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朱雀(学名:Carpodacus trifasciatus):体长18厘米,体重27-29克。嘴比头短,嘴基粗大;翅较短,与尾端相距超过跗蹠的长度。具两道显著的浅色
翼斑,肩羽边缘及三级飞羽外侧的白色形成特征性第三道“条带”。雄鸟脸偏黑,头顶、颈背、胸、腰及下背深绯红。雌鸟及幼鸟上体深灰,满布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鸟喙角质色;脚深褐色。通常无声。
雄鸟前额银白色具有一窄的红色羽缘,在前额形成银白色鳞状斑。头顶、枕、后颈背黑褐色具宽的暗红色羽缘,背部和暗红色羽缘内缘有时还有一窄的灰边。腰玫瑰红色或暗红色,尾上
覆羽暗褐色,末端白色。肩黑褐色,
外翈具宽阔的白色端斑,两翅和尾黑褐色,小覆羽、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玫瑰红色端斑,在翅上形成翅斑。内侧
飞羽外翈端部白色。眼先暗红色,颊、耳羽、头侧、颏和喉黑色具粗著的银白色条纹,胸、上腹和两胁暗玫瑰红色,其余下体白色。
雌鸟头灰褐色,先端黑色,后颈和上背褐沾棕具黑褐色棕纹,下背更较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腰暗橙褐色,两翅和尾暗褐色,覆羽羽端灰白色。颊、颏、喉淡灰皮黄色具暗色狭缘胸绣棕色或暗橙褐色,形成一条宽阔的胸带横跨在胸部。上胸和体侧具暗色纵纹,其余下体淡污灰色,腹中央白色,尾下覆羽灰色而具白色羽缘,两翅和尾暗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究橙红色,肩羽外翈白色。
虹膜暗褐色,鸟喙角褐色或暗褐色,下嘴基部淡黄色,脚肉褐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8-29克,♀27克;体长♂174-186毫米,♀180毫米;嘴峰♂11-12毫米,♀11毫米;翅♂84-88毫米,♀80-94毫米;尾♂72-82毫米,♀71-82毫米;
跗蹠♂19.5-24毫米,♀20.5-2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在中国陕西秦岭,上到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在云南、四川西部和西藏地区,可上到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稀树灌丛草地,冬季下到中低山和沟谷地带,有时也到农田地边、果园和居民点附近的树丛与灌丛中活动和觅食。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呈几只至十余只的小群活动和觅食。性活泼,频繁地在树木或灌丛间飞来飞去,飞行时两翅扇迅速,多呈波浪式前进,有时亦见停息在树梢或灌木枝头。很少鸣叫,但繁殖期间雄鸟常于早晚站在灌木枝头鸣叫鸣声悦耳。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5-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分散成对,雄鸟站在小树或灌木顶枝上鸣叫,并不时地在上下树枝间跳跃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到邻近的另一棵树上,雌鸟飞来站在雄鸟下面的低枝上或地上,交配亦在低枝上或地上进行。营巢于蔷薇等有刺灌木丛中和小树枝权上。距地高0.5-1米,较隐蔽。巢呈杯状,结构较松散,用枯草茎、草叶和须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须根和少量兽毛。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鸣唱和警戒。每窝产卵3-6枚。孵化期13-14天。雏鸟晚成性,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则可离巢。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