凸起的尖,当这对翅膀不停地摩擦时,就产生了清亮的声音。斗蟋还可以用不同的摩擦方法,让前翅发出不同的声音。比如它独身的时候,能“唱”出具有引诱作用的“邀请歌”,使雌斗蟋循声而至。雌斗蟋来到身边后,它又会改“唱”另一首歌,刺激雌虫和它交配。所以斗蟋的善斗和会“叫”,都是和它的独栖生活有联系的。
斗蟋的大颛非常发达,通常在打斗中被当作武器来使用。斗蟋的战斗通常凶狠干脆:两只雄性斗蟋猛地撕咬在一起,互相用大颌攻击对方薄弱的身体部位。几回合下来,失败者要么鸣叫投降,要么被活活地咬死。
斗蟋是一种食性很杂的昆虫,它有发达坚实的口器,无论作物的根、茎、叶还是果实,它都能咬断,使作物腐烂。它还会咬食地上的嫩头,造成作物缺苗,所以斗蟋是害虫。因为一般地区斗蟋不太多,所以不被人们注意,但在中国华东、华南的某些地方数量巨大,甚至成为当地的一种主要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